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仿若一段沉香木(高麗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仿若一段沉香木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仿若一段沉香木》中國當代作家高麗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仿若一段沉香木

初夏的西海固,依舊冷得出奇,一如既往蝸居在家讀書寫作。忽見散木老師留言,擬出評論集,囑我寫點感想,惶恐再三,不知說什麼好,先生卻微笑鼓勵。感動之餘,思忖好久,方敢落筆。

和先生是在東莞見第一次面的。時值筆會,人多事雜,他的熱情細緻、風趣幽默、大局意識給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響。去年盛夏,在他家鄉——河南信陽的一次散文大賽上再次相遇,他強烈的故土意識,大氣豪爽的風度、放眼底層、謙卑為尚的風範,更是令同仁後輩嘆服。

先生為人豁達風趣、睿智機敏,廣見識多閱歷,四海之內摯友眾多,常常在不經意間語驚四座,於笑眯眯中洞察見性;為學嚴謹勤奮、孜孜不倦、廣泛涉獵,持之以恆;為文體裁多樣、風格獨特。無論是散文小說還是小品文評論,均有過人之處。

「器大者聲必閎,志高者意必遠」,拜讀先生評論,一種強烈的感覺迎面而來。他和他的文字,仿若一段沉香木,實而不華,拙中見巧;朴中有味,馨香四溢;溫和沉穩,雅中有骨。

一、傳承與堅守

時下,太多的文藝評論者,喜拿外國文學發展的理論強套在本土作家作品上,以舊為新穎,以西為時尚。先生則不然,他把中國傳統文論的感悟式與當代文論的闡釋學、分析論相結合。他的批評,從底層出發從文本出發,從生命本體與自然協作的關係出發,從術語裡解放出來,用閱讀熱情的張力找尋出那些值得肯定和繼承的東西。這種方法論是一脈相傳的、是發揚光大的。

集子裡所收錄的不同時期的評論、序言和隨筆,可說是較為全面的匯總輯錄,大致可看出先生評論創作的歷史軌跡和發展趨勢。無論是對散文詩歌還是小說的評論,他均在學習和創作中辛勤耕耘着,專注而執着地植根於傳統文論的土壤中,充分吸收其精華營養。他的評論,既有鼓勵與支持,也有點撥和反思;既有建設性意見,也有期待性的批評。視野宏大、見解精闢、經驗豐富、技巧純熟;觀察視角獨特、表達方式爐火純青;以明心見性的耐心和勇氣,固守着評論的淨土。這才是真正傳承的態度。

二、思想與思辨

先生的評論,極具思想性、穿透力和思辨之美。評論是需要勇氣和膽氣的,他知道那麼多作家作品,在自己筆下要被解構被分析,說出個一二三來,還要褒貶分明,闡明利害,分析得失,所以他更認真謹慎,將目光穿透當下喧囂的迷霧,找尋文字中的精髓所在。在文學視野里,以生命的本質狀態,進行着和作家作品的心靈對話。《好大一棵樹——重讀吳伯簫作品兼談散文創作的傳承與堅守》便是一篇高屋建瓴、引領性開拓性的文論。竊以為,這篇文論不僅僅有「撥亂反正」之功,更重要的,它達到了振聾發聵之效。

在對中國現當代近百年的散文創作發展史進行了回顧後,先生給予「散文」這一傳統題材準確的定位,對散文創作中出現的現象逐一剖析。他以脫俗的美學趣味和清醒的判斷力洞察力,指出當下散文精英化、自我化傾向及凡俗平庸的立場;對散文創作中求奇求怪求偏抱着本能的警惕。認為有些散文一味追求美,卻缺乏了厚重的歷史底蘊、濃郁的文化氣息,缺少了深潛的散文之韻和端正的寫作態度。「真正好的散文,應當是有血有肉,切入生活內核,以個人的經驗涵蓋公眾意識,讓讀者讀後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他以為散文創作一定要態度老實,內容結實,語言樸實。他還從足以維護文學尊嚴的高品位作家作品中,找到文本思想含金量和美玉品質俱佳的作家作品,還原了散文的真諦,解釋了新舊之說。觀點犀利,下筆沉穩,點面結合,例證翔實,引人深思;既讓人信服嘆服如坐春風,又不失為一篇絕好的散文模本。

三、節制與簡約

因對文本無數次的閱讀,他熟知所評論的作家作品,熟知他們的風貌、特點、語境、經驗、色彩、話語,所以能既挖掘出作品的內涵和置於現實里的意義,也能從評論視野的開闊、視角的多樣和方法的融合能力去審視。既有對文體特點的敏感關注,也有對文學主題的深切追問;既有對文本本身的及時回饋,也有對作者發展的快速跟蹤,更有對整體文壇狀況的迅捷掃描。他以一貫樸實、機趣、簡潔的筆,娓娓訴說着自己的看法。有讚揚有批評,有高度有廣度,能把較為複雜的情感「節制」得很好,不掄起大棒子輕易貶低,也不鮮花簇擁美酒作陪。

從美學效果上來看,這種簡約、節制、粗放、不糾纏於細枝末節的開放思維,使他的評論呈現出了一種宏大的氣象,展示出寬廣容積,具備了強大的自我價值自信。在《別樣的解讀——評胡亞才詩歌集》里,他從詩意解讀、柔軟解讀的角度得出「陽光寫作」始終是亞才創作的主旋律」這個觀點,情感始終節制有序,文辭簡約得體,給人穩健客觀、不偏不頗之感。

四、溫暖與警醒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評論家,應該是有博大的悲憫情懷,誠摯的菩薩心腸的。他的思想和文字,要對普通作者的辛勤勞動和精神世界進行溫暖的燭照;也要對成名作家的缺陷不足提出警醒告誡。不僅要博覽群書觀察敏銳,能看出作家作品的特質所在,也要目光如刀縱橫捭闔,更要有溫度有警醒。

先生以評論家的專業視角,從不同文本中梳理出了作者的風格特質、文風流派以及藝術元素。他突破了常規評論的專業術語多,晦澀朦朧冗長生硬的彎彎繞語態,在簡單明朗中進行觀點的闡述。他的評論,是坐下來和作者面對面交談,如師長教誨如大哥點撥;是將好處壞處一一剖析出來給人看,如友人和善如弟子學習。大多時候,是與君共醉、心編簡香的商酌。有時候,還帶有點浪漫情調和樂觀情懷。

《鄉村中國新生活跨越的縮影——周玉奇長篇小說《溫泉湖畔》序》中,對一部大時代縮影的小說的閱讀和評價,他不拘泥於傳統小說的評價方法,而是從二人交往舊事、故交新朋說起,從一個側面交代了作者作品廣闊的生活性、地域性和文化性,承載着比單純解析更多的人文背景和文化理念。

因此上,先生的評論是值得認真閱讀和學習仿效的。其見解的益人益智,內容的耐讀耐品,文筆的風趣理性,使我們受益匪淺

喧囂如市的今天,也許每一個評論者,都在借對別人作品的解析傳遞着自己對文學的期許,對生命的思索,對靈魂的叩問。如先生般摒棄世俗功利的紛擾,像一個孤獨的自語者,站在現實生活邊緣吶喊發聲,力求建立起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文字橋樑。單憑這點,就值得敬佩敬重與追隨。

夜深了,看着微信上每日先生曬出的習字照片,倍感欣慰。從年前初臨帖的笨拙,到現在間架結構、謀篇布局的頗見章法,足見先生為學為文的勤奮執着、心無旁騖。遙想粵地,如豆燈火下,一段沉香木閃爍着安靜高雅之光,散發着美好韻致之味,其魅力定當浩然於天地間……

[1]

作者簡介

高麗君,寧夏作協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