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會場社區位於王哥莊街道辦事處駐地東北3.5公里處,東面大海,東北依小蓬萊山,南鄰王哥莊社區王山口社區,西依紗會場社區全貌帽山,西北為浦里社區,整個社區呈半島形狀。由東會場、西會場、石門溝、劉家窩子、北嘴子5個自然社區組成。2004年,社區有568戶,1532人。有杜、張、劉、朱、王、江、劉、梁等姓氏。其中杜姓占總人口的60%,張、劉姓占總人口的35%。[1]

中文名: 會場社區

位 置: 王哥莊街道辦事處駐地東北

社區經濟: 以海上捕撈養殖種植茶葉為主

人均收入: 5502元

目錄

社區概況

帽山,西北為浦里社區,整個社區呈半島形狀,由東會場、西會場、石門溝、劉家窩子、北嘴子5個

社區沿革

明朝永樂年間,張氏從山西小雲南遷此定居。後有杜氏由山西小雲南遷到即墨縣的白廟社區,後遷此。劉氏於明朝永樂年間,從山西小雲南遷到港東社區,又定居會場社區。有資料顯示,住在西會場自然社區的劉氏與劉家窩子自然社區的劉氏同族,系清朝道光年間遷此定居,其餘姓氏陸續遷入。早年社區居民用蠣子皮燒灰,供建築用,因而得名「灰廠」,後來逐漸演化成「會場」兩字。根據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政府文件嶗政發231號《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政府關於同意黃泥崖等34個村委會改為社區居委會的批覆》,由村委會改為社區居委會。

基礎設施

會場社區有演戲的傳統,1963年,自編自演了歌劇《逼上梁山》,先後演出歌劇劇目30餘個,其中《血海深仇》《逼上梁山》兩個劇目的劇本,被青島市群眾藝術館收藏。投資建起了漁業、旅遊兩用碼頭和平塘,並引曉望水庫水進社區,免費給社區居民提供自來水。修建了長2000米,寬18米的進社區路,建起了設施齊全的社區幼兒園,並被評為市一類幼兒園。

社區經濟

社區經濟以海上捕撈、養殖與種植茶葉為主。有對蝦池100畝,海參30畝,灘涂貝類養殖60畝,茶葉80畝。在社區東南會場灣的潮間帶的低潮區沙泥中,生長着嶗山有名的海珍品——西施舌蛤蜊。屬軟體動物門,瓣鰓綱,蛤蜊科,其肉鮮美無比,被視為當地名菜佳肴,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其肉、殼都可入藥。該社區至長門岩海域生長的三疣梭子蟹,稱為「會場梭子蟹」。因該海域營養鹽和海洋浮游生物非常豐富,使「會場梭子蟹」具有身體健碩、色澤鮮亮、味道鮮美等特點。2002年7月,「會場梭子蟹」被國家商標總局註冊。該社區引進外資「天泰飲樂多」項目興建了印刷、山菜加工、海產品加工為一體的企業,經濟有了較大發展。2004年社區經濟總收入9100萬元,人均收入5502元。

社區景點

社區境內紗帽山,三面環海,是面積約一平方公里的半島,半島上有南北對峙的兩峰,北峰海拔84米,名「小蓬萊」,南峰海拔51米,名望海樓。傳說八仙曾到過「小蓬萊」。明萬曆年間,即墨貢生周如錦在小蓬萊山前平地建紫霞閣和石坊(志門),石坊門正面額上鐫刻着「小蓬萊」三個字,反面面額上鐫刻着「一望海天」四個字,兩側石柱上刻着李白的詩句:「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故閣名為「紫霞閣」。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四月,山東巡撫徐績游嶗山,在此看到了海市蜃樓,並撰《勞山觀日出記》《勞山道中觀海市記》等。小蓬萊山有不少景觀石,如老石人、自然碑、老祖爺洞、日觀石等,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社區前是天然漁港,灣口向南,沙底平坦,可停靠漁船。浦里、王山口兩社區的漁船都到此停靠。該社區依山傍海,會場社區空氣澄碧,人們站在新穎別致的樓上,就可以北望青山,南覽碧海。

視頻

銳學社區會場介紹短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