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會文書院磋詩心(小說)(華茂春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會文書院磋詩心(小說)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會文書院磋詩心(小說)》中國當代作家華茂春松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會文書院磋詩心(小說)

清風,驅散炎熱;是溫暖,冰釋寒冷。我忘記了,它來自何方,是從哪本書中與它相遇。但我相信,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重逢的不僅僅是一個深愛的人。還有,還有,喜歡的一個詞,一段音樂,一幅油畫,路邊的一朵野花……誘惑多,宗旨自定。    在豐的生命里,他認為一切美好的東西,都不能忘記。忘記了瞬間的美好,就是與一次幸福的心境擦肩而過。把一切過往的美麗,裝幀在生命的相冊里。留下它,成為可待追憶的懷念。豐特別喜歡寫詩,他說:    「詩心靜美,很浪漫,很詩意,很寧靜。」    從他字字珠璣,飄散着柔柔的靜謐的氣息。宛如山間的野花,獨自開放,默默地散發淡淡的幽香。不張揚,不霸道,獨守心底的那份寂寞的美好。    「詩有山一樣的安靜,水一般的澄澈,月一樣的皎潔,雲一樣的逍遙。」「詩意的心,是靜美的。像彩陶,帶着遙遠的古意。」    他就是很淳樸、很安靜。超凡脫俗,不染塵埃,遠離紅塵,做好自己。琳這樣的人,猶似一片秋天的葉子,是一朵夏日的荷花。她不好高騖遠,她不爭名奪利,認真、詩意地經營每一個日子。這樣的人生,像極了莫奈畫筆下月光下的睡蓮,靜靜開,靜靜香,靜靜凋零。他們悟出了詩心的靜美,蘊涵着古韻,安靜,美好。而又意味深長……    今天豐與琳牽手,走進了會文書院,會文書院位於南雁盪山東西洞景區,溫州古代書院,今唯此書院整體保存較完好。    會文書院初建於北宋,為大觀三年進士陳經邦及其兄弟陳經正讀書的地方。陳氏兄弟受業於程頤、程顥,回鄉辦學,開浙江理學之先河。會文書院的創建,改變了平陽一地的學風,南雁也成為浙南重要的學術中心之一。南宋學者朱熹曾於此講學,成為美談。當人們走近會文書院,就有一股詩的靈氣撲面而來。    會文書院在訴說,她訴說是無聲的,只能讓人們靜靜地傾聽。論風景,會文書院實在是別有洞天。朱熹曾率弟子多次來此講過學,早在1000多年前,當年陳氏兄弟深慕「伊洛之學」,不遠千里北上汴梁,進入太學,受業於「二程」———程頤、程顥。拜別恩師,回來後創辦會文書院,「日與諸友登臨於此,以讀書綴文為事」,開一代讀書、教學和學術討論之先聲,把偏僻的山溝變成了聲名遠播的「東南小鄒魯」,率先將洛學傳入浙江。人們現在看到的會文書院重建於光緒年間。題額和門對「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輩讀書多」,都出自清末大學者、曾國藩的得意門生孫衣言之手。    今朝的會文書院,院前有平台、花壇、圍以欄杆。佇立平台環眺:左首東洞之上,華表、龍角、仙冠三峰鼎立,組成化龍巖奇特景觀。下臨碧溪,舊有棣萼世輝樓(此樓宣統年間才改建於東天洞),呈「萬綠叢中一點紅」之畫圖。俯視溪中,則可見石鯉上灘,似乎正朝化龍巖飛躍。1882年,被李鴻章夸為「海內奇才」的宋恕,宋恕在《重建會文書院》中不僅肯定了重建書院的劃時代意義,並預言「南雁山奇而水清,郁久必發,其將有出類拔萃」的人才造就於此。現在會文書院雖已退出文化教育的歷史舞台,純粹成為一方風景名勝,供海內外人士慕名而來瞻仰;但她留下的鄉賢事功理念和勤學務實的學風,卻為溫州人一代代所傳承。    平陽南雁盪山的華表峰下,有一個圓筒形的大洞(即東洞),洞隙的右側有個「石門」,出了石門就是會文書院。書院依洞而築,建有古色古香的五間樓房。書院門口是瑞安清代太僕射侍卿孫依言撰寫的楹聯:「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輩讀書多。」樓前有洞底花壇,四季繁花似錦。前人有詩讚曰:「翠碧丹岩帶夕輝,雲中鸞鶴正飛翬。會文書院依然在,冽賢名山不忍歸。」    宋代陳氏為平陽大族,因此陳經邦、陳經正兄弟得赴汴京(今河南開封)就讀太學,後又在宋徽宗元符三年後同赴洛陽受業於程頤。陳氏兄弟在政治上並無成就,隱居鄉里,傳授理學,對鄉邦學術作出了積極貢獻。《宋元學案》和孫依言《甌海軼聞》都認為「平陽學統始於先生兄弟」。陳氏兄弟著作未傳於世,僅《東甌詩存》錄有陳經邦的《南雁山詩》一首,又有陳經正《游南雁》七律一首。「老從神武掛塵冠,要與傍人分碧山。陣落風前排集雁,影翻日下舞雙鸞。雲關隔斷塵寰杳,月牖光通宇宙寬。安得此身生羽翼,朗吟飛過萬山間」(陳經邦)。「雨晴華表插天孤,霧散丹霞落雁湖。深洞不知紅日過,危峰常倩白雲扶。仙家莫漫夸蓬島,勝地分明入畫圖。山鳥罔知人未醒,隔林款款喚提壺」(陳經正)。

[1]

作者簡介

華茂春松,散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