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眾人皆點讚重慶和尚吃肉喝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為何眾人皆點讚重慶和尚吃肉喝酒 得知真相瞬間淚奔,李立陽一句戲謔之言,本意要讓破山無話可說,豈料破山抓起桌上的肉便吃,端起酒一飲而盡,說道:「老僧救生靈於塗炭,何忍如來一戒乎!」當世高僧如此行為,讓一桌人驚訝不已。李立陽也只能吩咐手下:「來人啊,把那些侯斬的俘虜放了!」他向破山承諾:「大師放心,從今以後,我不再誤殺一人。」一時間,破山開齋吃肉喝酒,破戒救人的消息傳遍大江南北。而李立陽也自此虔誠皈依於破山門下,成為破山點化的又一在家弟子。

原文

   「老僧救生靈於塗炭,何忍如來一戒乎!」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武將的所謂豪邁,怎比得上一位高僧的氣吞山河與深切悲憫。

呂大器手下有一員猛將名為李立陽,屯兵於今天的重慶涪陵。李立陽是武將之後,為人豪邁,多立戰功。呂大器在世的時候,李就多次耳聞目睹上司對破山的尊崇。如今自己身為涪陵總兵,也想效法呂大器,邀請破山前來軍營。李立陽多次派人至太平寺邀請破山前往,破山到達之後,李立陽在形式上很是尊敬,不過這位將軍較之虔信佛法的呂大器已是截然不同了。或許,他只是想在表面上為自己樹立一個崇尚佛法,與當世高僧也有來往的光輝形象。李立陽作戰勇猛,每占敵營,必然大開殺戮,對俘虜也毫不留情,他希望用這種方式可以震懾敵軍。久而久之,部下難免誤殺平民百姓,李立陽也不加干涉,所率之部百姓畏懼,還私下稱李立陽為「李鷂子」,以這種猛禽比喻他的兇悍。

李立陽向破山請教佛法,破山見他心不在焉,無緣領受,也不再多言。李立陽倒是樂於展現自己的軍威,邀請破山參觀他的軍營,並向破山介紹他剛剛榮立的戰功:「大師你看,這些是繳獲敵人的軍械。還有,那些人,是抓來的俘虜,待到午時過後開刀問斬!」時至中午,李設宴席款待破山,並請來當地名士、手下部將作陪。「如何來點化這個殘暴的將軍?」破山心裡在尋求方法。佛門常云:「眾生皆有佛性。」人心因為塵世間的染污而把真善蒙蔽,所以俗話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地獄與天堂,也不過是在人的一念差別之間罷了。宴席間,破山說:「將軍既然請我來講佛法,那麼老僧有一事相求,希望將軍答應。」李立陽回答:「大師請講,只要我李某力所能及,一定做到!」破山說:「上蒼亦有好生之德,希望將軍能愛護百姓的生命,不可濫殺無辜。」李立陽面露不悅,可又不好發作,於是回復到:「大師,你有所不知,這就好比:你是和尚,吃齋念佛是你的本分;我是軍人,打仗殺人自然也是我的本分。你看,這個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啊。要不然大師你吃肉喝酒,我也就不再殺人了。」李立陽一句戲謔之言,本意要讓破山無話可說,豈料破山抓起桌上的肉便吃,端起酒一飲而盡,說道:「老僧救生靈於塗炭,何忍如來一戒乎!」當世高僧如此行為,讓一桌人驚訝不已。李立陽也只能吩咐手下:「來人啊,把那些侯斬的俘虜放了!」他向破山承諾:「大師放心,從今以後,我不再誤殺一人。」一時間,破山開齋吃肉喝酒,破戒救人的消息傳遍大江南北。而李立陽也自此虔誠皈依於破山門下,成為破山點化的又一在家弟子。


破山特立獨行的事跡有很多,這種不拘一格,放任不羈的行為也正是禪宗立足人世間的特色。唐代時期,有一位著名的曹山本寂禪師。曹山在教授弟子時,有僧問:「靈衣不掛時如何?」山曰:「曹山孝滿。」僧問:「滿後如何?」山曰:「曹山好顛酒。」所謂孝滿之後,是指俗世父母去世之後,他們所擔負的責任需要自己承擔了;曹山用這作比喻,指徹悟佛法之後,於空寂清淨之體已經完全證得,自己的凡夫肉身已經和佛祖的金色同為一體,所以用「曹山好顛酒」的來比喻自己達到隨緣放曠、任運自然,無拘無束的境界。再有一個故事,傳說梁武帝時的志公禪師,每天要吃兩隻鴿子。廚子想這鴿子一定很好吃,一次煮熟鴿子之後自己偷了一隻鴿子的翅膀吃,然後再送到禪師那裡去。志公禪師吃完了這兩隻鴿子,問廚子到:「你為什麼偷我的鴿子吃?」廚師說:「沒有啊!」「沒有?你看一看!」志公禪師把口一張,從嘴裡吐出兩隻鮮活的鴿子,一隻飛走了,另外一隻沒有翅膀,無法起飛。禪師問:「如果你沒有吃,這隻翅膀怎麼會沒有呢?」曹山酒、志公鴿,不為神通,只為救世。後人或贊或貶,無非映自家內心罷了。禪門之中,類似破山破戒,打破傳統,荒誕不經的故事有很多,由於破山的這些行徑,他也被後人稱為「逆行菩薩。」[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