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文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伏羲文化 |
伏羲文化是伏羲時代產生的龍文化、玉文化、觀天文化、姓氏文化、漁獵文化、太極八卦文化,原始文字與數字文化的總稱。五千多年前出現的伏羲文化是中華文化與文明的源頭。傳說伏羲發明網罟、教民漁獵、創八卦、別姓氏,倡導彩陶文化、玉石文化、龍文化等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伏羲皇用爻片創作的「日月三爻圖」是中華文字與數字的開端,也是中華易學的開端。因此,伏羲皇被歷代中華兒女尊稱為「人文始祖」。伏羲皇首創的龍文化是維繫中華民族眾志成城的精神紐帶,成為民族傳統、民族感情、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
簡介
每年農曆正月十六日,相傳為伏羲生日。這一天,天水市民眾自發集會到伏羲廟祭奠「人宗爺」(按:天水人習慣將伏羲稱為「人宗爺」),乞求幸福安詳,新年好運氣。
除了民間祭祀,天水還在每年舉行盛大的公祭活動。
文明之光:據《三皇本紀》記載:伏羲「有聖德,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旁觀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於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於庖廚」。伏羲通過仰觀俯察,了解自然萬物,所畫八卦是用8個符號,分別代表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利用八卦占卜吉凶,正是這種對世界初步認識和把握方式,並孕育着中國哲學的萌芽,這也是後來《周易》的思想基礎。此外,伏羲還立九部、設九佐,以龍紀官,號龍師。禪於伯牛,鑽木取火,教民熟食;制曆法,定節氣,消息祝福,以測吉凶,嘗百藥,制九針,以拯天疾,開創了中華最早的文明。
始祖地位:木本乎根,人本乎祖。民族始祖是民族精神的支柱,是民族凝聚力的紐帶,也是神聖血緣觀念的具體表現。一個民族始祖地位的確立,有歷史的因素,政治的因素,同時也是多種文化相互融匯的結果。中華民族是以漢民族為主體,由多民族共同組成的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始祖是國人歷經千百年反覆審慎地選擇而確立起來的民族血緣和民族文化的代表。
人們對於歷史的認識的本身也是歷史性的。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對於民族先祖的認定,是從遠古的傳說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逐漸確立起來的。「三皇五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其世系位序的排列在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已逐步確立。「三皇五帝」的世系之中,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居神農、黃帝之前的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傳說伏羲與女媧是兄妹關係,後來結為夫妻。
史書記載
關於太昊伏羲的文字記載至遲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出現,《左傳》、《管子》、《周易》、《莊子》、《荀子》、《列子》、《戰國策》、《國語》、《世本》、《逸周書》、《山海經》等先秦典籍都有關於太昊伏羲的表述。《周易·繫辭下》記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這段話全面系統地敘述了伏羲功業和始祖地位,影響甚大。
在正史中,司馬遷《史記》從五帝之首的黃帝記起,未為伏羲立傳,但他在《太史公自序》說:「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肯定了伏羲的文化貢獻。到了東漢班固的《漢書》,則突破《史記》的界限,將上古帝王世系從黃帝推至伏羲,伏羲開始登上官定正史。《漢書·古今人表》中首敘伏羲,次列炎、黃;《漢書·律曆志序》引《左傳·昭公十七年》「郯子來朝」諸語,認為「稽之於《易》,炮犧、神農、黃帝相繼之世可知。」並以太昊伏羲為歷史源頭,確定他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地位:「庖犧繼天而王,為百王先。首德始於木,故帝為太昊。」這就是說,在古帝王系統中,只有太昊伏羲氏是「繼天而王」的,因而他是百王之先,炎、黃諸帝繼伏羲而王。
晉代皇甫謐所著《帝王世紀》,是一部專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跡的史書,所敘上起三皇,下迄漢魏,三皇首列伏羲,次為女媧、炎帝。梁代肖綺《〈拾遺記〉序》中說:「文起羲、炎」。其後唐高祖《修六代史詔》和唐太宗《修晉書詔》均以伏羲為中華文化的肇始者,所謂「伏羲以降,因秦斯及,兩漢繼緒,三國並命,迄於晉宋,載筆備焉」。至唐開元間,司馬貞為《史記》補寫《三皇本紀》,綜述、補充前世有關伏羲的文獻材料,成一篇較為完備的史傳。至此,伏羲在歷史古代典籍中歷史化的過程全部完成。
伏羲介紹
伏羲,神農與黃帝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是我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之一,所處時代約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八卦,成了中國古文字的發端,也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駕辨》曲子,他的活動,標誌着中華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關於伏羲的神話傳說。
傳說伏羲坐於方壇之上,聽八風之氣,乃做八卦。八卦衍生易經,開華夏文明。近代之求籤或擲杯,實是易經之簡化版。因其製造八卦,人奉之為神,尊其為八卦祖師。另有一說,伏羲即盤古。盤古,「盤」字古義為開端,「古」即葫蘆,寓意生命繁衍。炎帝、蚩尤等部落的一部分從黃河流域遷徙到南方以後,其先祖伏羲在傳說中演變為盤古,流傳於南方少數民族當中,演變出盤古開天地的傳說。
在中國古代傳說時代的帝王世系中,太昊伏羲氏被奉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地位十分顯赫。然而,自古及今,關於伏羲氏的名號、時代、地望、族系等問題爭訟不已;伏羲是人還是神?太昊和伏羲是一人還是兩人?這些問題一直湮漫不清。但是如果我們沿波溯源,理清太昊伏羲在上古帝王世系中地位確立的歷史過程,上述這些問題便會自然得到解決。
伏羲(xī)又作宓羲、庖犧(亦稱庖犧氏)、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包犠,史記中稱伏犧 。[1]伏羲聰慧過人,相傳其人首蛇身,與其妹女媧成婚,生兒育女,成為人類的始祖。其實伏羲並非人首蛇身,而是真正的道家的創始人,人首蛇身即是「道」字的原型,用其表示道,如右圖。又相傳他是古代華夏部落的傑出首領。伏羲根據天地間陰陽變化之理,創造了八卦,即以八種簡單卻寓義深刻的符號來概括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此外,他還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結網而製成網罟,用於捕魚打獵。關於太昊伏羲氏的記載在古籍中常見,但又說法不一。
參考文獻
- ↑ 紀念太昊伏羲、弘揚伏羲文化研討會暨恭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儀式在濟寧舉行,湘湘帶你看社會, 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