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誠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會計誠信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專用名詞。
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歷史的載體,是前人智慧的結晶[1],是有着鮮活生命的「你」「我」「他」,有着濃郁的文化意蘊、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情結。漢字之美[2],美在形體、美在風骨、美在精髓、美在真情!
名詞解釋
會計誠信是社會經濟關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傳統「誠信」在商業和經濟領域的發展和延伸。從「內誠於心」看,會計誠信是指會計人員堅持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踐行「不做假賬」的理念,自覺生產高質量會計信息。從「外信於人」看,會計誠信是市場主體向利益相關方或全社會報告披露高質量會計信息,從而促進市場主體之間建立互信。生產信息是會計誠信的基礎,披露信息則是推動會計誠信從個體自覺轉變為社會資本的關鍵所在。
會計誠信的本質:信義強調與理性驅動
誠信是一個歷史範疇,現代意義上的誠信,是古今中外道德誠信、經濟誠信、法律誠信的傳承和融合,已經融入現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被公認為協調不同利益主體之間關係的原則之一。從經史子集有關誠信思想的歷史敘述來看,早在古代,誠信已經從個人修養上升為治理國家的重要基礎。《爾雅》《說文解字》中「誠」「信」二字互訓,反映出當時社會主流意識已經視其為一體,其中「誠」主要指「內誠於心」,「信」的核心則在於「外信於人」,當「誠」的不自欺和「信」的不欺人合為一詞,「誠信」就成為人們日常社會生活中的道德規範和基本準則。從人類文明史來看,誠信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之一,也是人類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構成。
會計誠信是社會經濟關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傳統「誠信」在商業和經濟領域的發展和延伸。《荀子·王霸》寫道:「商賈敦愨無詐,則商旅安,貨財通,而國求給矣」,充分肯定了商人遵守敦厚卻不欺詐的商業誠信,對經濟興旺、國家富足具有重要意義。
會計誠信不僅是誠信在會計職業領域的細分,還與哲學、文化、社會學、經濟學和心理學、經濟倫理學等多學科存在關聯,難以對其概念進行學理抽象,因而會計誠信的概念及其在會計理論體系中的定位尚沒有形成統一觀點。楊雄勝教授提出,會計誠信是會計與生俱來的品質,是社會經濟文化不斷走向「文明」的內在要求,是指公司管理者客觀公正、不偏不倚地把企業經濟活動反映出來,並忠實地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服務。會計失信是會計誠信缺失的外部性體現,表現為財務報告舞弊、盈餘管理、利潤操縱、會計造假等行為。會計誠信涵蓋會計人員、企業管理者個人誠信和經濟主體會計行為誠信,是社會誠信的重要構成部分,表達了會計行業對社會的基本承諾。會計誠信的本質可以概括為:一種信義所強調的精神,即自覺遵從信用和道義的習慣,表現為一系列受個體理性驅動的行為。
會計誠信在精神層面的內核是道德,不僅在於「言必行、行必果」,更在於「義之所在,則言必行、行必果」。所謂「義」即「正義」,以道德為行為標準,有恰當行為的意思。遵從道德標準,會計信息提供者應嚴格執行法律法規和會計準則要求,做出合理的職業判斷,客觀真實公允反映經濟活動,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
會計誠信行為層面的分析較為複雜。以產權為起點,現實經濟環境中資源稀缺性使得人們竭力維護自己產權的同時,有可能侵犯其他人的產權,這就需要通過契約加以保護。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寫道,要想實現公共利益,就必須按照公民的意志形成社會秩序,建立社會秩序並不是為了束縛,而是為了任何地方都能夠實現自我利益的自發行為。由此可見,契約出現的淵源決定了契約是以利益交換為基礎的,契約主體在理性驅動下會做出符合自己利益或者能夠使所獲利益大於成本的行為。
從博弈角度分析,當市場缺乏有效的信譽保障制度,如果失信行為所帶來的經濟利益遠遠高於誠信行為所能帶來的經濟利益,如果失信者認為自己能夠成功掩蓋自己的失信行為從而逃脫懲罰,或者認為失信所能帶來的經濟利益遠遠高於因懲罰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那麼缺乏道德自律的市場主體在理性驅動下就會傾向於選擇非誠信的手段或方法來實現個人利益。當博弈雙方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在多次甚至無限次反覆博弈中,雙方共同選擇誠信行為的可能性會增大,市場經濟必然會向着信用經濟過渡。但此時又會出現另一理性困境,即個人理性與公共理性的矛盾:當個人理性符合市場交易規則,個人理性的運用有助於擴大社會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從而提升市場效率;而當個人理性不符合交易規則或者市場主體缺乏起碼的道德自律和規則意識,他們會濫用個人理性,當市場主體在交易合作中產生互相不信任,則難以避免地產生集體非理性。資本市場發生的欺詐發行、公眾公司信息披露系統性造假等誠信缺失案例,正是某些市場個體為謀取私利無視規則,非法侵害他人正當權益、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表現。
會計誠信的當代價值
隨着我國社會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在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程中,會計誠信被賦予更加重要的當代價值。
在經濟建設領域,誠信是市場經濟的重要基礎,會計誠信是市場經濟誠信價值鏈的關鍵一環。會計承擔維護市場秩序、服務經濟健康發展、為宏觀政策的科學制定和有效實施提供數據支撐、為資源的有效配置提供決策依據等重要職責,要求會計信息提供者做出合理的職業判斷、真實客觀公允地對整個經濟活動進行全面綜合的反映和監督,不因主觀故意造成會計信息與真實的經濟活動產生偏差或信息失真。
在服務公共政策制定、服務政府監管、服務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建設、對外開放與合作中,會計發揮着提供數據、維護標準和規則執行的作用。可以說,會計誠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誠信文化的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展現和國家在履行契約精神方面的形象。未來,隨着經濟、社會和治理(ESG)信息披露的推進,會計在真實公允反映氣候、生物多樣性和環境等非財務信息方面還將發揮新的職能,會計誠信對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也將具有新的時代價值。
在創新驅動與技術進步背景下,數據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數字技術在激發經濟增長內生動力,支持經濟實現創新驅動、包容性、可持續增長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數字技術的實現基於數據可信的基礎,而會計誠信是數據可信的重要保證。數字經濟時代,會計誠信被賦予降低社會信任成本和支撐生產效率與社會治理效能提升的時代意義。
會計誠信存在的問題
1、會計工作秩序混亂,會計基礎不規範,主要表現為會計核算不按照規範操作程序進行,混崗、無證上崗在一些單位存在;無視國家財經法規,沒有嚴格按財務制度對經營活動進行核算、監督,聽憑單位領導指揮。
2、會計信息失真嚴重,會計核算不真實、不完整。主要表現為截留隱瞞收入,亂擠亂攤成本、費用,使用虛假發票,編造和提供虛假財務報表,私設小金庫等,嚴重造成會計核算不真實、不完整,會計信息失真普遍嚴重。
3、利用現行會計法規不配套、不完善,對會計信息進行操縱調整,以達到偷漏國家稅收,獲取不義「經濟利益」。主要表現為利用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會計差錯更正和關聯交易價格等規定,對不同時期會計財務信息進行處理,偷漏稅收較為普遍,利潤波動人為操縱,製造虛假業績。
4、會計人員職業道德低下,任意弄虛作假。主要表現為有些會計人員墨守成規,不求上進,缺乏鑽研業務,缺乏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工作中存在較強主觀隨意性,不嚴格按制度處理經濟業務,極容易造成會計信息失真。
5、會計監管體系不完善、不完備。主要表現為財政監督、審計監督、稅務監督等監督標準各不統一,各自為政,不能有機結合,不能從整體上有效地發揮監督作用,而且處罰力度不大,使得違反會計法規的成本低廉且能給違法者帶來超過成本的利益,一定程度助長了造假的氣焰。
參考文獻
- ↑ 【愛我中華】中國智慧到底有多贊?,搜狐,2019-11-16
- ↑ 漢字之美--最美解析這些你熟悉的漢字,搜狐,2022-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