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何人不起故園情(丁尚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何人不起故園情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何人不起故園情》中國當代作家丁尚明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何人不起故園情

又逢金秋,黃土黃,晴空碧。廣袤的田野上,豐收的意趣正盛:農人們搶收着莊稼,採摘着瓜果……臉上一派自豪和喜悅。經年筆耕的我,也迎來了屬於自己的豐收季——作品集之二《故道長河》即將付梓成冊。

端詳着案頭這一摞浸滿心血和汗水的書稿,喜悅之餘,五味雜陳翻騰上涌,心生無限唏噓。

回首逝去的日子,如若一味慨嘆歲月的無情蹉跎,的確是毫無意義的事情。自十八歲參軍揮別故鄉,一晃已是幾十年,當年的翩翩少年郎,如今已是白霜染鬂,華發早生。「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古來已有的思鄉之情,隨着年紀的增長,愈發緊密地纏繞着我的血脈,懷戀至親之情也愈發地清晰和強烈。

猶記得當年在部隊時,為寫出一篇滿意的新聞稿,顧不得吃飯睡覺,加班加點本是家常便飯,可自從轉業地方後,暖飽安逸的生活滋養了一身的惰性,便疏於動筆,再無建樹。以致每每親朋故交問起「最近又寫什麼」時,我不禁自慚形穢。久而久之,我也捫心自問:「在部隊耍了那麼多年筆桿子,與故人相見人家自然會這樣問起,但你,對這樣的詢問,應該作何交待和答覆呢?」

不惑之年已過,已是知天命之年的我,該好好總結一下人生的成敗與得失了,更是該好好運用手中的筆抒寫一下那故鄉曾經的一切了。人,不能沒有故鄉,對一個作家來說,故鄉,那是他們的根啊!魯迅的小說到處瀰漫着紹興黃酒的香氣,莫言的作品處處可見高密土地上的淳樸生息。誠然,在仰望這些文學大家的同時,不能忘記,他們在文學王國里得以豎起旗幟,仰仗的是對故土的崇敬和牽掛,我又哪有不朝着旗子指引的方向行進的道理呢?於是,我很自然地把筆觸向了故鄉那片溫暖、深情的土地……

在這部散文集中,大部分篇什圍繞着故鄉、黃河、軍營、居住地進行闡述。故鄉是我的根,她滋養了我的生命,那裡有我的爹娘和兒時多彩的希冀與夢想;黃黃的黃河奔涌在故鄉大地上,甘甜的黃河水哺育我茁壯成長;綠色的軍營是沃土是熔爐,她教我成才,把我百鍊成鋼;居住地東營,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有她的呵護,我就能無憂無慮地生活、工作,從而自由自在的在文學王國里翱翔。所以,我沒有理由不為故鄉、黃河、軍營、居住地書寫謳歌。在寫作過程中,我盡力將自己對人生的感悟融入作品,力爭傳遞一種積極向上、催人奮進、百折不撓的價值觀。

博爾赫斯說:「我寫作,不是為了名聲,也不是為了特定的讀者,我寫作是為了光陰流逝使我心安。」我寫作的目的就是不斷地品嘗耕耘的樂趣和愉悅,然後,將獲得的果實贈予更多的人分享。我不是畫家,也不是詩人,但我可以擷取生活中最美好時刻,可以記錄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動。我把這些寫成文字在感動、激勵、溫暖自己的同時,去感動、激勵、溫暖更多的人。

我有一個夙願,就是出版作品集時,一定請我的老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全國著名鄉土作家張方文作序並題寫書名。說起我的老師,我的眼裡都是淚。

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正讀高中的我,一個普普通通的農家小子,竟對文學產生了濃厚興趣,也洋洋灑灑地塗了很多「鴉」。一次,在班上同學那裡,我看到了一本名叫《春曉》的雜誌,因雜誌上刊有他哥哥的一篇小說,同學神氣極了,心生羨慕的我,不禁想着:我的作品,什麼時候能用油墨印出來呢?後來,經多次輾轉,我終於打聽到《春曉》是縣文化館主辦的,主編名叫張方文。

正愁拜師無門的我,真像孑孓的夜行人,看見前方的燈火一樣興奮。那時,帶着一股子「初生牛犢」勁兒的我,決計去拜訪張老師。

那是一個陰冷的冬日,我帶着一大摞「作品」,叩開了張老師的門。此時,張老師戴着口罩,正合衣斜倒在床上看書。張老師熱情地接待了我這個「不速之客」。打這以後,我們開始了結續一生的師生情緣。

後來,一到周末我就往文化館跑,張老師逐字逐句地幫我修改稿件,借給我很多文學雜誌,也送我很多的稿紙。那時,張老師已是全國很有名氣的「鄉土作家」,他創作的小說多以反映鄉土生活而見長,作品頻頻刊登在全國各大文學雜誌上,備受讀者讚譽。印象中,1979年張老師還出席了全國青年作家代表大會,受到了茅盾、巴金、夏衍等一代文學巨匠的親切接見。而對於我這個初出茅廬的無名小卒,他這個大作家卻沒擺一點架子。

為改變命運,我毅然踏上了當兵這條路。入伍時,他把一個寫滿祝福語的筆記本鄭重地交到了我的手中。一晃幾十年過去了,那個筆記本我至今依然珍藏着。我告別了故鄉,從此,也與親愛的老師遙望無期。身處遙遠的軍營,我與老師鴻雁傳書,老師每每回信都是厚厚一疊,信的字裡行間,滿滿都是對我的叮嚀與關愛。他教我寫作知識,教我建功軍營,哪怕看到我在部隊取得一丁點的成績,他都高興的不得了。

而我才華橫溢的張老師實在命運多舛,十年前他得了咽喉癌,因喉部動了大手術,只能依靠氣管套管呼吸。那年,我回到故鄉看到原本魁梧強健、思維敏捷的老師,連說話都極其困難,心疼得我眼淚一個勁地在眼眶裡打轉。我,是不忍當着老師的面流淚的!

[1]

作者簡介

丁尚明,安徽南陵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