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余上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余上沅中國戲劇教育家、理論家。湖北沙市人。生於1897年10月4日。

余上沅 - 簡介

中國戲劇教育家、理論家。湖北沙市人。生於1897年10月4日。1970年4月30日在上海逝世。余上沅1912年入漢口文華學校,畢業後升入大學部文科學習。後經胡適、陳獨秀介紹,轉入北京大學英文系攻讀西洋文學。這時參加愛美戲劇活動,並在《晨報》副刊發表有關戲劇的文章。1923年留美入卡內基大學藝術學院學習戲劇,繼轉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專攻西洋戲劇文學及劇場藝術,在阿美利加戲劇藝術學院格迪斯技術所兼修舞台技術,同時繼續為《晨報》副刊撰稿,介紹美國戲劇動態和有關戲劇理論。1925年歸國,在北京組織「中國戲劇社」。後在北京美專(後改北京藝術專科學校)開辦戲劇系,並講授現代戲劇藝術、舞台設計及表演、排演諸課程。還為五五劇社導演他的獨幕劇《兵變》等劇。  

余上沅 - 生平

1926年秋,余上沅任上海光華大學、暨南大學等校教授,並與徐志摩等籌辦新月書店,擔任編輯兼經理,翻譯《長生訣》《可欽佩的克萊敦》等外國名劇出版還收集有關戲劇論文輯成《國劇運動》一書1928年冬,復受北平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秘書之聘,兼任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戲劇系教授,並業餘組織北平小劇院。在此期間他先後導演了《茶花女》、《法網》等名劇。1935年陪同梅蘭芳赴蘇聯訪問演出。繼赴西歐各國考察戲劇教育。1935年秋,國立戲劇學校在南京成立,被聘為校務委員兼校長。他先後聘請了應雲衛、陳治策、曹禺、馬彥祥、王家齊等人為專任導師,自兼表演主課教師,並導演了W.莎士比亞名劇《威尼斯商人》等。抗戰開始,余上沅率劇校撤退到長沙、重慶,組織學生課餘演出街頭劇,宣傳抗戰。1939年春,再度遷校四川江安,1941年劇校改名為國立戲劇專科學校。余上沅一貫遵循蔡元培的治校經驗,延聘有真才實學的教師任教同時倡導教師科研活動,率先撰寫了《表演藝術大綱》、《導演藝術大綱》和《舞台設計提要》等文,對於建立正規化戲劇教育制度和培養戲劇人才,做出了卓越貢獻。

余上沅 - 作品

《余上沅戲劇論文集》書影 抗戰勝利後,國立戲劇專科學校遷回南京。1948年秋乘赴英講學之便,去捷克斯洛伐克出席了國際戲劇協會第一屆年會。1949年初返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受聘於滬江大學任教。後轉入復旦大學。1959年調至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任教,編寫了《西洋戲劇理論批評》、《戲劇概論》諸講稿,還翻譯了貝克的《戲劇技巧》等名著多種。

余上沅 - 著作

著有劇本集《劇本甲集》、《上沅劇本集》,論文集《國戲運動》、《戲劇論集》,譯著《玩偶之家》、《戲劇的規律》、《亞里斯多德〈詩學〉的詮釋》,短篇小說集《隊旗》、《光明列車》等。

余上沅 - 在美發起「國劇運動」

清道光年間,湖北名伶米應先(喜子)、余三勝先後將漢調(今稱漢劇)帶到京城,後來漢調和徽調融為京劇,米、餘二人被譽為京戲的開山鼻祖。幾十年後的民國年間,又是有兩位熱愛戲劇的湖北學子自黃鶴樓下進入清華學校,再留學美國。他們在大洋彼岸發起「國劇運動」,在文化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筆。此二人就是湖北沙市的余上沅和湖北浠水的聞一多。

1924年夏,余上沅、聞一多先後匯聚於地處紐約江濱的萬國公寓。同住公寓的還有張嘉鑄、趙太侔、熊佛西等熱愛戲劇的中國留學生。余上沅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西洋戲曲文學與劇場藝術,聞一多此時主攻方向是美術,且對舞台布置和服裝設計很有興趣。這幾位中國現代文化的先驅聚集在大洋彼岸,事出偶然,卻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幸事。

在紐約的日子裡,余上沅經常與張嘉鑄、趙太侔、聞一多、熊佛西等人聚會。這些志同道合者,每每相約至中華酒樓,邊吃餛飩、喝五加皮,邊談論戲劇藝術,並躍躍欲試。不久,聞一多與熊佛西合編了一個獨幕劇,接着又與余上沅、趙太侔合作組織了《牛郎織女》(洪深編劇)的演出。初試成功,同道們笑逐顏開,欲再上一層樓。

1924年冬,劍橋中國同學會發起自編自演英文劇《此恨綿綿》(一名《楊貴妃》)。此劇取材於中國古典名劇《長生殿》,余上沅在改編時,充分吸取了中國傳統戲曲濃厚的寫意特徵,並由聞一多譯成英文。開演前,余上沅與聞一多、趙太侔、張嘉鑄等幾位編導人員日夜聚集於一起,為每一句台詞、每一道布景、每一線燈光而運籌、斟酌。大家儘管有時爭論得面紅耳赤,最後還是統一到一起。在華僑商人的資助下,《此恨綿綿》終於萬國公寓禮堂正式公演。扮演楊貴妃的黃倩儀和扮演唐明皇的黃仁霖,身着聞一多設計的繪有大

海、紅日、白鶴的華麗戲服,加上趙太侔以象徵手法設計的布景和燈光,演得格外起勁。余上沅、趙太侔、聞一多,還有謝冰心分飾劇中角色。觀眾掌聲不絕,演出大獲成功。次日,報紙上刊登出讚揚文章,稱:《此恨綿綿》「勝過其它各國的一切表演,為國家爭取到光榮」(《黃仁霖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落幕那天,余上沅、聞一多、趙太侔、張嘉鑄等四位主要編導人員,聚集在余上沅寓所的圍爐旁,邊烤火,邊總結這次演出的得失。在海闊天空的泛論中,四位熱血青年討論出一個前衛話題:「國劇運動」,「國劇運動」,就這樣被提出來了。

如何開展「國劇運動」,余上沅等人首先進行了大量調查。他們跑遍紐約各個劇院,了解劇場建設知識。連籌建劇院所要涉及的顏料店、電器公司、玻璃店、布店、服裝店、珠寶店、膠鋪、石灰鋪、照相館等他們都曾多次光顧過。

經過兩個多月的調查、醞釀,又經十幾次修改,他們起草了一個《北平藝術劇院計劃大綱》。《大綱》設想:籌建北平藝術劇院、演員學校、戲劇圖書館、博物館;創辦《傀儡雜誌》;籌集選送留學生學習戲劇藝術的資助金,還有一些演出的節目。

這個時期,余上沅、聞一多、張嘉鑄、熊佛西、林徽音、梁思成、梁實秋等旅美的戲劇愛好者,還發起成立「中華戲劇改進社」。大家「公決由刊行出版物入手」,計劃刊行「專注於戲劇方面」的出版物有《雕蟲》、《河圖》兩種。消息傳出,投稿者紛紛。

1925年1月28日,余上沅致函胡適,介紹他們在美國「於戲劇藝術具有特別興趣而又深有研究」。信中還邀請不久前在北京成立的「新月社」諸先生加入中華戲劇改進社。

《此恨綿綿》演出成功,余上沅等人在旅美華人中聲名大振,劍橋中國學生會的主持者也大受鼓舞。1925年春,他們發起自編自演英語劇《琵琶記》,並特邀余上沅和趙太侔指導排演。3月28日,《琵琶記》在美國著名劇院之一———波士頓考普萊劇院上演,再獲成功。

中國留美學生兩次英文古裝演出,使廣大觀眾品味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邃內涵,反映強烈。當地的《基督教箴言報》還專門報道了中國留學生的這一盛事。

1925年夏,余上沅、聞一多等幾位志同道合者陸續回國。後來他們創辦了北平藝專戲劇系,在《晨報·副刊》開闢《劇刊》專欄討論國劇,在上海創辦《新月》雜誌倡導「國劇運動」,還在北平創辦了「小劇院」,培養了白楊等一批傑出表演藝術家。回國後,他們最傑出的工作是,創辦了「當時戲劇最高學府」———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後來,中國舞台和銀幕上許多中堅人物都出於該校。[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