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伊格納齊·楊·帕岱萊夫斯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伊格納齊·楊·帕岱萊夫斯基Ignacy Jan Pade-rewski (1860年11月18日,俄羅斯帝國波多利亞庫雷沃夫卡-1941年6月29日,紐約),也有人翻譯為帕德萊夫斯基,波蘭鋼琴家、作曲家、政治家,波蘭第二共和國首任總理。

簡介

伊格納齊·楊·帕岱萊夫斯基Ignacy Jan Pade-rewski (1860年11月18日,俄羅斯帝國波多利亞庫雷沃夫卡-1941年6月29日,紐約),也有人翻譯為帕德萊夫斯基,波蘭鋼琴家、作曲家、政治家,波蘭第二共和國首任總理。

生平

6歲開始作曲,1879-1883年在華沙音樂學院教鋼琴。後在維也納從列希蒂茲基深造,同時在斯特拉斯堡音樂學院任教。1888-1891年分別在巴黎、倫敦和紐約首演,獲得令人震驚的成功;他在音樂會舞台上所表現的個性引來一種神秘的虔誠,從此進入國際最着名的鋼琴家行列。而他的同行則對他嫉妒多於尊敬,1899年為止主要創作鋼琴獨奏曲,其中包括以波蘭塔特拉山區居民歌舞為主要素材的《塔特拉山區集》。演奏的主要有肖邦,巴赫、貝多芬,舒曼的作品。1898年定居瑞士。1901年,他的歌劇《魯曼》在德累斯頓上演,他的交響曲完成於1907年,熱情宣揚愛國精神,《B小調交響曲》1909年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舉行首演。同年任波蘭音樂學院院長。

他一生都是堅定的愛國者,1910年贈送克拉科夫一座紀念碑,用以紀念波蘭戰勝條頓騎士團, 1914-1918年世界大戰期間,任波蘭民族委員會駐美國代表,始終如一為波蘭民族事業辛勤工作,曾勸說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支持波蘭的獨立。

1919年波蘭獲得獨立,國家臨時首腦責成他組織一個沒有明顯黨派的專家政府,1月17日他出任第一屆政府總理,併兼外交部長之職,並曾率代表團出度巴黎和會。他的政治生涯並不成功,作為一個演奏大使他習慣於聽別人奉承,而討厭批評,他雄心勃勃,一心想當波蘭共和國的總統,但沒有黨派支持他。1919年11月27日辭職回到瑞士,此後再未回到波蘭。

1922年獨奏音樂會的活動重新開始,為戰爭犧牲者籌到大筆款項。他贊助多項比賽活動,並曾設立獎學金。1925年獲不列顛帝國榮譽大十字爵士勛位。1936年曾在影片《月光奏鳴曲》中顯示身手。1937年編輯校訂《肖邦全集》。1940年波蘭再次遭受奴役時期他在法國任波蘭流亡政府國民議會主席。1940年法國投降後,他移居美國,不久與世長辭,葬於阿靈頓公墓。

軼聞

著名的鋼琴家及作曲家帕岱萊夫斯基,準備到美國某大音樂廳演出。那是一場樂迷期待已久的音樂盛宴,所有到場的觀眾們都隆重地穿着黑色的燕尾服或晚禮服出席。

當晚的觀眾中有一位母親,帶着一個活潑的9歲男孩赴會。母親希望他在聽過大師的演奏後,會對學琴產生更大的興趣。演奏還未開始,孩子似乎有點不耐煩了,在座位上蠕動不停。當這位母親轉頭跟朋友交談時,孩子再也按捺不住,從母親旁邊悄悄溜走。他被舞台上那漂亮的大鋼琴吸引。就在台下觀眾不注意的時候,把小手指放在琴鍵上,開始彈奏他最近學會的一首曲子:《筷子》。

觀眾聽見琴聲,一下子都靜下來,數百雙眼睛一齊看着小孩,有人開始埋怨:「誰把他帶來的?」「他母親在哪裡?」「制止他!別讓他弄壞了鋼琴!」小男孩兒看到大家的反應反倒興奮起來。

在後台,鋼琴大師也聽見台前的琴音了。他趕忙跑到台前,站在小孩的身後。大師伸出雙手,即興地彈出些配合《筷子》的和音,並在小孩耳畔低聲鼓勵他:「繼續彈,不要停止……」  一曲既畢,台下掌聲雷動。觀眾讚賞的

不只是大師的表演.更主要的是大師的紳士風度。如果當時帕岱萊夫斯基制止那個孩子彈奏,不但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還很可能影響整場音樂會的演出。孩子的母親更是熱淚盈眶。這是比聽演奏會更好的一個啟蒙機會,指導的還是一位大師呢![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