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優波斯的前世今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優波斯的前世今生,「我怎麼忍心殺害一位有道行的比丘呢?」然而抵擋不過重金的誘惑,於是又想:「如果我得到了這五百兩黃金,全家人就不用再挨餓、受凍了!」東想西想一閃失,毒劍射中的是哥哥而不是優婆斯,於是哥哥心懷瞋忿而死。

原文

   羅閱祇國的一富商家,生有二子。弟弟長大後與哥哥共同經營家中事業。哥哥喜歡上一長者家的女兒,但由於她年紀太小,雖然哥哥派人前去提親,但長者並未答應。哥哥在失望之際,全心全意投入事業,多年遠赴他國從商,與故鄉沒有隻字詞組的聯絡。到了女兒適婚年齡時,長者開始心急,眼見日子一天天過去,哥哥卻了無音訊,生死未卜,於是長者想盡辦法要求弟弟娶他的女兒,但弟弟始終不敢答應。長者只好偽造佯稱哥哥已死於他鄉的書信,托人從遠地帶回,迫使弟弟答應這件婚事。可惜幸福美滿的日子短暫易逝,當兩人正歡喜地為即將出生的兒子取名字時,哥哥突然破門而入,歇斯底里的咆哮,並詛咒着這對夫妻!

弟弟晝夜不安,於是決定逃離家鄉。一日,他意興闌珊的走在舍衛城中,正巧遇見佛陀。佛陀問他愁眉不展的原因後,即為其開示佛法,弟弟蒙受法益,頓時心開意解,發願追隨佛陀出家修行,並做佛陀的侍者以報答佛恩。佛陀慈悲答應,併名其為優婆斯。優婆斯出家後發大精進心,依教奉行,嚴持淨戒。

但哥哥始終無法平息報復心,於是重賞五百兩黃金給願意殺害弟弟的人。一位貧窮人家的小孩得知有此重賞,就隨着哥哥來到優婆斯修行的地方。當小孩一見到這位清淨莊嚴的比丘,剎那間善根流露,心想:「我怎麼忍心殺害一位有道行的比丘呢?」然而抵擋不過重金的誘惑,於是又想:「如果我得到了這五百兩黃金,全家人就不用再挨餓、受凍了!」東想西想一閃失,毒劍射中的是哥哥而不是優婆斯,於是哥哥心懷瞋忿而死。

由於瞋心感招,哥哥死後投胎為毒蟲,在比丘住處的門縫中生存,門數度開開關關,沒多久就被夾死了。因着報復未成,瞋忿未消,發願再投胎為小毒蟲。一日,趁比丘出門時,小蟲伺機從屋頂跳到比丘的頭上,並釋放出毒液,比丘因此命終。

舍利弗聽聞此事,立即前往請教佛陀。佛陀便藉此因緣與比丘們開示:過去有一性情兇殘的獵人,為了捕捉山林中所有的飛禽走獸,千方百計的規畫各種陷阱。但事與願違,日子一天天過去了,仍然一無所獲。於是獵人開始懷疑住在同山林中的一位辟支佛,認為是他將動物嚇跑,並破壞其精心設計的陷阱。獵人越想越生氣,於是瞋心大發,前往辟支佛的住處,將毒劍往辟支佛身上射去!然而,辟支佛不但沒有絲毫怨恨,更以慈愍心為其示現神通,並開示因果的道理及佛法要義。聽聞甘露法語的獵人,頓時善根現前,對三寶升起無上恭敬心,並為自己所犯下的大錯懺悔不已。當時,那位辟支佛雖然接受了這位獵人的誠心懺悔,但因傷害證果聖人的果報極重,獵人死後即墮入地獄道中,地獄業報結束之後,五百世中常被毒死。這位獵人便是優婆斯的過去生,又因其曾至誠懺悔,且發願來世得遇聖人住世,所以最後一世能夠隨佛出家,修清淨梵行,證得阿羅漢的果位;因着過去所造惡業,此生仍因毒蟲而喪命,但其心已斷除一切煩惱執着,所以雖受業報卻不感痛苦,業報受盡,即不受生死,得解脫自在。[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