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何友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何友聲
中國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31年7月
浙江寧波
逝世 2018年1月17日
國籍 中國
職業 力學家和力學教育家
知名作品 《辛氏法端點修正》,《標稱伴流分布平均法則的分析》等

何友聲,1931年7月生,浙江寧波人。力學家和力學教育家[1]。長期從事船舶流體力學和水動力學研究和教學工作,在船舶原理、螺旋槳激振力、空泡空化理論、水翼理論、出入水數值模擬等基礎理論方面,作出許多貢獻。在高等教育事業中,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

簡介

何友聲,中國流體力學知名學者、高速水動力學研究先驅。1952年9月上海同濟大學造船系畢業,1957年至1958年清華大學首屆力學研究班學員兼輔導教師。歷任大連工學院助教、上海交大造船系助教、講師、工程力學系講師、副教授、教授。1986年至1992年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黨委書記。1995年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曾任中國力學學會第三、四屆副理事長;1989年至2003年任國際理論與應用力學聯合會理事。2001年獲教育部模範教師稱號;2002年被遴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3]

何友聲長期從事船舶原理、高速水動力學、飛行力學和出入水理論研究,是水翼及其興波的水動力設計的奠基人;70年代他率先倡導研究螺旋槳激振力,及時追逐了國際潮流,使中國設計的船舶減振性能一躍足與國外媲美。他在空泡流、空泡脈動特性、物體出入水過程的數值模擬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有力地支持了國防建設。為適應長江口水資源開發、環境保護、航道建設需要,建立了河口水動力學的研究基地,積極推動為上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服務。在國內外一流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由於他在科學技術上的貢獻,曾先後10餘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早期生活

何友聲4歲隨母遷居上海。「八一三」事變後,日本侵略軍加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生活動盪,幾經遷居,直到1943年,才定居滬西。1944年1月,何友聲進入市立晉元中學就讀,直至高中畢業。他主辦《精勤》級刊,參加進步活動,備受師生們青睞。1949年春季中學畢業,獲全市市立中學十獎之一。同年秋,分別考取北大、同濟、聖約翰等高校。何友聲夙志于海洋事業,進入同濟大學造船系,1950年春入團,積極參加解放初期各項運動。1952年秋畢業,到大連工學院(現為大連理工大學)工作,任造船系助教兼系秘書,1953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5年2月,為籌建上海造船學院,隨系遷並人上海交通大學任教。曾先後講授船舶推進、船舶概論、船舶阻力等課程,輔導船舶靜力學、船舶搖擺、船舶振動、流體力學等課程。1956年晉升講師。同年4月,在<中國造船>雜誌發表《關於梯形法》和<辛氏法的端點修正>兩篇論文,開始顯示出他的才華,尤以後者給造船界留下深刻印象。這一修正法簡單、明了、易學、精確,已廣為國內各種船舶設計手冊採用。50年代,按中國科學規劃的要求,由錢學森、郭永懷、錢偉長等籌辦了第一屆清華力學研究班,以造就高層次力學人才。1957年2月,他被選送到該班深造,主修流體力學,併兼任輔導老師和黨總支書記。其間,他發表了《關於超空泡螺旋槳》、《螺旋槳設計與主機配合》、《標稱伴流分數平均法則的分析》3篇文章,後者證明了伴流分數中的一個命題,澄清了幾種定義下伴流分數孰大孰小問題。

何友聲

主要貢獻

螺旋槳激振力1976年,國內自行設計製造的浙江沿海客貨輪四艘姐妹船在航行中,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劇烈尾振。江南造船廠和浙江海運局組織全國有關專家赴航行現場,進行大會診。當時在振因分析的認識上有很大分歧。何友聲力排眾議,根據實測的振動數據,斷然認為這是螺旋槳空泡激振力所致。何友聲根據當時國外激振力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自己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見解,闡明空化激振力的形成和危害,與會者為其說理透徹而折服。並以此為據,對該船加裝了減振措施,果然取得了明顯效果。此後,他大力倡導開展這一新領域的研究,國內很快建立起5個研究據點,及時追逐國際上在該領域的研究潮流,使中國所設計的船舶的尾部減振水平,足與國外媲美。1987年他與王國強教授合作總結了自己和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出版了<螺旋槳激振力>,成為國內外第一本這方面的專著,供高層次研究和設計人員使用,獲得國內學者們的高度評價。1992年,此書獲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部級)二等獎和國家教委優秀學術專著獎。

空化與空蝕何友聲領導這項研究課題組,先後建成「高速文都利剝蝕裝置」和「磁致激振剝蝕裝置」等專用試驗設備,加上空泡水筒,使上海交大成為國內關於空化和空蝕研究的基地之一。其間,他先後在亞洲流體力學會議、國內空化與空蝕討論會和刊物上發表「發展空化尺度效應試驗研究」、「螺旋槳材料空蝕特性試驗研究」、「三維非線性超空化流攝動解」、「系列頭體的空泡試驗研究」、「零攻角和小攻角下帶空泡軸對稱細長體的水動力計算」、「二維翼的空泡脈動特性」等多篇論文。

近水面物體非定常運動理論在1963年何友聲在中國開闢了水翼理論的研究領域。他拓廣了美籍華人吳耀祖的工作,發展了後掠水翼理論,取得解析結果,並將其應用於小展弦比水翼。以此為基礎所開發的水翼性能理論計算方法在我國水翼艇的設計中沿用至今。1985年起,他又與人合作,開拓興波理論時域解析解及其數值方法新領域。先後在《力學學報》、《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航空學報>等刊物的中、英文版或國外學術會議論文集上發表一系列研究成果:《有限翼展水翼非定常理論》、《解非定常興波問題的新方法》、《二層流體中奇點作任意運動的解析解》、《規則水波對低空飛行機翼特性的影響》等多篇論文。這些工作得到國內外的重視,被認為是這一領域的新進展。

出入水理論這項研究是發展水下兵器的重要基礎之一。由於物體出入水波面時,會出現十分複雜的現象,一般國內外基本上以試驗研究為主,蘇聯曾發表過一些以小攝動為前提的理論研究文章,並研究撞擊瞬時的介質可壓縮影響。何友聲與其合作者則獨闢蹊徑,應用數值模擬進行理論研究,建立新的模型,成功地模擬出面閉合、深閉合、多次閉合等人水後期複雜流動過程。同時在此基礎上,開展可應用於水下兵器出入的工程計算程序開發工作,先後發表了《帶空泡下垂直和斜人水時水動力特性預報》、《軸對稱體垂直出水的非線性數值解》、《平頭物體三維帶空泡人水的數值模擬》、《平頭圓柱體垂直出水粘性流場的數值模擬》、《軸對稱體以大人水角斜入水非線性問題的攝動解》等論文。對此美國工程科學院院士梅強中教授的評價為:這些工作很有創造性,要抓緊用外文發表,讓國外知道。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機械系主任A·波羅斯派雷蒂(Prosperetti)教授對此也作了高度評價,要求派人前去該校學術交流,介紹這裡的研究成果。他與他的強度所所開發的工程應用計算程序已為國防型號的研製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4個成果已分別獲得1987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92年中國船舶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1993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和1993年航天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何友聲

教學育人

何友聲以治學嚴謹著稱。有一次別人反映某教師的文章公式推導有誤,他花了兩天時間將推導整理一遍,證明確實有誤,再轉告該同事指出錯誤所在,並幫助分析出錯原因。他對學生要求嚴格,在任校黨委書記期間,繼續主持研究生的近代文獻討論課,屬自己名下的研究生,仍負責全面指導,規定學生定期匯報完成布置作業和學習生活情況。對他們的論文選題,參考資料的收集,試驗裝置調試、測量,上機計算,撰寫論文等各個環節都一一過問,包括到試驗現場檢查。每位研究生的論文,最後都經他逐字逐句修改定稿。在學術上,何友聲推崇和倡導「探求」和「采諸家之長」的精神。多年來,他深感我國工科大學學術空氣淡薄,在60年代,曾在<文匯報>上著文《論學術風氣》,倡導學術是不同見解的爭鳴,活躍學術空氣,以推動學科研究發展。在他的建議下,1962年在上海交大建立了一個跨學科跨學校的學術論壇,仿維納討論班,以沙龍形式舉行,參與者至今猶感其馨。1963年,他又主持船舶力學界第一個討論班,以空泡流理論為主體,每周一次,成員有董世湯、劉應中等多人,悉心討論該領域之當代發展,開創新思路,提出新方法,討論中提倡互攻弱點,不計態度,唯真理是從,迂腐舊習為之一掃,掀切磋學問之新風,使國內空泡流理論研究水平一躍而躋身世界學林。80年代以來,他繼續在教師和研究生中保持和發揚學術討論的優良傳統,組織近代文獻討論班,每周一次,雷打不動,引導和鼓勵青年敢於發表見解和爭論,既活躍了學術空氣,也使青年較快成材。

何友聲從教44年,培養了大批人才。恢復學位制後,建立了以水動力學為主要研究方向的流體力學博士點和博士後站,已培養了30餘名碩士和博士生,為我國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他的學識和人品受到學術界的尊重,自1986年起,連續兩屆被選為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和上海力學學會理事長;任國家教委科技委第一屆委員和全國多種一級專業刊物的副主編或常務編委;1990年起擔任國際理論和應用力學聯合會理事。他曾多次赴歐、美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被邀在一些著名大學作學術報告,與國際同行們有廣泛的聯繫,享有較高的聲譽。

學術論著

何友聲《辛氏法端點修正》中國造船,1956年。

何友聲《標稱伴流分布平均法則的分析》中國造船,1958年。

何友聲、楊文雄<氣墊飛行器原理>中國造船學術會議論文集,1962年。

何友聲《1949年以來中國船舶流體力學進展》船舶工業進展論文集,1979年。

何友聲、王國強<螺旋槳激振力>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87年。

何友聲、魯傳敬、陳學農《二層流體中奇點作任意運動的解析解》應用數學和力學,1991年。

何友聲、葉取源、劉樺《高速水動力學中的自由表面問題》現代數學和力學(MMM)—VI,戴世強等主編,蘇州大學出版社,1995年。

視頻

何友聲院士談研究領域

參考來源

  1. 沉痛悼念何友聲先生 ,中國力學學會, 2018-01-18
  2. 何友聲 ,中國工程院
  3. 何友聲 ,上海市船舶與海洋工程學會, 2016/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