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伏羲陵

太昊伏羲陵廟,中國十八大名陵之首,占地875畝,規模宏大,肅穆莊嚴,始建於春秋,增制於盛唐,完善於明清,歲月3000年,歷代帝王51次御祭;建國50載,兩位總理拜謁,威嚴有加的朱鎔基總理,虔誠謁陵之後,一改從不題詞的常規,欣然題寫「羲皇故都」匾額。民間祭祀活動綿延千年曆久不衰,初春時節,二月二廟會達30萬人,歷時一個月;農曆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動。太昊陵祭祀活動,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民間廟會已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稱:伏羲陵

始建於:春秋

占地面積:875畝

類 別:古建築

統天殿

環統天殿、鐘鼓二樓,為東西廊房,共42 間,呈曲尺狀,前有迴廊、欞子門窗、花磚大脊、吻獸裝飾、彩繪檐椽、紅柱綠窗。東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兩儀門」,西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四象門」,兩門東西相對。

顯仁殿

下得統天殿後門台階36.2米,便是等級僅次於統天殿的「顯仁殿」,俗稱「二殿」。該殿通高16.4米,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高台走廊,周圍巨柱林立,結構樸實、端莊、嚴謹。

統天殿

與顯仁殿相距7米是太始門,又稱「寢殿」,為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築,通高16.66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周匝迴廊,灰筒瓦覆頂。該殿下為古城門式門洞,門洞上方嵌有陰刻楷書「太始門」三字,右懸「繼天立極」,左懸「贊神明」鐵匾。上築寢殿,兩廂有台階、角門,可以繞殿循游,因此又稱「轉廂樓」。整座建築始建於明代,分三次壘砌而成。樓內立有明正德八年 (公元1513年)御碑一通,故又稱「御碑亭」。它是太昊陵現存古碑中有年款的最早者。碑文開頭有「洪武四年」字樣,故有傳說現在所看到的太昊陵格局是明朝洪武四年仿照南京皇宮建造的。民間傳說是:元朝末年,朱元璋領兵起義,打了個敗仗,只剩他孤身一人,又後有追兵,在走投無路之時,跑到了太昊伏羲的小廟內,祈禱說:「人祖爺若能保我平安無事,今後一旦得天下,一定依照我的宮殿,替你重修廟宇,再塑金身廣說也奇怪,他話音剛落,一隻蜘蛛立即在廟門口飛快地結起了蛛網。元兵追到廟前,見蛛網封門,便追向別處。後來,朱元璋得天下建立明朝,於洪武四年便派他的大臣徐達前來,重修了太昊陵

太昊陵內現存古碑有二百餘通,碑文大多是為伏羲歌功頌德的,還有一部分是記述對陵內建築重修或增修的經過,最多的是各地民眾來「朝祖進香」的紀念碑。而皇帝派大臣來祭祀的,則名曰「御祭碑」,目前已所剩無幾。

寢殿後面是「先天八卦壇」。該壇與寢殿相距5.22米,青磚壘砌,為直壁式等邊八角形,徑 4.45米,高0.74米,周有青石壓條。壇面以青磚砌先天八卦圖,卦序為乾(三三)、兌 (三三)、離(三三)、震(三三)、巽(三二)、坎(三三)、艮(三三)、坤(三三)。中為一八角形凹槽,上原有一尊「龍馬負圖」,俗稱「四不象」。據傳,這四不象為古代一個精通八卦的高道所立。他看到世人對先天八卦各執一詞,爭訟不已,沒有一個能說到底蘊之處,把先天八卦弄成了「四不象」,便出資鑄造了一隻四不象立於此壇中,用以警示後來人。

先天八卦壇之後便是紫禁城,城內是伏羲氏的巨型陵墓,「陵高十尋」(一尋相當於今8市尺)。方座邊長182米,上圓下方,取天圓地方之意。陵墓前豎有一塊巨型墓碑,高3.46米,寬80厘米,字大徑尺,既無題跋又無年款。[1]因此,關於碑文書者與年代,其說不一。《淮陽縣誌》上說:碑文為「太昊伏羲氏之陵」,但最後一字「似陵又似隴」,又說「相傳此碑為蘇文忠女弟巾書或以為蘇長公。」還有人說是魏晉人所書。不過關於蘇東坡女弟蘇小妹巾書傳說較廣。說是宋神宗年間,重修陵廟,工將竣,欲於陵墓前建一豐碑,以壯觀瞻。知蘇東坡在其弟如舟署里住着,便派人前往,請他書寫「太昊伏羲氏之陵」七個大字。紙墨字條送到如舟署里,適值東坡出城遊玩未歸,其女弟蘇小妹偕女僕同到書室,見桌上墨紙齊全,書興大發,因無大筆,就用她的汗巾,一氣把「太昊伏羲氏之陵」七個大字寫完。東坡回來見了,喜出望外,認為蒼老古勁,可傳千古。求書者來取,東坡即付之。此外還有傳為 「太昊伏羲氏之莫」的。說蘇東坡遊玩回來,見蘇小妹前面六字寫得蒼勁有力,卻把「墓」錯寫成「莫」,甚為惋惜,蘇小妹在一旁則只笑不語。蘇東坡望着小妹的得意之情,忽然醒悟,連連稱讚:「妙,妙」。原來,蘇小妹是以大地為土。此三說不知究以何說為是,或三說均非,因年代久遠,風化日曬,後一字已模糊不清,所以無可考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