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何埂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何埂鎮隸屬於重慶市永川區,地處永川區南部,東與江津區連接,南與松溉鎮相接,西南與朱沱鎮接壤,西與仙龍鎮五間鎮相鄰,北與衛星湖街道、臨江鎮相連,距永川區人民政府駐地29千米, 區域總面積80.4平方千米。

明朝時期,何埂鎮一帶設新屯裡(今何埂倉寶山一帶);1992年8月,何埂鄉、水碾鄉、科名鄉合併設置何埂鎮。截至2018年末,何埂鎮戶籍人口為57008人。截至2020年6月,何埂鎮下轄1個社區、15個行政村, 鎮人民政府駐何埂社區。

2018年,何埂鎮有工業企業18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0個。[1]

建置沿革

明朝時期,何埂鎮一帶設新屯裡(今何埂倉寶山一帶)。

民國八年(1919年),屬老太平鄉。

1958年公社化,設何埂公社。

1978年11月,松溉鎮與鎮江公社合併為松溉公社。

1983年,由何埂公社改為何埂鄉。

1992年8月,何埂鄉、水碾鄉、科名鄉合併設置何埂鎮。

2003年11月,聚美鎮併入何埂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何埂鎮下轄何埂1個社區,獅子、豐樂、一碗水、花園、聯盟、轉角店、倉寶、玉寶、新泉、科名、魚龍、李家灣、沙坪、石筍山、長豐15個行政村;下設3個居民小組、285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何埂鎮下轄1個社區、15個行政村:何埂社區、豐樂村、獅子村、沙坪村、李家灣村、花園村、長豐村、新泉村、石筍山村、魚龍村聯盟村、科名村、玉寶村、轉角店村、倉寶村、一碗水村, 鎮人民政府駐何埂社區。[2]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何埂鎮地處低山淺丘,以淺丘為主;地勢西高東低,表現為一系列東北至西南走向;地形分為山地、丘陵、台地;境內最高峰石筍山位於石筍山村,海拔694米。

氣候

何埂鎮屬於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7.7℃;無霜期年平均320天;年平均降水量1361.1毫米。

水文

何埂鎮境內河道屬長江支流流域,主要河道有臨江河、聖水河、水碾河3條,臨江河流經境內石筍山、倉寶、轉角店村,境內總長10千米,流域面積20平方千米,年均流量10立方米/秒。

自然資源

何埂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煤、鐵、石灰石、石英砂、耐火黏土等,地質儲量3億噸,可開採量2.5億噸。2011年,何埂鎮有耕地面積4.7萬畝,人均0.8畝。

人口

2011年末,何埂鎮總人口57615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8500人,城鎮化率14.8%;另有流動人口2033人。總人口中,男性29783人,占51.7%;女性27832人,占48.3%;14歲以下10779人,占18.7%;15-64歲40468人,占70.2%;65歲以上6368人,占11.1%;以漢族為主,達57611人,占99.99%;有苗、土家2個少數民族,共4人,占0.01%。2011年,何埂鎮人口出生率7.36‰,人口死亡率6.99‰,人口自然增長率0.3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16.78人。

2017年末,何埂鎮常住人口為57800人。

截至2018年末,何埂鎮戶籍人口為57008人。[3]

經濟

綜述

2011年,何埂鎮財政總收入804萬元;人均財政收入138.6元。2011年,何埂鎮農民人均純收入8223元,比2010年增長25%。

2018年,何埂鎮有工業企業18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0個。

農業

2011年,何埂鎮實現農業總產值35490萬元,比2010年增長26.5%,農業增加值7434.6萬元。何埂鎮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2011年,何埂鎮生產糧食3.6萬噸,比2010年減少3%,人均624.8千克。何埂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兔為主。2011年,何埂鎮生產肉類956.6噸;畜牧業總產值10739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0.3%。截至2011年,何埂鎮水果種植面積1.25萬畝,產量2622噸,主要品種有柑橘、龍眼、茶葉、花椒等。何埂鎮漁業以養魚為主。2011年,何埂鎮漁業總產值2125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6.0%。

工業

2011年,何埂鎮工業總產值為到1.25億元,比2010年增長18.6%,工業增加值4567.23萬元,占生產總值的6.36%。2011年,何埂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家,職工165人,實現工業增加值70.5萬元,比2010年增長18.9%;18家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3347萬元,比2010年增長17.9%,其中機械製造業2183萬元,建材業3306萬元,建築業5141萬元,分別比2010年增長3.7%、25.6%、4.5%。

商貿

2011年末,何埂鎮有商業網點153個,職工486人。2011年,何埂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9127萬元,比2010年增長3.8%;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1.97億元,比2010年增長4.21%。[4]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何埂鎮有民辦幼兒園1個,在園幼兒183人,專任教師53人;小學5所,在校生3526人,專任教師118人;初中2所,在校生1505人,專任教師118人,初中適齡人口毛入學率109.8%,小升初升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何埂鎮主要學校有何埂中學、何埂小學。2011年,何埂鎮教育經費達3552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2780.6萬元。

科技事業

2011年末,何埂鎮有各類科技人才1246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147人,經營管理人才256人,技能人才376人,農村實用人才467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何埂鎮有文化藝術團體5個;有文化站1個,農家書屋16個,藏書7.5萬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26人。何埂鎮主要文化藝術團體有秧歌隊、腰鼓隊。2011年末,何埂鎮有塑膠運動場1個,各村(居)均建有籃球場,何埂社區、何埂敬老院、轉角店村安裝有健身器材;100%的城市社區和12%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2011年末,何埂鎮有線電視用戶數為10757戶,占何埂鎮戶數的58.4%。

醫療衛生

2011年末,何埂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8個,其中衛生院1所;病床130張;專業衛生人員75人。2011年,何埂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3.98萬人次,住院手術196台次,出院病人6780人次。何埂鎮重點醫院有何埂中心衛生院。2011年,何埂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5/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85.6%,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36.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54765人,參合率95.1%;孕產婦死亡率0.5/1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8%、1%、1%。

社會保障

2011年,何埂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147戶,人數266人,支出72萬元,比2010年增長12%,月人均225元,比2010年增長10%;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14戶,人數681人,支出115.2萬元,比2010年增長15.2%,月人均141元,比2010年增長30.5%;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41人,支出45.6萬元,比2010年增長12.1%;農村五保分散供養339人,支出109.8萬元,比2010年增長11.3%;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502人次,共支出10.4440萬元,比2010年增長25.5%;農村臨時救濟226人次,支出7.65萬元,比2010年增長20.3%;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52人,安置義務兵、士官等16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72萬元,比2010年增長10.6%。[5]

交通

何埂鎮有成渝鐵路過境,境內設柏林站;有永朱二級公路過境,境內長8千米。2011年末,何埂鎮有何聚、何張、何柏、何科4條鎮級公路,總長28千米;村級公路180千米。

歷史文化

清初,移民入川,有何姓在埂上建場,名何家埂,何埂鎮由此得名。

風景名勝

何埂鎮境內有石筍山自然生態旅遊區,主要景點有孔雀湖、鱷魚石、大聖像以及4座寺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