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佃坪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佃坪鄉汾西縣轄鄉。原為鄉建制,1958年設佃坪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城25公里。面積130.21平方公里,人口8136人(2017)。[1]

縣區概況

汾西縣位於山西省中南部,臨汾市北部。總面積875平方千米,總人口14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永安鎮。郵編:031500。代碼:141034。區號:0357。拼音:Fenxi Xian。

行政區劃

汾西轄5個鎮、3個鄉:永安鎮、對竹鎮、勍香鎮、和平鎮 、僧念鎮、佃坪鄉、團柏鄉、邢家要鄉。

永安鎮(27個村委會):貼金、府底、古群、馬溝、南溝底、下山、太陽山、神符、澗底、前加樓、後加樓、吳家嶺、趙家坡、李安莊、馮村、洪原、南梧、東原、窯頭、窯鋪、道榮、貫里、桑原、楊木溝、張家窪、柏樂、獨霍。[2]

鄉情概況

佃坪鄉位於汾西縣西部,北接勍香,西鄰蒲縣、隰縣,南連僧念鎮邢家要鄉,東與永安鎮接壤,共有14個行政村,64個自然村,3300戶,13560口人。

佃坪鄉境內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溝多、梁多、坡多、渠多,主河流有佃坪河,年均氣溫9度。年降雨量550毫米,無霜期150天左右。

全鄉耕地面積5.9萬畝。農作物有小麥、玉米、穀子、高粱、土豆、紅薯、蕎麥、豆子、糜子等,經濟作物有蓖麻、胡麻、藥材等。以核桃為主的經濟林4000餘畝,畜牧業主要有牛羊等,飼養業有豬、雞、兔等。

行政區劃

汾西縣轄鄉。有通縣城的公路,村村通簡易公路。轄院頭、腰裡、溝東、佃坪、圪台頭、山雲、留峪、楊家莊、青落、趙莊、東峪、徐莊、玉匣、河底、菜家坡15個村委會。主要農作物有玉米、馬鈴薯等。造紙業歷史悠久。[3]

特色文化

地燈秧歌原名古(鼓)秧歌,系年節時走門串戶恭賀新喜的一種歌舞形式,清道光年間與"地燈"活動逐漸結合,遂稱地燈秧歌。主要流行於汾西縣勍香鎮、對竹鎮及佃坪鄉一帶。

地燈,是節日期間人們在空地上栽埋的一根高杆,以它為中心,將360根綁着油燈盞的高粱杆或木棍,按照縱、橫各19行,行間2.5尺的距離,插入地下,地面露出3尺,再栓上橫杆形成陣圖,名為九如意、九曲黃河迷魂陣或九曲十八彎地燈。節日夜晚點燃油燈,秧歌隊先在地燈陣前空地上表演,然後帶領人們進陣游轉,意為走掉百病,祝來年萬事如意。

"地燈秧歌"表演隊伍共由十一人組成:一人扮"舉傘人"(亦稱"秧歌頭"),一人扮"賣弦老漢",一人扮"賣菜婆婆",一人扮"腰鼓手",兩人扮"媳婦",一人扮"小女子"(亦稱"跟秧歌的")。解放前,賣菜婆婆、兩位媳婦以及小女子都是由男性扮演。解放後,媳婦和小女子一般都換成女的扮演了。此外,還有四人擊樂伴奏,其中一人擊鑼,一人擊鼓,兩人擊鈸。

地燈秧歌的表演程序首先是"打場子",由秧歌頭帶領全體演員及伴奏者走圈,在人群中打開表演場地。然後是"走圖說唱":由秧歌頭到圈心說唱表演,爾後點出下一個表演者的角色名字。除小女子外,其餘角色均可依次單獨演唱,或兩三人對唱。演唱結束後,由男青年和"新媳婦"表演"頂四門",這是舞蹈最精彩的部分。男青年邊擊腰鼓邊甩頭舞動帽子上的軟絲,使其時而向前直伸,時而上下翻飛,時而左右搖動,時而繞頭旋轉,如銀蛇似飛練,既奇特又美觀。兩個"新媳婦"邊敲勾鑼,邊圍着腰鼓手碎步迅跑,並左顧右盼,前躲後閃,羞澀傳情。3人對舞造成強烈的歡快氣氛,往往會激起觀眾的鼓掌或喝彩聲,使舞蹈達到高潮。接下來是"跑臘花":由他們3人交叉各走一個"8"字路線,形成6瓣臘月梅花圖案。最後,仍由秧歌頭帶領大家繞場一周結束表演。表演結束後,秧歌隊還要進村逐門逐戶地進行表演,為主家祈福納祥。[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