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伊麗莎白·費奧多羅芙娜·羅曼諾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伊麗莎白·費奧多羅芙娜·羅曼諾娃(俄語:Елизавета Фëдоровна Романова),原名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路易絲·愛麗絲(德語:Elisabeth Alexandra Luise,1864年11月1日-1918年7月18日)是黑森和萊茵大公路德維希四世及其夫人愛麗絲公主的次女,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女。俄國亞歷山大二世皇帝和瑪麗亞·亞歷山德羅芙娜皇后的第五個兒子謝爾蓋·亞歷山德羅維奇大公之妻,俄國末代皇后亞歷山德拉·費奧多羅芙娜的姐姐,基督教徒。

1517年,神學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反對放縱歐洲建立的拉丁教會。而他們共同秉持的「簡化宗教手續,人人皆為神父」等理念[1],則最終導致了基督教中「新教」的誕生[2]

簡介

在俄國,伊麗莎白以美麗和救濟窮人的慈善工作而著稱。1905年社會革命黨人用炸彈謀殺了她的丈夫之後,伊麗莎白公開赦免謀殺謝爾蓋的兇手。然後,她離開朝廷,成為一名修女,在莫斯科建立馬大-馬利亞修道院,致力於幫助窮人。1918年,她被布爾什維克逮捕並活埋。她的遺體於1920年經哈爾濱運抵北京,安葬在安定門外東正教公墓,後來遷葬在聖城耶路撒

視頻

伊麗莎白·費奧多羅芙娜·羅曼諾娃 相關視頻

關於基督教和東正教、天主教、新教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俄羅斯歷史第七集解放者亞歷山大二世 阿拉斯加是如何劃歸美國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