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何福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何福生
武術家
出生 1910
國籍 中國
知名於 1962年,他雖年過半百,還獲得一等獎

何福生(hefusheng) 武術家

何福生武術高級教練,國家級裁判。河南省南陽市人。1916年起隨祖父習武,專攻查拳;後從王子平、于振聲、馬金標繼續研習查拳。1928年,參加第一屆全國國術國考,獲優勝獎。1929年考入南京中央國術第三屆教授班,隨馬英圖學八極拳,隨黃柏年姜容樵朱國福學形意拳。經過多年實踐,將梢、中、根融會一體形成的形意拳,獨具風格。隨楊洪武學習摔跤,精於左右撥腳、抹脖、手蹩子帶剪腿連環使用,有"馬前三刀何快跤"之稱。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何福生[1] 國籍 中國
民族 回族 性別
出生日期 1910 職業 武術家

生平簡介

1928年3月24日,原中央國術館在南京正式成立。慶祝會上,許多武術名家和好手,躍登舞台,競獻技藝。

有這麼一個表現武術家功力和技巧的節目,至今仍使人記憶猶新。那是由被譽為"千斤王"的王子平仰臥台上,雙手挺舉一副石擔,依此勢在他身上再壘疊着四名手舉石擔者。而後,再由一名輕靈、敏捷的青年攀登上那疊起的"羅漢"頂端,之間這個青年雙手在那最上面石擔槓上一握,雙手緩緩舉起,筆直地倒立在上面。隨後還輕巧自如地變換着兩腿的姿勢,時分時合。"好功夫""好功夫"這精彩的表演,使得台上台下都轟動了。人們既稱讚"千斤王"的神力,也讚譽這青年的鼎技。

"拿大鼎的人是誰呀?"不少人發問。

"玉山的孫子何福生!"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何福生已是我國當今的著名武術家、全國武術協會委員、國家級武術裁判員、雲南省武術隊教練。

當時,他才十八歲。一個面帶稚氣的青年,怎麼能與久負盛名的武術家王子平同台獻藝呢?原來何福生出身於武術世家,祖父何玉山是查拳名家,與著名武術家馬良、楊修鴻、王子平、于振聲、馬金鏢、王占坤等同創上海中華武術會。何福生六歲時便從祖父習武,又得諸名家的指教,經過十二年的磨練,武術基本功紮實,查拳一技嫻熟。國術館成立那天,他也來獻技了。

1928年10月,在南京舉行的第一屆國術國考中,何福生獲得了刀、槍、劍、棍套路比賽的優秀獎。次年,他被錄取為國術館第三期教授班班的學員。由於入學考試成績優異,還取得公費學習的資格。從此,何福生正式步入武壇,並逐漸躋身於武林俊彥之列。

入國術館後,他在王子平的指教下,繼續精研查拳。並在馬英圖、黃柏年、姜容樵、朱國福等分別教授下,深得八極拳、形意拳的精髓。此外,他還研習散手、摔跤等科目。

通過一個時期的學習,各項拳技大為精進。從第二學期開始直至畢業前的一年半里,他以連續保持全館季考、期考全能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而載入國術館史。

國術館的學員多為當時武林好手,考試的項目有套路、散手、摔跤三項。能在全館的考試中取得全能名次已不易,何福生竟能年年奪魁,更非易事。

他擅長摔跤,有"馬前三刀"、"何快摔"之稱。那是他進國術館後,在馳名跤壇、號稱"四大金剛"之一的楊法武親自教練下,倍下工夫練就的。他的摔法特點:一是快。在與人較技時,往往是搶到對手的"把",即用摔技,且常奏效,這神速、利落的摔法使對手猝然不及。二是變。他摔技多,但力主精,可在對方應變中再變,以精煉的招法取勝,使對手顧此失彼、防不勝防。他最拿手的絕招可稱"破腳""抹脖""手蹩子"三式再帶"剪腿"的聯歡摔法。又常有新變化;忽而左三刀,忽而右"三刀",竟能左、右式變換運用,使對手在那變幻莫測的左、右"三刀"中敗下陣來。

何福生的身體條件與那些國術館學員中的彪形大漢、虎背熊腰者確要遜色多了。可是他竟能在強手林立的全館考試中每戰必捷,這自然要歸功於他的勤奮好學。他在國術館三年的學員生活中,遵循"聞雞起舞"的古訓,矜持凌晨四點起床練功。他爭得多煉、勤練的時間,用水滴石穿的精神,克己條件之所短,揚己技藝之優,終於功到藝成,他還愛好書法,多年來,武術界想他求字者不少,他總是以草書"聞雞起舞"相贈,勉勵習武者,勤學苦練、精益求精。何福生善書發法還曾驚動過日本的武術界。那是1980年他隨中國武術代表團訪問日本時,在一次訪問日本劍道館的表演後,館長好書道,請他留一幅字,當時他毫不介意,揮筆而就。未料想日館長竟尊請書寫"劍道"二字,他推卻不了,只好鋪紙於地,大筆揮書,字跡蒼勁瀟灑,顯示了中國武術家的勁力。此事一經傳出,每次表演後,要求籤名、寫字的日本人蜂擁而來,應接不暇,有時在短短的二個小時的交流會上,他竟要寫一個半小時的字。雖然何福生訪日時已是古稀之年,但他在四十餘場表演中,場場不落,功力所現,為日本朋友所傾倒。其實,何止這時,他的拳藝早在半個世紀前已名揚國外。

1933年和1936年,中央國術館曾兩次組織"南洋旅行團"。何福生隨團先後訪問了香港、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地,他們的精彩表演,轟動了南洋群島。那時,年富力強的何福生表演的項目多,技術硬,倍受觀眾歡迎。

在新加坡的一場表演中,他與溫敬銘的"空手槍",配合默契、招式逼真、乾淨利落,博得全場觀眾狂熱歡呼,在觀眾的掌聲中,他們連續返場表演七次。儘管何福生功力深厚,這次確感乏力了。但從僑胞和異國人民的熱情中,他深為中華民族有此瑰麗的文化遺產而自豪,也為中華武術引世人矚目而感到欣慰。他又精神抖擻地走上台去,表演了他的拿手查拳"九龍擺尾"。

1931年何福生以優秀的成績,畢業於中央國術館,隨即留館任教。1933年受聘任國立國術體育專科學校武術教師。當今國內外武術名家,出於何福生門下的不乏其人。有的是國內著名大學的教授,有的在台灣是高級體育研究員,還有的是美國的體育博士,也有任新加坡國術總會顧問、高級體育督學等等。真可謂桃李滿天下。但是,他極少向人說起這些事,也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經歷。他在談及舊時的學生總讚嘆說:"他們才是青出於藍而盛於藍呀!"對在台灣和旅居國外的舊日學生,滿懷深情希望台灣能早日回歸祖國,共圖振興中華武術大業。

傑出貢獻

何福生為武術事業兢兢業業地工作了大半生,所做的貢獻不小。自1958年擔任雲南武術隊教練後,在培養蘇自芳、胡寶林、賈文琴、玉班、李海燕、朱剛平等當今武壇矯將方面不知耗費了多少心血呢!1972年,他雖已六十二歲高齡,依然自告奮勇,承擔起重建雲南武術隊的重任。那時,沒有訓練場,他就帶領學生拉滾壓場地,夏天的中午還親自澆水,讓場地散熱,便於學生訓練。為了圍建場地欄杆,他學會了電焊,自己動手焊接。白天他當教練,晚上還當文化教員,給運動員上文化課。

他身體力行,是運動員的表率。從1958年開始,他經常代表雲南隊參加全國武術表演和比賽。1962年,他雖年過半百,還獲得一等獎;1977年他年近古稀,在內蒙古比賽時獲太極拳第二名,對練項目也進入了前八名。雲南隊每年有下基層為少數民族表演的傳統,何福生不但帶隊下去,而且他的形意拳和對練項目成了每場必演的壓軸戲,幾年來,西雙版納、瑞麗、昭通、大理等地的傣、白、緬甸等族的人民,無不知曉這位老當益壯的武術家。

視頻

何福生演武
何福生老師的形意視頻
何福生老師演練形意拳


參考資料

  1. 何福生 ,2019-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