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傳統與風俗(喬山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傳統與風俗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傳統與風俗中國當代作家喬山人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傳統與風俗

正月初三日凌晨,九十三歲的大伯無疾而終。按照喬山子民的傳統習慣,老人遺體在家必須擱置七日,也就是首期便是安葬之日,陰陽先生掐指一算,果然,是初十安葬。

一轉眼,首七將至。大廚是周邊有名的妯娌服務隊,初九一大早就開始搭棚、切菜、煮肉、燷臊子,香飄四溢;樂人班是名揚喬山的劉高紅秦劇團,現代化舞台車讓村民大開眼界,藝人們吹拉彈唱令鄉鄰讚嘆不已,洋鼓洋號統一服裝的女子樂隊更是為喪事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采;一百個白紙喪燈懸掛在街道兩邊,悲悽的氛圍里透射出一股股莊重;重重疊疊五顏六色的大花圈整整齊齊地擺出街道五六十米遠。萬事俱備,只等客來。

按照關中風俗,明日安葬,客人們須在前一天下午就來,晚上還要舉行祭奠、迎飯、燒紙等一系列祭奠活動,還有秦劇團的助興演出。按照祖宗流傳下來的規矩,每逢有人去世,其家人要在死者安葬的前日,在自家祖墳燒香點燭,焚化紙錢,告知祖宗,陰間世界,又添新人啦。而早逝的人們如跟集上會,前來觀看死者熱鬧的葬禮。

祖先們在大年三十下午就被孝子賢孫們請回了家過年,正月十五下午才能送回墳塋,按說初十安葬大伯的時候,祖先們還在家,那麼,明天安葬大伯,還要不要在祖墳給祖先們焚化紙錢呢?

「不用燒,先人們都在家呢,誰收紙錢呀?」當我諮詢村里民俗土專家大爸(堂叔)的時候,他如此告訴我。

「先人不在家,保安可以幫忙收呀。」我開玩笑地說,「再說了,你不是經常告訴我們,村裡有人去世了,祖墳里的亡人就會前來看熱鬧麼?那先人們明天肯定會跟着送葬的隊伍觀看整個過程,萬一陰間再有個擺地攤買油糕麻花、豆腐腦、羅羅粉什麼的,先人嘴饞了,一摸口袋便會大罵,不孝子孫,也不知道送兩個小錢來,好讓我們解解饞!」我的一通玩笑話獲得了鄉親們的一陣叫好,大爸無言以對,思緒半天后說:「你說的也有道理,先人們看完熱鬧,完全可以再隨着送葬的隊伍回家來呀。到正月十五時,咱們再送回去。再說了,禮多人不怪,燒一燒也好。」

我說完便忙去了,大爸卻泛起了心思。

第二天凌晨,大總管就已將鄉親們招集到大伯家幫忙。大爸遠遠地就跟我打招呼,並神情凝重地說:「我昨晚一夜沒睡着,思前想後覺得還是不能給先人燒紙。你想,咱三十下午就將先人請回來過年了,再讓先人到墳地取一回紙錢,這不是在折騰先人嗎?儘管你說的有道理,但幾千年來,老先人給咱立下的規矩是鐵的,可不能在咱這一代人手裡給改了,咱要圓圓滿滿地將這個傳統傳承下去。」一邊的鄉鄰聽了,沒有一個人吭聲。

我沒有想到,隨口的幾句玩笑,大爸卻當真了。但大爸的話也引起了我的深思。老祖先定下的規矩真的不能改變嗎?時代在進步,人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科技越來越發達,老祖宗定下的許多規矩早已經不適用當今社會了。但要改變一個地方的民風民俗還真是不容易。

但有兩件對我印象深刻的傳統習俗,卻被現實給整合了。

在古老的周原大地上,每年從正月初二開始就走親戚,今天來我家,明天去他家,親戚們你來我往相互拜年,經常會發生一份禮品傳了一個正月,到最後發霉了卻還在傳着。年輕人耐不住性子,嚷嚷着要取消這個麻煩的傳統習俗。他們本想着利用這個難得的春節長假好好休息或者玩一下,這下可好,天天忙着走親戚,收假了,親戚卻還沒走完。有人就宣布,今年正月咱家不待客了。親戚們依然我行我素,你不專門待客也行,我隨便選個日子去看望你。一來二去的,今天你來,明天他來,本來待一天的客,現在卻要天天待客了,最後不得不宣布,明年按往年的日子繼續待客。看來傳統的習慣真的不易改變。

第二件,就是過年或者家裡逢紅白喜事時吃的「澆湯麵」,也叫「臊子麵」,是周原大地上待客的最高禮儀。一碗裡只有幾根麵條,澆上調好的臊子麵湯,一口一碗,俗稱「一口香」。吃完面不喝湯,而是將湯回到鍋里高溫煮着重複使用,就有人稱其為「涎水面」。城裡人覺得不衛生,農村人卻說,這湯越熬越有味,高溫的熬煮,本就起到了消毒的作用,這可是老祖先流傳下來的吃法,幾千年了,誰也改變不了。

恰恰是這兩件貌似誰也改變不了的傳統,卻讓一場新冠疫情給改變了。

2020年春節之際,一場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氣勢洶洶地襲來,在政府的號召下,全民封城封村的果斷行動阻礙了新冠的囂張氣焰。正月里家家待客的計劃全部泡湯,蝸居在家才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讀書、看電視的輕鬆與愜意,一年來的奔波勞累得到了徹底放鬆和休憩,不走親訪友原來如此輕鬆,太美了。時光一晃,又到了今年的春節,儘管我們是低風險區,政府也沒有強令不許走親訪友,但人們已經嘗到待在家的甜頭,竟然沒有一家待客的,這個流傳多年的風俗習慣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消失了。

自疫情爆發後,每逢紅白喜事邀請服務隊時,主家總會一再叮囑待客的臊子麵不能回湯,而且要使用一次性碗筷。節儉慣了的老年人看到客人們吃一碗麵直接將湯倒掉,心疼地連連搖頭:「唉,浪費太大咧。」貌似浪費食材,大家的健康卻得到了保障。從此,人們再也不吃「涎水面」了。即使平常待客,也紛紛仿效使用一次性碗筷,湯再也不用回鍋了。時代沿襲的臊子麵吃法得到了改革,這一傳統習俗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穩固千百年年的基業卻敗給了初來乍到的新冠疫情。

看來,任何一種風俗習慣或傳統觀念的改變,機緣很重要,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也就是說,機會很重要。如同我們的人生,要把握住每一個機遇,把握住了,你的人生就會得到很大的改善或提升;把握不住,就會原地踏步,毫無建樹。當今社會已經進入到信息時代,各種機會稍縱即逝,但願我們能夠秉承傳統文化,去糟留精,搶抓機遇,成就自我,成就未來。[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