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石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伏石蕨(學名: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C. Presl)是水龍骨科伏石蕨屬植物。
形態特徵
小型附生蕨類。根狀莖細長橫走,淡綠色,疏生鱗片;鱗片粗篩孔,頂端鑽狀,下部略近圓形,兩側不規則分叉。葉遠生,二型;不育葉近無柄,或僅有2-4毫米的短柄,近球圓形或卵圓形,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長1.6-2.5厘米,寬1.2-1.5厘米,全緣;能育葉柄長3-8毫米,狹縮成舌狀或狹披針形,長3. 5-6 lm,寬約4毫米,干後邊緣反卷。葉脈網狀,內藏小脈單一。孢子囊群線形,位於主脈與葉邊之間,幼時被隔絲覆蓋。
分布範圍
產台灣、浙江、福建、江西、安徽、江蘇、湖北、廣東、廣西和雲南。附生林中樹幹上或岩石上,海拔95-1500米。越南、朝鮮南部和日本也產。
功效與作用
性味:味苦;微辛;性平。
- 《植物名實圖考》:"氣味甘。"
- 《分類草藥性》:"性熱。"
- 《貴陽民間藥草》:"辛苦,平,無毒。"
- 《江西草藥》:"性寒,味苦。"
歸經
肺;胃;心經。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祛痰鎮咳,解毒止痛。用於咽炎,扁桃體炎,口腔炎,咳嗽,小兒肺炎,小兒疳積,泌尿繫結石,乳腺炎,骨髓炎;外用治毒蛇咬傷,疔瘡癤腫。[1]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鮮品30-60g;或研末;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