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華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何華峰 | |
---|---|
財新網助理總編 | |
出生 | 1976 |
國籍 | 中國 浙江寧波 |
職業 | 現任資深記者 |
知名於 |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
知名作品 |
《財經》 |
何華峰,男,男,水瓶座,1976年生於浙江寧波,財新網助理總編。
1992年和1996年分別在北京國際關係學院和廈門大學讀本科和研究生,經濟專業。
1999年初,被民生銀行上海分行錄用。
2000年10月起,在英國路透社上海記者站一年,首次涉足新聞界。曾任《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2001年10月,加入《21世紀經濟報道》上海記者站,首次涉足新聞界,主要報道銀行報道;一年後,調至香港新聞中心。
2003年6月起任香港新聞中心負責人。
2005年6月,加入《財經》雜誌社,現任資深記者,負責互聯網與風險投資的報道。財新網助理總編。
2018美好生活創造者高峰論壇暨第五屆新媒體盛典」圓滿落幕,快手公司副總裁何華峰出席了本次活動,並發表了題為《人工智能與手機短視頻的交匯處》的主題演講。[1]
微博語錄
我早上是相信《信報》的分析的。但事實卻不是這樣:衛星發射果然沒有成功,但北朝鮮人民顯然是知道了,因為朝鮮的中央電視台播出了這個消息。朝鮮的中央通信社和中央電視台為什麼要播出衛星發射失敗的消息呢?
信報:在先軍政治及建立威信的前提下,發射衛星是開啟金正恩時代的重要事件,發射過程遠較結果重要,反正即使墮下北韓人民也不會知道。
【25個重點城市3月新房銷量同比上漲73%】其中既有季節性因素,又受到流動性改善的影響。 季節性因素是指,去年2月以後,各地密集出台限購措施,受此影響,全國新房銷售的基數較低。但興業證券的報告認為,流動性改善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香港信報:梁振英進京接受任命,先見溫總理,見的時候,氣氛比較好,兩個人都蹺着腳。但照片刊發後,香港就有人說,這樣見總理太隨便了。接下來,見胡主席,就沒有蹺腳,兩腳平放在地,兩手擱腿上。照片出來後,香港坊間的異議就消失了
訪談
- 從香港走向世界
主持人說:主持人(康建中):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參加記者在線特刊《21世紀經濟報道》周。今天我們請到的嘉賓是《21世紀經濟報道》香港新聞中心負責任何華峰先生
- 何華峰說:大家好,我是《21世紀經濟報道》的記者何華峰。
我現在是《21世紀經濟報道》香港新聞中心的負責人,我的簡歷是浙江寧波人,在北京國際關係學院讀本科,在廈門大學讀研究生,先進的上海銀行做信貸員,之後去的路透社上海記者站,兩年前加入《21世紀經濟報道》,在上海工作了一年,去年12月就開到香港新聞中心,今年6月開始做這邊的負責人。
主持人說:您對《21世紀經濟報道》香港新聞中心做一下介紹。在21世紀報道當中《21世紀經濟報道》是處於什麼位置?是如何訊作的?跟其他總部之間是怎麼協調的?
- 何華峰說:香港新聞中心是去年12月成立的,剛開始的時候有三位記者,去年我跟他在1月份就在香港籌辦,12月的時候我跟另外一個同事前期到了這裡,一開始是三個人,我是從上海記者站調過來的, 錢琪是從北京記者站調過來,這樣的情況持續到今年4月份,我們又來了一位新的同志叫劉曉希,6月份孫小玲去廣州總部做編委,這邊的負責人就由我來做,後來又來了一位新同事叫王康,我們在香港這邊又招了一個記者叫陳少方,還有一位特約記者,這樣加起來是6個記者。
我們跟總部之間的協調就是編輯跟記者站的關係,比較簡單。跟其他新聞中心的協調一個是選題上合作,比如說大家合作做一個題目,有的時候是我們這邊發現選題,介紹給他們來做,因為有時候香港發現一個題目這邊來不及做,或者是由其他新聞中心來做更方便。基本上是這樣的。
前幾天我看到《經濟導報》副總編這樣寫到,21世紀經濟報道年輕記者錢琪、劉曉希、何華峰億周內要在廣州和香港之間跑上好幾個來回,卻條條重大經濟新聞不落,一天24小時除了吃飯、睡覺外,就是柴放和寫稿,寫的頭昏腦脹了,唯一的消遣該是到潛水灣去游泳,筆者也曾被他們拽去過一次,我想問一下是什麼支撐您以這樣的工作狀態去工作呢?
其實他的名字叫趙茲,他這麼些其實是有點兒過誇了,可能他說我們一周內在香港和廣州之間跑上好幾個來回可能是三四個人加起來跑一個來回,我一般可能就兩周去一趟廣州。條條新聞都不落我想這是應該做的事情,沒有什麼好說的。如果都落的話我想我就失職了。至於說除了吃飯睡覺就是採訪寫稿,可能也差不多。
因為本身在香港家都不在這裡,所以生活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一點。給人感覺我們一天到晚都在工作,我覺得不是這樣的,還不是那麼緊張的。
- 主持人說:你們平時做些什麼?
- 何華峰說:可能確實會比較忙一點,我是比較喜歡游泳,而且有空就去游泳。我禮拜一到禮拜五確實是比較忙的,平時沒有太多娛樂的時間,禮拜六、禮拜天我都是不工作的,所以這還是比較正常的生活。[2]
主持人說:《21世紀經濟報道》作為一個年輕的報紙,到底是什麼樣的魔力吸引你們以這樣的精神狀態拚命地去工作呢?
何華峰說其實這也不叫拚命地工作吧,只是做好分內工作而已,當然香港這邊的節奏快一點,我想作為一個記者本來就應該這樣來做事情的。當然《21世紀經濟報道》作為要跟國際接軌的媒體,我相信記者就是應該這樣來工作,才有可能讓我們稱為一個國際媒體。
主持人說:下面我們聊一下何先生最開始專業的事情,您最初是學經濟的,畢業之後首先是在民生銀行工作,我想問您是做經濟方面的工作,為什麼最後會轉行做一個財經記者呢?
- 何華峰說:我是99年1月份就到了民生銀行上海分行,2000年10月份離開,做了一年零十個月。應該說在民生銀行做並不是特別開心,因為民生銀行作為一個初創的商業銀行,我一開始做的是信貸工作,而且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是拉存款,對我來說這既不符合我的個性,也不符合我的理想。
不太開心之後,在2000年9月份的時候,正好路透社想招我,其實我只知道路透社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媒體,甚至不知道它是英國的,還以為它是法國的。當時的想法是有機會去這樣一個知名的國際跨國機構不管怎麼樣都是值得的,所以就去了。 從這以後就跨入了新聞這個行當。而且本身在路透社也是做財經新聞,到了《21世紀經濟報道》也是做財經新聞,前後的連貫性還是很強的。
主持人說:我們也知道學經濟的人去做新聞有這樣一個優勢,在內容和分析方面非常有深度,但是也會碰到這樣一些問題,比如說怎麼把自己的文章寫出來更符合新聞的規範,怎麼吸引讀者的眼球,怎麼把專業的東西用大眾化的新聞語言表達出來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何先生是否碰到過?當初是怎麼克服這些問題?
- 何華峰說:我想這些問題是存在的,尤其是一開始的時候。因為我一開始在報紙主要是寫關於銀行方面的新聞。做銀行面的新聞我確實有優勢,因為我在銀行待過,知道銀行怎麼運作。但是確實也跟學新聞或者是中文出來的同事相比在文筆方面、還是有些差距,但是路透社的新聞風格跟中國還是不太一樣,它的語言比較簡練,跟《21世紀經濟報道》的差距還是蠻大的。
這個適應過程主要是編輯跟同事們的幫助。一開始寫的文章編輯可能要費蠻大的勁來改,當然我自己比較努力,還有就是向同事學習,比如你們採訪的李明偉他是新聞系畢業的,我也跟他出去採訪,從他身上學到很多。儘管原來沒有學過中文、沒有學過新聞,但是做的時間長的自然就懂了。
記者,跟學經濟的人來做財經記者哪個優勢更大一些?
- 何華峰說:我覺得無所謂。我在路透社的時候首席記者是斯坦福學化工的,我覺得後來是可以學的,關係不是特別大。當然有人會說做經濟學問有一些門檻,比如同樣做銀行的報道,可能有一定專業背景的人上手會快一點,但是只是開始的時候,後來我想就差不多了。
主持人說:您剛才說在加盟《21世紀經濟報道》之前是在上海路透社記者站工作的,我想請您比較一下這兩家媒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比如說企業文化、內容報道風格方面等等。
何華峰說:這兩家首先有一個很大的區別,路透社是一家通訊社,而我們是一家報紙,而且並不是日報,一開始是周報。文章更傾向於像雜誌,因為文章程度是比較大的。在路透社裡面的文章主要分消息、分析跟特寫,我們的文章會更像他們的特寫。當然《21世紀經濟報道》尤其是在初創階段是比較強調事件性的,追求硬的新聞,所以跟純粹的特寫還是有一定的區別。但是我想可能能夠算作特寫的一種吧。
隨着我們變成一周兩刊,你最近可以注意到我們的短消息越來越多,對分析也越來越重視,所以可能文體方面在接近,這是第一。
第二,從他們的年齡來看,路透社是150年了,而我們的報紙只有三年的時間,所以成熟的程度不太一樣。路透社已經有一套非常完備的原則,或者宗旨,一切都已經非常成熟了。像我們報紙很多的東西都是在摸索階段,路透社已經150年了,它的員工收到非常強大的文化的影響,而我們的員工相對來說流動性會比較大,而且最開始都是從其他媒體來的,從各行各業來的,我想我們還沒有完全形成一套自己的文化或者是歷史,我想這也是一個區別。
我非常希望我們的報紙能夠成為一個百年報紙,這也是中國媒體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從報道風格來看,顯然路透社會更加成熟,而且他們的權威性會更高。如果是路透社的報道很少有人會去懷疑,如果它不權威的話就沒有辦法把新聞賣給全世界,我們的報紙在這方面還是有欠缺的,當然也跟它時間不長有關係。我想一方面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不斷地改進,還有一個方面是需要一定的時間,我想這應該是兩家媒體的異同點吧。
主持人說:還有一點路透社作為一百多年比較大的報紙,可能做的東西會更中規中矩一些,更成熟一些,而《21世紀經濟報道》作為新的媒體會顯得衝勁十足。
- 何華峰說:應該是這樣的。可以從路透社跟彭博社也可以看得出來,彭博社的歷史比路透社要短很多,只有20多年的時間,但是現在對路透社構成很大的挑戰。
很多人說彭博社會更長一點,這當然跟英國人的性格是不是有關係,我不太清楚。但是作為一個時間比較長的媒體會更中規中矩,我想我們也應該更中規中矩一點,這樣才能長遠發展。
- 何華峰說:這個問題我覺得有點兒難以回答,其實我也不太清楚自己是不是合格,並不是我謙虛,其實在香港可以看到很多外國的媒體記者年紀都已經很大了,他們在這個行當裡面已經工作了十年、二十年,他們也熱愛他們的工作。
像我做媒體總共才三年的時間,我覺得並不一定能夠以合格的記者來定義自己,因為也許你現在合格,但是並不知道過了幾年是不是,中國普遍做記者的心態還比較浮躁,好像很少有人能夠認認真真做很多年的記者。一般做了幾年就當官了,不寫文章了。我覺得還需要努力,要有認認真真做的想法,然後再一步步做。
合格不合格我想只要認認真真做就行了。
主持人說:剛才也談到路透社,其實國外有很多知名的財經類的媒體,並且這些媒體大多數是以一種國際化的視角作為自己特色的,比如說《金融時報》FT他們報頭上都有一行小字,寫的就是World Business Newspaper,全球的一個商業報紙,而《華爾街日報》被很多評論家稱為是世界政治的風向標, 世界經濟的多稜鏡,和世界股市的晴雨表,《21世紀經濟報道》也要逐步走向做億張財經大報的方向,在經濟全球化的狀態下,肯定國際化的視野要放開,而很明顯香港新聞中心在此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請何先生談一下在做國際化方面怎麼努力做的?
- 何華峰說: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這麼知名肯定跟時間有關係,經過優勝劣汰,經過篩選被證明是很好的報紙。其實所謂的國際化是跟你服務的讀者相關的。《金融時報》跟《華爾街日報》的讀者我想都是中層以上的商務人士或者是投資者,這些人的視角已經全球化了,當然要求為他們服務的報紙視角也要全球化。
對於《21世紀經濟報道》來講我想同樣也是一樣,未來我希望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人讀《21世紀經濟報道》,我想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其實現在我們的讀者關心的不僅僅是中國內地的事情,其實香港也是離中國內地越來越近了。去年在香港設立新聞中心完全是一種客戶的需要推動的。
在香港設立新聞中心我們就可以報道很多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也可以更加接近在內地投資的香港公司,還有接近很多通過香港進入中國的國外的企業。這也跟很多中國企業把香港作為走向世界的跳板一樣,我想報紙既然是為這些企業服務的,香港必然是我們走出國門的跳板。歸根到底還是根據讀者的需求服務。
另外香港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希望了解內地,我想我們逐漸有可以承擔起一種來填補這個市場空白的作用。因為畢竟跟香港當地媒體比起來,我們對內地的報道肯定超過香港的媒體。我相信走出香港以後,非常希望有一天我們能夠到台灣也去設立記者站,到台灣發行我們的報紙。當然可能不是很短的時間內能夠實現的。
但是我相信我們報紙整個內容都是根據讀者的視野來改變的。我想這就是香港新聞中心的作用吧。
主持人說:我想問一下《21世紀經濟報道》在香港地區的發行、影響力方面的情況?
- 何華峰說:去年12月我們到香港的時候,在香港一些便利店就有得賣了,大概今年6月份的時候我們在香港一千多個報攤都有賣了。因為跟當地香港的發行公司簽訂了合同,通過它來幫助我們發行。現在很多公司可以直接到報攤訂閱我們的報紙了。我相信在香港應該是蠻大的突破。另外在香港地區的廣告已經開始有了。
何華峰說:大概10月份的時候華潤在我們報紙上做了第一個廣告,是我們第一個香港廣告客戶。這個月香港的貿發局也會在我們報紙上投廣告。我覺得這些都是標誌性的證明將來空間還是蠻大的。
主持人說:您覺得《21世紀經濟報道》跟香港本地媒體相比有哪些優勢呢?
- 何華峰說:在香港地區我們的賣點主要還是內地的新聞,因為針對的客戶群主要還是希望了解內地新聞的人,這肯定是我們最大的優勢。另外對香港新聞中心來說,能夠給他們提供的價值主要還在於對於香港本地的讀者來講,可能對香港發生的某一個事情,可以給他們提供一個更好的視角或者是更深的調查,能夠讓他知道發生這個事情內地有什麼影響、有什麼根源,實際上也是起到了一種降低兩地信息成本的作用。
但在香港本地的新聞,如果是純粹香港本地新聞方面,我想我們跟香港媒體還是有差距的。在目前這個階段我們沒有想跟完全香港本地的報紙競爭,我想這是他們的優勢。
主持人說:剛才我們對比的是《21世紀經濟報道》跟香港本地的差異和優缺點,下面請您對比一下《21世紀經濟報道》跟國內同類財經媒體之間的區別、優勢或者是劣勢,比如說《經濟觀察報》、《中國經營報》、《財經時報》等等這些媒體。
- 何華峰說:跟同行比起來,我們記者的調查能力、記者的採訪能力可能有一定的優勢。相對來說跟《經濟觀察報》或者《中國經營報》,首先我們記者的人數就比他們多得多。其實我也很感謝他們對我們的競爭,能夠促進我們的進步。如果沒有競爭的話,這個市場就會很沒有味道,而且互相之間也很難進步。
但是具體的互相之間有什麼優劣,我不太方便做評論。但是至少有一點,我是在《21世紀經濟報道》工作,我並沒有想過要去其他媒體工作。
主持人說:這也是《21世紀經濟報道》最大的優勢,非常吸引人。其實同類媒體之間的競爭跟企業也差不多,的確是競爭對手的關係,也是一種合作伙 伴的關係。比如說當初內蒙古的企業蒙牛就曾經打出過這樣的口號,感謝伊利,伊利是它最大的競爭對手。
- 何華峰說:是,我是很希望市場有更多更好的競爭對手。《21世紀經濟報道》儘管已經做的不錯了,但是我相信肯定還是有很多地方可以提高的。我想我們的競爭對手同樣也是。如果回顧一下這一年或者半年,可以看到其他報紙其實有蠻大的改編。有時甚至會出現頭版都挺雷同的現象,我想大家都是在互相競爭,共同在進步。但是畢竟還是處在幼兒時代,我並不覺得他們都很成熟,所以真的很需要這種競爭。
何華峰的微博
視頻
- 行業人物[2]
- 彼岸香醍總裁V+沙龍 樓市股市總裁論道—資訊—視頻高清在線觀看-優酷
參考資料
- ↑ 快手何華峰:用簡單、平等、普惠的原則實現全民紀錄 經濟觀察報,發布時間;2019-01-29 19:07
- ↑ 與美相伴 爭做「四美」人 ——記三角店小學2017年秋學期開學典禮 武義縣三角店小學 ,發布時間;2017-09-06 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