餘干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餘干縣是江西省上饒市所轄的一個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東與萬年接壤,西連南昌、進賢,南與餘江、東鄉毗鄰,北鄰鄱陽、都昌縣。全縣總人口100萬人(多為漢族江右民系),全縣通行贛語。
餘干縣總面積233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1.6萬畝,水面96.5萬畝,山林79.1萬畝,草洲21.8萬畝,餘干縣地貌以低丘和濱湖平原為主,地勢東南高,西北低,由東南部丘陵向西北緩慢傾斜,過渡到湖濱平原。
地形基本由低丘和湖濱平原組成。縱貫全境的信江分東西支流注入鄱陽湖,基本構成為「四水三山二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轄27個鄉鎮場,372個村委會,縣城駐玉亭鎮。特產主要有餘干辣椒、紅毛鴨、盧家肉鴿、瑞洪烏魚、瑞洪神口香豬等。[1]
歷史沿革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縣,迄今已有2231年歷史。以境處余水之幹得名為餘干縣。
西漢初,名余汗縣,屬豫章郡,治所即今玉亭鎮。
王莽始建國初年(9年)改名治干縣。
吳稱余汗縣,改屬鄱陽郡。
劉宋永初年間,改名餘干縣。南齊又時,復名余汗縣。
開皇九年(589年)又改稱餘干縣,屬饒州。
元貞二年(1296年)升為餘干州,屬饒州路。
洪武初改為餘干縣,屬饒州府。
先後屬潯陽道,江西省第四行政區,第六行政區。
1949年5月7日餘干解放後,先後屬鄱陽專區、樂平專區、浮梁專區。
1952年改屬上饒專區。
1968年上饒專區改稱上饒地區。
2000年10月上饒地區撤區設市,餘干縣屬上饒市管轄。[2]
地理環境
氣候
餘干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濕潤,光照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多年平均氣溫為17.8℃,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5.2℃,極端最低氣溫為-14.3℃,最熱月平均氣溫29.7℃,極端最高氣溫為40℃。近10餘年,冬季氣溫逐漸變暖,大霜、大雪、大冰凍天氣少見。[2]
氣溫:本地氣候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主要特點是春暖、夏炎、秋爽、冬寒,氣候平和,四季明顯,水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多年平均氣溫為17.8℃,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5.2℃,極端最低氣溫為-14.3℃,最熱月平均氣溫29.7℃,極端最高氣溫為40℃。近十餘年,冬季氣溫逐漸變暖,大霜、大雪、大冰凍天氣少見。
光照: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72小時,日照率42%,太陽輻射總量100.29千卡/平方厘米,歷年平均無霜期為256天。
降水、蒸發:年平均降水量為1586.4毫米,4、5、6月為降雨集中季節,占全年降水量的40-50%,月平均降雨量都在200毫米以上,年平均蒸發量為1557.7毫米,7-11月的蒸發量均大於降雨量,有明顯的伏旱和秋旱現象,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1%。
風:城區常年主導風向為北風,夏季主要風向為偏南風,年平均風速3.5米/秒,本地屬贛東北較多大風區,57%的大風出現在4、7、8三個月。1964年曾出現過最大風速超過40米/秒(12級以上),對縣城造成嚴重破壞。
地形
餘干縣地形地貌基本上由低丘和濱湖平原所構成,東南高,西北低,由東南部丘陵向西北緩慢傾斜,過渡到湖濱平原。海拔高度一般為150-250米左右,最高峰李梅嶺海拔高度290米,最低點在北部皇帝帽,海拔13米左右。餘干縣轄區的中部為平原區,東南部為低丘區,西北部為湖區。地表結構大體分為四水、三山、二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是一個名符其實的「魚米之鄉」。縣城處於信江下游的河谷松平原上,除東山嶺地勢較高外,縣城其他地方地勢都較為平坦低洼,湖泊眾。
水文
信江為流經餘干第一大河。源於浙贛兩省交界的懷玉山東北麓平家源,經玉山、上饒、貴溪、鷹潭、餘江等縣市,再由縣東南炭埠入境,至潼江灘分兩支。一支由東向北,經過縣城馬背咀入珠湖,稱東大河,另一支向西經瑞洪入鄱陽湖,稱西大河。另外縣城邊緣還有三塘河和互惠河,在大興水利時被堵塞,今已成為無源之河。信河年平均流量888立方米/s,98年最高梅港水位為29.84米(吳淞水位),70年最枯流量為60立方米/s,最低水位18.04米,81年最枯流量為50.8立方米/s,最低水位17.93米。洪水頻率為5%(以上數據來源於1993年餘干縣城總體規劃設想)。
縣城內地下水資源豐富,在餘干縣內信江河谷的鬆散岩孔隙水區中部,即楓港——縣城——保安山煤礦一帶覆蓋岩溶水,縣城-楊港一帶,含水層匯水面積達68*106平方米,覆蓋型裂隙水開採資源量為31.4萬噸/日,地下水位3—6米,可做縣城供水源地。地表水有信江東大河,流經縣城,多年平均徑流量175.6億立方,縣城周圍河段為二類水質。
地質
餘干縣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其形成的構造特徵可分為社庚至五雷復背斜,餘干鎮至楓港復向斜,瑞洪至康山坳陷帶等構造帶。
餘干縣城無沉陷、坍落、滑坡、風化等不良地質現象,根據《福建江西地震列度圖》餘干地震列度為6度。縣城屬二級階地沖積平原區,地面土層較厚。城中心市湖一帶結構不穩定,屬山前沖積扇,有縱橫交錯溝塘,沉積時間短暫,土層大體分為:填土層、含淤泥輕亞粘土層、亞粘土層、細砂層,分層無明顯界線,並有尖滅現象。填土層、含淤泥輕亞粘土層、亞粘土層的承載力低(5-10T/平方米),不能作為天然的地基持力層。縣城外圍干越大道一帶土層結構較穩定,大體為填土層,粉質粘土層,中砂層園礫層,粉質粘土有良好的承載能力,是較好的天然地基土。[3]
自然資源
餘干自然資源豐富,有着豐富的湖、洲、田資源和許多獨特的物種資源,是全國水產畜禽基地和全省漁業十強縣、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境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盛產餘干楓樹辣椒、芝麻、花生、大豆、蓮子、藜蒿、薏仁、芡實等農特產品。全縣水域有魚類資源118種,是鄱陽湖銀魚、甲魚、鱖魚、河蟹、珍珠等珍稀水產品的集中產地。同時,有着煤、瓷土、焦寶石等豐富的礦產資源。
土地資源
餘干縣地域總面積為233636.35公頃,其中耕地為69360.25公頃,園地1029.65公頃,林地為38871.04公頃,水面有64023.67公頃。人均土地面積5.13畝,人均耕地0.93畝。
水資源
餘干縣地處鄱陽湖南岸,雨量充沛,湖泊星羅棋布,河港縱橫交錯,水量豐富,地表水徑流量大,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5.79億立方米,工程蓄水和天然湖塘蓄水可達16億立方米,人均占有蓄水量2300立方米,耕地畝平均占有量2086立方米,在全國排列中屬豐水區,地下水位高,潛力大,有充足的水源。
能源
餘干縣自產能源有生物質能源、常規能源、新能源三種,理論蘊藏1495萬噸標煤,人均占有量6175公斤標煤。
礦產資源
勘探資料表明,能源礦有煤、石油;金屬礦有鈦、鐵、砂金、岩、赤鐵礦和錳礦;非金屬礦有瓷土焦寶石、石英石、紫砂土、粘土。
生物資源
水產
餘干縣可養殖水面34.9萬畝,已養殖面積16萬畝,這些水域水草叢生,浮游生物豐富,是發展水產生產的良好基地,餘干縣現共有魚類25科113種,有鯉、鯽、鯿、鲶、青、草、鰱、鰻鱺、河豚等種類,還有甲魚、湖蝦、湖螺、天鵝、白鶴、大雁、銀魚、象形珍珠等珍貴的水生動物。水生植物有蓮藕、菱角、芡實等,可充分發揮水面優勢,採取多品種,多層次,高密度養殖。
草場
餘干縣各類草場理論產草量為62.22萬噸,可載畜20.2萬黃牛單位,常見牧草品種有10科41種,為發展草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森林
餘干縣森林資源覆蓋率為20.5%,餘干南部為低丘山區,林木種類屬用材林地,主要有杉木、毛竹、馬尾松等;餘干中部地形起伏不平,屬經濟林地;餘干北部為平原水網地區,屬平原防護林地,有楓楊、水杉等。
鳥類
餘干縣管轄的鄱陽湖地區是各種鳥類的良好棲息場所,被省列為候鳥保護區。
經濟概況
2012年,餘干縣實現生產總值93.92億元,為年計劃的100.02%,同比增長11.3%,其中一產增加值31.15億元,為年計劃106%,同比增長4%,二產增加值37.34億元,同比增長13.7%,三產增加值25.43億元,為年計劃110.6%,同比增長17.6%。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比調整為33.2:39.8:27,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提升2.8個百分點。預計完成財政總收入9.2億元,為年計劃117.6%,同比增長41%;其中,完成一般預算收入7億元,為年計劃的129.2%,增長47%。預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1.06億元,為年計劃104.6%,同比增長35.98%。預計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16億元,同比增長18%。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6499.42元,同比增長18.28%;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3149元,同比增長15.1%。[3]
2014年餘干縣主要經濟指標:全縣生產總值112.7億元,增長9.2%。財政收入12.5億元,增長13.5%,高於全市平均增幅0.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2.7億元,增長12.4%,分別高於全省、全市平均增幅0.6和0.3個百分點。500萬元及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03.6億元,增長17.6%,高於全市平均增幅2.2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5億元,增長13.8%,分別高於全省、全市平均增幅1.1和0.8個百分點。
農業
2012年,餘干縣實現農業總產值47.2億元,同比增長12.85%;餘干縣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為194.67萬畝,預計糧食實現產量79.8萬噸,增加了4.8萬噸,同比增長6.4%,實現「九連豐」。預計餘干縣生豬出欄32.65萬頭,增長38.3%;肉類總產量3.85萬噸,同比增長11.6%。預計水產品產量13.6萬噸,同比增長7.8%。餘干辣椒、白馬肉鴿、烏泥紅毛鴨、大湖螃蟹、瑞洪烏魚、生態泥鰍、晨陽芡實等特色基地;規模以上農業企業達53家,縣級以上龍頭企業36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5家,市級龍頭企業5家。
新農村建設繼續穩步實施,投入資金1.97億元,對214個試點村實施了新農村建設,完成改水、改廁均為10860戶,完成路面硬化292公里。
工業
2012年,餘干縣實現工業增加值30.1億元,同比增長15.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00.39億元,同比增長18.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17.7億元,同比增長16.7%,實現利稅9.5億元,同比增長18.7%。主導產業實力進一步提升,預計實現工業總產值101.3億元,其中電力能源產值27.5億元,有色金屬產值46.1億元,服裝紡織產值10.2億元,食品醫藥產值11.7億元,新型建材產值5.8億元。
社會事業
2011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0124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3%,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19269人,完成年任務的177.3%;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58616人,占年任務的103.17%;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達96.6%;新資助普遍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3246人,完成年任務100%;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深入推進,60周歲以上農村老人參保率實現全覆蓋,發放率100%。
城鎮建設
2008年,餘干縣投資9000萬元的世紀大道西延工程全面拉通,投資600萬元的西六路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新區框架進一步拉開。投資6500萬元的污水處理廠一期主體工程建設基本結束,管網鋪設進入攻堅階段。投資1000萬元的血防醫院、1000萬的縣職教中心順利開工。
大黃金埠鎮600畝新鎮區建設如火如荼,車站、市場、自來水廠、便民服務中心一批重點工程順利推進。瑞洪鎮鎮區總體規劃已經完成,特色飲食一條街、鄱陽湖水產城和自來水廠的擴建等重點工程正在建設之中。三是城鎮規劃管理得到加強。在餘干縣範圍內開展了土地非法交易違法違規專項集中整治活動,拆除違章建築23幢,取締非法買賣土地17宗;建立了城鄉建設用地聯審聯批制度,規範了建設市場秩序。在烏泥鎮實施人文名鎮建設,在石口實施縣北部重鎮規劃。
民生工程
2008年,餘干縣用於民生的財政支出超2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30%以上。採取政府購買公益崗位、組織專業招聘會、發放小額貸款等形式,幫助12087名下崗職工、農民工實現了就業再就業;新建中小學校舍4萬平方米,選派100名公辦中學教師到缺編嚴重的偏遠農村小學支教。深入推進新農合,餘干縣參合農民達69萬,參合率全市領先。新增城鄉低保對象7806人,月均補差標準分別提高了50元和25元;新建改建鄉鎮敬老院16所,總面積達19850平方米。投資6662萬元建成了面積達4.3萬平方米的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588戶中低收入家庭已搬入新居。完成了24條里弄小巷的道路、照明、綠化改造,硬化城中村道路10萬餘平方米,人居環境得到了明顯改觀。
交通運輸
周邊有南昌、景德鎮兩個機場,有浙贛、皖贛、鷹廈、京九四條鐵路,有上海至瑞麗、北京至福州、濟南至廣州、南昌至德興四條高速,縣境有206、320、昌萬公路等國省道通過。餘干縣已基本形成鐵路、高速、水運、出境通道與縣鄉公路配套健全的立體交通網絡。縣城至南昌、景德鎮、鷹潭等周邊城市均在1小時車程之內。經南昌乘航班去北京、上海、廈門、廣州等大城市2小時之內可抵達。
風景名勝
餘干風光秀麗,獨特的山水風景和動人的歷史傳說,構成了獨具魅力的水鄉風情。有「古代水上戰場、今日候鳥天堂」的鄱陽湖景區,有松海環繞、碧波蕩漾的木溪水庫,有顯廬山之秀的東山嶺,兼西湖之美的琵琶湖等名勝景點,令眾多慕名來訪者傾倒陶醉,流連忘返。文物古蹟有乘風亭、忠臣廟、昌谷寺、中橋、潤溪大橋、下楓橋等七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山嶺
東山嶺位於縣城中心,面積0.11平方公里,海拔56.2米。山上東有峰,狀如羊角,舊名羊角山,又名羊角峰。唐天寶六年(747年),敕改為餘干山。宋時以山平地崛起,巍然如冠,得名冠山。明知縣古青高改羊角峰為龍角峰。清時以山居縣治東,稱東崗山,俗稱東崗嶺。建國後,改名東山嶺。
山東峰羊角峰,相傳古有梁肅王愷別業,久廢。峰上多奇樹怪石,前瞰市湖。北宋文學家楊億譽為天下絕景,謂:「長洲茅屋,曲水漁罾,樓閣差參,峰嵐遠近。或白雲,或返照,或殘雪在樹,或微雨弄晴,朝暮掩映」。羊角秋風為「干越八景」之一。今羊角峰上矗立革命烈士紀念碑。碑旁巉岩有紀念亭、浩氣坊。亭下巨石重疊,為唐陸羽茶灶。明《一統志》載:「羽嘗品越水,故居思禪寺,鑿灶煮茶。」仙人茶灶為「干越八景」之一。中峰略低,空曠處新辟花圃。南側稍下為東山書院故址,即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講學並注《離騷》處,今建縣委招待所。東旁干越亭,為歷史名亭,有唐劉長卿、張祜,宋米芾、王十朋等名家留詩。北面山腰綠蔭深處,有烈士公墓。西峰之巔有龍池,池水滲自山崖,久旱不竭。相傳朱熹曾臨池洗硯,並取池水磨墨作書,故亦稱墨池。每當晴夜,皓月臨空,池水熠熠,平靜如鏡。龍池夜月為「干越八景」之一。池畔有乘風亭,南宋樞密使抗金英雄張浚嘗攜子登此遊覽。西側山腰,新建電視差轉台。環山公路經此蜿蜒上山。東峰東南側及中峰南北兩側均有石級上下。
東山嶺崛踞城中,梅岩、冕山,翼然對峙。山上樹木蔥蘢,怪石嶙峋,亭樓參差,石級盤桓。登高遠眺,西北廬山隱隱在望,鄱陽湖煙波浩渺;東南層巒迭嶂,丘陵起伏。信河如練,白帆點點。近郊沃野無垠,公路縱橫。南瞰市湖,碧波蕩漾,琵琶洲樓台林立,長街伸展,店房櫛比。以東山嶺為主體的「干越八景」,歷代吸引不少文人墨客,登臨攬勝,騁懷賦詩。
明進士葉應震有七律《詠干越八景》云:
東山嶺
雲飛冠冕山橫翠,春漲琵琶水續弦;
書燭分來茶灶火,漁歌吹出市湖煙;
龍池夜月清堪掬,昌谷僧鍾又耳邊。
憩園
憩園位於東山嶺南麓通琵琶洲的曲堤上,和東山嶺中峰的干越亭遙相呼應,於1997年建成向遊人開放。
憩園設施為仿古建築。園長不足一里,寬不過數丈,然布局合理,亭台、茶館、歌軒、水榭,精美絕倫;拱橋曲廊,花圃草坪,石椅石凳,隨地賦形;青松翠柏,雲杉棕櫚,女貞文竹,奇花異草,點綴其間。園中曲徑小道,用花岡石鋪成。兩側置石欄鐵鏈,既給遊人以安全感,又不失園林裝飾情調。堤下湖面寬廣,視野開闊,清風送爽,微風鼓浪,鏗然有聲,恰似琵琶玉韻。亭廊軒榭間,石刻楹聯,對仗工整,寓意深遠,耐人咀嚼。書法功底深厚,遒勁有力,或楷或隸或篆,書香拂面,文風馨然。正是:「眼前風景道不盡,芳渚春色暢神思」。
憩園大門,緊挨沿湖路,面向東山中峰,為仿古式牌坊建築,鋼筋水泥構架,重檐廡殿頂,四柱三門,高約6米,寬約9米。門旁廡房錯落,白粉牆、琉璃白簇擁着大門。正門一幅楹聯云:「市列琳琅車水馬龍開鬧市,湖光瀲灩雲章履綺簇平湖」,坊額正中為鎦金、顏體楷書「憩園」二字,鑲以彩色霓虹燈管。大門及園中亭廊,軒榭房頂均以彩色霓虹管鑲邊,每當夜幕降臨,霓虹閃爍,五彩繽紛,為縣城夜色平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大門正面,越過寬闊的公路,是一座新建的占地百餘平方米的圓形大噴池。噴泉四周有台階和環形人行道,供遊人遊覽觀賞。每逢節日或夜晚,噴泉齊涌,似雨似霧,如詩如畫,時高時低,時強時弱,似明珠串串,如彩虹道道,似蓮花盛開,如彩綢飄舞,為憩園大門壯色增輝。
李梅嶺
李梅嶺在縣城東南33.8公里處,面積5平方公里,海拔390米,為全縣第一高峰,因峰頂常有白雲繚繞又名白雲峰。相傳白水真人吳丹在此修煉。曾建有清溪觀。隱士章嵩故居雲峰齋、鐵心庵俱廢,嶺上東有羅漢崖,西有龍泉井,南北有石徑上下,沿途涼亭四座,遺址可尋。此山嵯峨雄偉,白雲繚繞。嶺上林木茂密,古蹟繁多,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素有「餘干廬山」之美譽,古今登游者絡繹不絕。如今的李梅嶺,206國道和景鷹高速公路從旁通過,交通、通訊便捷,從縣城前往只需1個小時車程,成了旅遊觀光、避暑、度假、療養的理想場所 。
李梅傳說
李梅嶺,古名吳鳳崗。約1700年前,魏晉時代的著名道人吳丹來到這兒定居。關於他來此定居的原因,至今在陝西終南山還流傳四言十六字的篆語:
孝哉吳丹卓行異人以番而鳳 致道之所
吳丹,號白石道人,酈邑(河南安陽)人。據記載,他「少學道,游羅浮、青城諸名山,得吐納伸縮制煉服食諸術。曹操召拜左奉駕郎,不就。」相傳四十歲游終南山,在山上得以上篆文十六字。一生遊歷天下,當他經番(今鄱陽縣)至餘干,到餘干縣南,夜宿一老婦人家,經打聽得知該地名「吳鳳崗」,大喜,就結茅居住,傳說時年已130歲。後名士吳猛、許遜、葛洪、郭璞等每來拜訪。傳說他一直活到晉義熙四年(408),當時他170歲,八月十五日,命諸弟子把他送到李梅嶺南,騰雲升仙而去。
應天寺
應天寺,又名梅王殿,位於餘干縣梅港鄉梅港街後的寺臂嶺上,距縣城約29公里。始建於南朝宋孝建(454-456)年間。清乾隆年間兩次維修,是為紀念西漢開國大將梅鋗的專寺。相傳寺臂嶺,山形山形奇異,如睡椅狀。西漢梅鋗葬在此地。有風水師說道:此地有天子之氣。到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梅鋗墓果然有紫氣薄天,皇帝急命當地官員截斷其脈。故而寺名為「應天」。寺宇背山而建,坐北朝南。穿斗式木構架,單檐硬山頂,前後兩進,前低後高,中有天井。內有梅鋗塑像,樟木雕成,高2米餘,形象威武,令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