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余午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余午亭

余午亭,明代醫生,行醫數十載,救人無數,人稱「新安余氏醫學世家」,曾和吳正倫創辦「內科」。有《余午亭醫案》《醫宗脈要》等。

基本資料

姓名:余午亭

性別:男

出生年月:不詳

國籍:中國

時代:明代

籍貫:歙縣

民族:漢族

身份:醫生


個人簡介

余午亭,明代歙縣人。

余午亭因堂兄余傅山之影響,研究醫學,未嘗一日廢學。

行醫數十載,救人無數,人稱「新安余氏醫學世家」,曾和吳正倫創辦「內科」,有弟子吳昆等。

著有《諸症析疑》4卷,為內科之經典作品,另有《余午亭醫案》、《醫宗脈要》等。

明代醫書

一、《普濟方》

《普濟方》是由明太祖第五子周定王朱主持,教授滕碩、長史劉醇等人執筆匯編而成,刊於1406年,初刻本已散佚。幾百年來除少數藏書家藏有一些殘卷,如永樂刻本存19卷,明抄本存35卷等外,惟《四庫全書》收有全文。原作168卷,《四庫全書》改為426卷。凡1960論,2175類,778法,239圖,61739方。1959年人民衛生出版社以《四庫全書》本為主,參以殘卷,校勘排印。

本書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方書。全書大致分為12部分,卷1~5為方脈,卷6~12為運氣,卷13~43為臟腑,卷44~86為五官,卷87~250為內科雜病,卷251~267為雜治,卷268~272為雜錄和符禁,卷271~315為外傷科,卷316~357為婦科,卷358~408為兒科,卷409~424為針灸,卷425~426為本草。編次條理清晰,內容十分豐富。自古經方,本書最為完備。資料除取之歷代方書外,還兼收史傳、雜說、道藏、佛典中的有關內容。

二、《明醫雜著》

本書由王綸撰於嘉靖己酉(1502)。薛己言其「刊行有年」。但今未見原刊本,所見均為薛己注本,刊於1549年。現有弘治刻本、嘉靖二十八年(1549)刻本、萬曆刻本、日本正保二年、承應三年刻本,1985年江蘇科技出版社點校本等10多種。

王氏學宗丹溪,把朱、李(東垣)的學術經驗融合起來,參以本人心得體會和臨證經驗而成是書。全書共6卷。卷1~3為醫論及雜病證治,包括發熱、勞瘵、泄瀉、痢疾、咳嗽、痰飲等內科病,婦產科和五官科疾病等的辨證施治,分析了李東垣、朱丹溪的治法及方法等,眷4專論風證。卷5論小兒證治。卷6為附方。

三、《醫學正傳》

本書為虞摶所撰,成於正德乙亥(1515)。系據《素問》、《難經》要旨,參以諸家學說,博收廣集,旁通己意而成。於嘉靖辛卯(1531)刊行。萬曆五年(1577)、六年(1578)有重刊本,近代會文堂有石印本。日本有1604、1622、1659年刊本。人民衛生出版社於1965、1981年先後兩次刊印。

本書共8卷,卷1首設「醫學或問」51條,闡述醫學源流、授受、亢害承制、丹溪醫說、四診合參等內容,頗有見地。「或問」後按內、外、婦、兒科分述近百種病證,收一千餘方。諸病總論皆采《內經》要旨,脈法取王叔和,傷寒宗張仲景,內傷宗李東垣,小兒尊錢乙。余病均以丹溪為主,摘選劉河間、張於祁、李東垣等諸家醫方、家傳及個人歷驗效方附於後。本書是一部綜合性臨床參考書,對後世有一定影響。

四、《針灸聚英》

《針灸聚英》又名《針灸聚英發揮》,高武撰。刊於嘉靖八年(1529)。現存版本可分兩類:一為4卷本,如明刻本、建國後排印本;一為8卷本,如日本復到本。兩類版本內容相同。

按4卷本順序,卷首「集用書目」,簡介《難經》、《素問》等16種以前針灸學著作。卷1論五臟六腑、仰伏人尺寸、手足陰陽流注、中指同身寸法、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及所屬經穴的循行、主病,附經脈經穴圖。卷2為騎竹馬法等各家取穴方法。卷3為煮針、火針、溫針、拆針、暈針、補瀉手法、刺法、灸法等。卷4為十四經穴歐等63則歌賦。末附針灸治療問答。

五、《古今醫統大全》

《古今醫統大全》又名《醫統大全》,系醫學全書,徐春甫輯。書成於嘉靖三十五年(1556),次年刊行。以後的版本有隆慶四年(1570)本、嘉慶間刻本,日本有明歷三年(1657)本、萬治間刊本等。

全書共100卷,卷1有「歷世聖賢名醫姓氏」,介紹270多名醫家傳略:「採摭諸書目錄」,載所徵引書約280種。卷2~5為《內經要旨》、《翼醫通考》、《內經脈侯》、《運氣易覽》等;卷6~7為經穴針灸;卷8~92為臨床各科證治,包括內、外、婦、兒、骨傷、五官科以及老年病400餘種,每病載有病機、脈候、治法、方藥、易簡諸方、灸法、導引法等項。卷93~98為經驗秘方,本草性能、功用及製法,通用諸方等,卷99~100為養生余錄。

書中除引古說外,徐氏在醫理、方藥上均有闡發。書中所載醫家傳略是研究醫史的重要資料。

明代醫學

明代(1368年~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比較穩定,封建經濟高度發展的王朝,明代中後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商品經濟推動着對外交流、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醫學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君主專制的加強:朱元璋建立全國統一政權後,鑑於元朝滅亡的教訓,竭力加強中央專制集權制。重視爭取團結忠實於封建統治階級的知識分子,為了造就它所需要的人才,1370年,採用劉基建議,設科舉,以八股文取士,考試內容宗《四書》、(五經),主朱熹說,形式上八股文,代聖賢立言,把知識分子思想束縛在程朱理學範圍內。八股取士的學風,對醫學研究中的尊經崇古,故弄玄虛,不思革新等不良傾向,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從而把一批知識分子推入醫學領域,這對於提高醫務人員的文化素質和研究水平客觀上是有利的。

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朱元璋即位後,採取鼓勵墾荒,修治陂塘湖堰,實行軍屯,限制蓄養奴婢等措施,推動了農業發展。採取扶植工商業,解放工奴,簡約商稅等措施,為工商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對外交流和貿易逐步擴大。

明代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日漸生長,僱傭勞動普遍出現,工場手工業的發展,逐漸形成一些行業中心。蘇州是絲織業中心,松江是棉織業中心,景德鎮是瓷器中心,蕪湖是漿染業中心,鉛山是造紙業中侖等,徽州的煉鐵業,湖州的蠶桑業,佛山的冶煉業也很出名,商品經濟發展,促進了人口流動和集中。蘇州盛澤鎮,明初只有五、六十戶,隨督織綢業發展,明末已擁有五萬人口。

商品經濟發展推動了交通發展,推動了信息傳播和交流,為醫學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人口集中和流動推動着保健需求的發展,也為某些疾病的傳播創造着條件,梅毒的傳入便是一例。交通發展拓寬了醫生的活動範圍,他們或隨商旅外出,或受達官富商的重金禮聘,或為學習出外訪師拜友,促進了學術信息交流,增加了互相接觸和了解對方學術觀點的機會。

思想文化和科學校術發展:明初,程朱理學占有統治地位。宋濂、方孝孺、薛等儒學大師都尊崇程朱。朱元璋把朱熹的《四書集注》定為科舉考試標準,朱棣主持編纂了宣揚程朱理學的《性理大全》等書。官方的倡導、左右着學風。這種不利於學術爭鳴的氣氛,也引起學術界的不滿。陳獻章(1428~1500)出,開始向陸九淵的「心學」傾斜。王守仁(1472~1528)對程朱理學的批判,使陸王之學逐漸居於上風。

明代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的推動下,有了顯著提高。各類科學是相互滲透的,明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從理論觀點、方法、技術以至資料,都對醫學有重大影響。元代王幀創木活字成功,明弘治間(1488~1505)銅活字已正式流行於江蘇一帶,萬曆間(1573~1620)又出現了套板印刷。明代出版業的繁榮,為醫學著作出版和醫學知識普及創造了方便條件。藥物進入商品運轉,對它的性能、產地、炮製、功效、真偽鑑別等方面的研究更為需要。農業技術為藥物馴化栽培提供了條件,交通貿易促進了海外藥物的傳入及新藥物的發現,推動了本草學的發展。藥物學的發展又充實了農業知識,《農政全書》收錄了朱棣《救荒本草》的全部內容,科學技術每一進步,都迅速滲入醫學領域,據《外科正宗》記載,以前用馬銜鐵打造鈹針,軟而不鋒,冶鐵術的進步,改用鋼鐵打造,質量大為提高,改善了手術效果。

明代醫學發展的特點:官方尊崇儒學,倡導孝悌,醫學被視為履行孝悌的重要手段。「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在這樣的環境中,科舉失意的知識分子,湧入醫學領域乃必然之勢。大批知識分子由儒入醫,改善了醫生的文化素質和知識結構,改變了宋時攻外科者「多是庸俗不通文理之人」的狀況,使醫生的社會地位相應提高。

明代交通發展,信息傳遞日益進步。醫學家向大城市集中,且得以負笈四方以拜名師,深入民間作實際考察。再加上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為醫學經驗積累和傳播,醫學理論深化,創造了有利條件。明代醫家中世代業醫甚多,他們或父子相繼,或翁婿相傳,極利於醫學專門化,《霉瘡秘錄》的作者陳司成便是八世業醫之家。一部著作常是父作於繼,連綿續世,始克完成。這樣形成的著作大都有專門性、獨特性和權威性的特徵,切於實用,得到公認。楊濟時的《針灸大成》、萬全的《幼科發揮》、薛已的諸種醫書,都屬於這類作品。

社會健康需求和臨床實踐永遠不會停留在一點上,醫學理論和實踐的創新也永遠不會停止。創新是明代醫學發展的主流,吳有性的《溫疫論》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其中兩顆璀璨的明珠。

吳有性發展了戾氣說,已接觸到每種傳染病有其特殊致病因子這一實質問題。

對天花的認識和人痘接種術的發展,是明代醫學的突出創新,人痘接種術起於何時,尚無定論。它在明代得到普通應用,是公認的;人痘接種術是震動世界醫學史的大事,它啟迪琴納而發明牛痘接種術,開闢了免疫學的新紀元。

明代醫學發展特點,展示出醫學的綜合性應用科學的性質,它的特色是依靠長期經驗積累和專門化的過程顯示出來的。它受着傳統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強烈影響,但通過對經典中醫學理論思維結構的深化,通過對臨床經驗新的概括,不斷創新,明代醫學形成了具有獨特理論體系的醫學。

余姓起源

余姓起源有四:

1 、據《風俗通》載,余姓為「由余之後,世居歙州,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吳興」。春秋時,秦國有個臣醫叫由余,他的祖先是晉人,避亂於西戎。由余本來在西戎為官,後奉命出使秦國,見秦穆公賢德大度,就留在秦國為臣。他為穆公謀劃征伐西戎,使秦國成為西方霸主。他的後代子孫以其名字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余, 同出一宗。

2、出自赤狄族,為隗姓之後。據《國語》載,「潞、洛、泉、余、滿五姓,皆赤狄隗姓。」

3、商末有除侯,位與今山西太原市一帶。商亡後去邑為余。

4、出自蒙古族,為成吉思汗子孫。[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