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任繼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任繼學 (1926年1月 - 2010年) 男,漢族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主任醫師[1],1945年4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吉林省名老中[2]。任繼學2009年被授予「國醫大師」榮譽稱號[3]

中文名 :任繼學

出生地 :扶餘縣

職業: 醫生

國籍: 中國

出生日期:1926年1月

重要事件:2009年被授予「國醫大師」榮譽

目錄 1人物介紹 2主要經歷 3主要兼職 4基本介紹 工作領域 研究方向 科研情況 獲獎情況 5學術成果 6貢獻 7治學思想 深究醫理,循序漸進 熟讀精思,妙識通圓 研究諸家,知常達變 涉獵廣泛,擇善而從 繼承總結,發揚光大 8教學經驗 認真備課,突出中醫特色 因勢利導,提倡啟發教學 注重實踐,培養學生能力 9突出業績 創建了中醫急診學學科體系 創新中醫藥學術理論 臨床診治,療效奇特 敬業心強,奉獻眾多 10用藥特點 藥味少、劑量大,功專力宏 師經方、重土法,擇善而從 遣蟲藥、用毒劑,膽大心細 精內治、巧外療,唯效以求 11心痛論治 歷代論述 病因病機 辨證論治 12中風論治 概述 病因病機 診斷與鑑別診斷 臨床表現 辨證論治 13名案評析 頑固性心衰案 消渴案 14醫論醫話 論心之生理病理 論腦髓 論腎之生理

1人物介紹

  任繼學,吉林省扶餘人,長春中醫學院終身教授,歷任長春中醫學院內科教研室主任,

任繼學

腦病、心病、熱病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廣州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內科博士研究生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腦病研究室顧問,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工作專家諮詢

委員會委員,全國高等中醫藥專業教材建設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高級專家顧問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理事,1990年被國家確認為首批、二

批、三批全國繼承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吉林省英才獎章獲得者,吉林省榮譽省管優秀專家。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

管理局白求恩獎章獲得者。 2009年,他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等評為首屆「國醫大師」。

  於2010年2月4日14時43分在長春逝世,享年85歲

2主要經歷

  1940—1945 從師于吉林省名醫宋景峰先生學習中醫

任繼學

  1945—1948 在吉林省扶餘縣第七區人民政府兵站參加革命,從事中醫醫療工作

  1948—1954 在吉林省扶餘縣第十六、十八區衛生所從事中醫醫療工作

  1954—1956 在吉林省中醫進修學校學習

  1956—1958 在吉林省中醫進修學校從事中醫教學工作

  1958—1960 北京中醫學院教學研究班學習

  1960—1997 在長春中醫學院任內科講師、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中醫內科主任、中風病急症臨床中心技術總指導、顧問

  2010年2月4日14時43分因病醫治無效在長春逝世,享年85歲。

3主要兼職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工作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任繼學 任繼學 2、中國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內科學會委員

  3、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腦病研究室顧問、客座教授

  4、上海市中風治療研究中心顧問

  5、廣州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

  6、河南中醫學院急症研究顧問

  7、港滬台中醫學技術中心顧問

  8、吉林省中醫學會副理事長

4基本介紹

工作領域   中醫 腦病、 心病、腎病的研究。中醫急診醫 學體系的研究。 研究方向   中醫 急症醫學體系的研究;中醫疑難雜症的研究。 科研情況   1、曾先後提出肺脹、膽脹、真心痛、脾心痛、厥心痛、時行感冒、虛損性腎衰、

任繼學

  急性腎風、慢性腎風等20餘種病名及系統的辨證論治理論。對於急性缺血性中風、急性出血性中風等,提出「氣血逆亂、痰瘀內結、水毒傷害腦髓元神」的病機觀。創立了「破血行瘀、瀉熱醒神、化痰開竅」的治療原則。創建了較為完整的中醫急診醫學體系。主編我國中醫急症第一部規劃教材《中醫急診學》,填補了國內空白,推動了中醫急症學術的加速發展,專著有《懸壺漫錄》、《任繼學經驗集》。主編《中國名老中醫經驗集粹》、《漢英雙解中醫大辭典》。副主編《建國四十年中醫藥科技成就》等著作,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

  2、先後承擔國家科委「中醫藥治療缺血性中風的臨床及實驗研究」、「中醫藥治療出血性中風的臨床及實驗研究」等重大攻關課題,並榮獲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重大科技成果證書以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於「中醫藥治療糖尿病的臨床及實驗研究」和「中醫藥治療真心痛的臨床及實驗研究」等課題。研製出醒腦健神膠囊、益腦復健丸、中風腦得平、澳泰樂沖劑、肺寧口服液、反魂草沖劑等10餘種新藥。

獲獎情況   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獲得吉林省英才獎章;獲得2002年度「 白求恩獎章」。

5學術成果

  1、「肺寧沖劑治療急慢性呼吸道感染的研究」 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任繼學 任繼學   2 、「肝炎春沖劑治療病毒性肝炎的研究」 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3 、「中醫藥治療出血性中風的實驗研究」 獲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重大科技成果獎

  4 、「破血化瘀、泄熱醒神、化痰開竅治療出血性中風的臨床與實驗研究」 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技進步一等獎

  5 、「澳泰樂沖劑產品開發」 獲延邊州科技進步一等獎

  6 、「破血化瘀、泄熱醒神、化痰開竅治療出血性中風的臨床與實驗研究」 獲國家科技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7 、《中國名老中醫經驗集萃》 獲北京市科技類圖書三等獎

6貢獻

  任老主張融古貫今,溯本澄源,發展中醫,尤以《 黃帝內經》為根基。學術成果豐碩,其中中醫藥治療出血性 中風的臨床研究,獲得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重大科技成果, 清開靈 注射液治療中風痰 熱證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獲9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瓜霜 退熱靈治療 高熱成為首批全國中醫醫院急診必備用藥。任老又主編我國第一部規劃教材《 中醫急診學》,專著《懸壺漫錄》,主編《中國名老中醫經驗集粹》副主編《建國四十年中醫藥科技成果》等,並發表「中風病辯治」「 腦髓消病的 辨證論治」等學術論文。

7治學思想

深究醫理,循序漸進    任氏認為:祖 國醫學 浩如煙海,必須持之以恆,勤奮苦讀,才能學到中醫的真髓。要從淺處起步,妙在淺而 易知,從易處入門,從基礎開始,逐步由低向高、精、尖發展,要有計劃地學習經典著作,如 《 內經》、《 難經》、《 傷寒》、《 金匱》、《 溫病條辨》等,先是粗讀、泛讀,了解全貌,找出重點,然後更精細地將誦、釋、體會三者互用,深諳醫理,探求經旨,最後客觀地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施於臨床,指導實踐。這種 由淺入深,從源到流,呈階梯式遞增的 學習方法,深為任氏所推崇,他說:「循序漸進是一種學習方法,也是一個不能 違背的客觀規律,遵循這一規律,則必有所獲,若反之則欲速而不達。」 熟讀精思,妙識通圓   醫乃活人之術,學不熟何以知醫?術不精何以活人!故熟精,是對醫者最起碼的要求。 任氏強調,醫者對醫理要博熟精深,對醫技要熟練精湛,運用要靈活、準確、精當,因此,要求我們要精勤不倦,深入鑽研,對中醫重要的理論和經典著作的精闢之處,要熟讀背誦,首先在「熟」字上下功夫,「 熟能生巧」。只有熟,才能 心領神會,窺其奧旨;只有熟,才能抓住要領,妙識通圓。不熟何以精思,不熟何以圓活!為學之道必本于思,思索生智,才能應常變而法不窮,明其理而更顯其妙。 研究諸家,知常達變   任氏認為,要進一步開拓 中醫理論的知識面,就要善於研究諸家,因此,要求我們博覽群書,博採廣蓄,並細心揣摩,反覆研究,攝其 精要,主張采眾家之長補自家之不足,取眾家之精華為我所用。他說:「讀書須知 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研究諸家學術,不可 因循守舊,要圓機 活法,知 常達變,師古而不泥古。師古,是先學習,不可不知其說;不泥古,是重取捨,不可盡依其說,要明其理而活用其法以符真義。臨證最忌執一方而御百病,要守一法而應萬變。他對 經方的研究造詣頗深。每臨證時,既能執持,又能 方圓,十分重視師其法而不泥其方。例如:常用《 傷寒論》的 方劑,治療各種雜病,其中的 小柴胡湯,原為少陽和解之劑,但他加減化裁後,則用於治療 胃脘痛、嘔吐、脅痛、心悸、不寐、咳嗽等各種內科雜證,均能取效。而烏雞 白鳳丸是婦科之良藥,用於治療內科病,亦屢獲良效。研究諸家,要敢於質疑,勇於創新。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懷疑不能見真理,所以,研究諸家之學說,要辨清是非,舍非從是,以求完善,並告誡我們,讀書議論必詳審其 所以然,而後精思熟慮,方能不被謬說所誤。 涉獵廣泛,擇善而從    任氏不僅精於醫道,對其它學科的知識,也研究有素,並常以哲學中的 辯證法思想,指導自己的臨床實踐,所以在臨證治病時, 周密精實,主次有序,遣方用藥,靈活有效。 繼承總結,發揚光大   祖國醫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歷代醫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努力發掘,促進了中醫的發展

任繼學

  ,對人類作出了貢獻。面對豐富的醫學遺產,任氏認為,只有繼承總結,才能發揚光大,繼承的途徑有二。其一,是先學習,充實自己,然後是文獻醫籍的整理、研究,祖國醫學文獻醫籍,汗牛充棟,而歷代醫家的學術思想和治療經驗,大多散見於各種醫籍文獻中,所以學習、研究、整理這些醫籍文獻,是繼承的關鍵,是提高的過程,也是發揚光大的前提。 其二,是理論研究要結合臨床實踐,理論是為實踐服務的,實踐又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研究中醫理論,必須聯繫實際,總結提高,才能發揚光大。從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到清代王清任的《醫林改錯》,歷代醫家承前啟後,在繼承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有所創新,有所發展。

8教學經驗

認真備課,突出中醫特色   備課認真與否,直接關係到授課的效果。必須要在平時認真看書、學習和積累資料的基礎上,認真備好課,對每一堂課,都要認真設計,精心組織,要充分研究教材的內容、難點、疑點、重點及特點,以及教學內容的前後聯繫。要明確教學大綱的要求,選好講授的方法,同時還要運用精練、生動的語言。他認為,備課首先要熟悉教材,要 字斟句酌,認真推敲,找出各章的重點,對疑難問題要弄明白,並從學生的角度多提幾個為什麼,「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足取的。 祖國醫學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能不能將中醫的理論體系繼承並傳下去,關鍵的問題有兩個。其一是師資隊伍業務水平的高低,決定着培養出來的學生水平的高低,只有教員的素質好, 基本功過硬,才能培養出來好的學生。其二,就是課程的設計,是否突出中醫特色,是否按中醫自身發展的需要而設,還是想利用其它課程來改造中醫,這是關鍵。當前,提出 中醫現代化問題,是要深思的,雖然提出此口號,但並不意味着 中醫理論體系是落後的,因為古今醫家都是汲取歷代 科學成果來發展自己,武裝自己,不斷發展的。 因勢利導,提倡啟發教學    啟發式教學,顧名思義,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啟發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活潑、主動地學習,使課堂形成了真正的「雙邊活動」。 啟發式教學,不僅是一種 學習方法,而且也應該是教學中貫徹始終的指導思想,他說,只有啟發式教學,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只有啟發式教學,講課才能有感染力,才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加深師生之間的感情融合,思想共鳴。中醫學自成體系,源遠流長,字義深奧,學習時很難產生興趣,加之學生中部分人專業思想不鞏固,學習就更覺困難。如何變被動為主動,使 索然無味的理論,變得有興趣呢?首先要搞清思想情況,吃透兩頭, 知己知彼,才能 有備無患。所謂兩頭,主要是指吃透教學大綱的要求深度,熟練掌握授課的內容,這是「本」, 以不變應萬變。另外,對於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作到心中有數,還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作到情況明了,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注重實踐,培養學生能力   中醫要發展,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要理論指導實踐。中醫學來源於實踐,並通過實踐,逐步升華為理論,繼而又用到臨床上以指導實踐。學生在學校讀書, 學習目的是先從理論上武裝起來,這固然十分重要,但不能忽視實踐能力的培養。為此,我們在臨床 教學實習中,有目的地讓學生獨立接診病人,親自進行 四診檢查和初步 辨證論治,最後通過討論,統一認識,由教師作總結。

9突出業績

創建了中醫急診學學科體系   自六十年代始,任繼學帶領我們醫務人員即着手系統研究常見 急症,運用中醫藥手段進行臨床研究,對急性缺血性 中風、甲亢、心悸、急性咳嗽、外感 高熱等展開了深入研究,尤其是採用 長白山區、吉林西部的 道地藥材治療急症。目前已開發了益腦復建丸、 抑亢丸、 肺寧 沖劑、 返魂草 注射液、木集靈沖劑等一大批科研成果,推廣省內外,為吉林省藥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中醫藥治療急症提供了有效的治療藥物。並於80年代初率先在國內開設《 中醫急症學》等系列學術講座,後演變為學生選修課,又發展為《 中醫急診學》,在中醫急診學 學科體系的構建方面貢獻極大。因其在該領域的學術權威與影響,承擔了國家第一部國家規劃教材 《中醫急診學》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臨床叢書《中醫急診學》的主編以及專著《懸壹漫錄》、《 任繼學經驗集》等著作中均有充分的體現。從規範中醫急診學的概念與範圍,確立了常見的病因 病機,創建的對耳 人工呼吸術、臟器髒真病機、權變法等首創理論等方面,以及首次提出的 脾心痛、急性膽脹、 腎風等十七種新的病症證治體系,其間的 腦出血破血行瘀,瀉熱醒神證 治法則、急性 心梗從癰論治觀點等創建,均是構建中醫藥急診學學科體系必不可缺的重大組成部分,對於推動中醫急診學術與臨床工作有重大的貢獻。 創新中醫藥學術理論   廣州 鄧鐵濤老先生譽其,「任老 博聞強記,腦中有個中醫文庫,臨床上有套 真功夫」。南通 朱良春贊其:「從事中醫教學、科研、臨床半個多世紀,精研醫理,不尚空談,結合臨床,務求實效,對中醫學之 奧義,多有闡發,屢 創新論,驗之臨床,療效卓著。」 中國中醫研究院 路志正評價為「 稟學淵深,承繼 活泉,其德高品良,術業精純,思敏技巧,學問之日躍,臨證之宏驗,仰慕者日眾,……見解奇新,翔實而實用。」任老學風嚴謹,治學紮實,曾對中風病予以系統的四次論述,每次均有所發展。如中醫「象」學內涵,中醫「道」理論,絡病理論與臨床,肌腠與 募原理論,人體三維生理系統闡述, 心肌缺血新見解,時疫病毒腹瀉證治, 太極學理在中醫上應用,肝之生理補議,腎的生理病理新見, 真心痛的病機觀點及治血化瘀,兼調肝腎證治學說, 維厥病、解佚病、 肺脹、膽脹、脾心痛、髒結、腎風、 水毒等創新的病症證治系統, 血管性痴呆的「脈舍神」理論闡述以及SARS的中醫藥理論分析與獨特的治療方法等等,多為國內外中醫同道認可,收藏、引用者甚多,對於今後的中醫藥研究和臨床應用之啟迪,推動中醫藥學術發展意義十分重大。 臨床診治,療效奇特   任繼學教授基於嫻熟的中醫理論,治有所本,每於平淡之中多建診療奇特之療效。強調中醫要本源於中醫,反對中醫西化,突出環節突破,立足實踐發揚理論,再指導實踐。急性腦出血的診療歷經七五、八五、九五的國家重大科研攻關,終使診療水平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令同行首懇而讚譽,72歲老人72ml腦出血一月純中藥治療完全康復。對雙腎萎縮引發水毒症,繼發腎性貧血不僅不補反用絡病祛毒之法使腎功復常,貧血糾正。

  依據「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治療腎病綜合症,肝硬化腹水每見奇效。溫補腎陽法治療頑固性高血壓病,心肌炎的祛風通絡治法,腎風病從咽論治,消除頑固性尿遲遲不除、糖尿病的「燥毒」病機症治,頭風病效方透頂止痛散搐鼻,四君子湯治療地中海貧血,通達募原法治療肺熱病,二陳湯化裁救治乾燥綜合徵,甘草瀉心湯治療白塞氏綜合徵等均獲治癒之佳效。其先後獲取的各級各類獎勵有:破血化瘀,泄熱醒神,化痰開竅法治療出血性中風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一等獎及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中醫藥治療出血性中風的臨床研究獲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重大科技成果,清靈注射液治療中風病痰熱症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澳泰樂、肝寧沖劑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二、三等獎等二十餘項獎。主編的《中國名老中醫經驗集萃》獲北京市優秀國書三等獎等。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主編著作5部,主編2部。

敬業心強,奉獻眾多   任繼學教授的事業心、責任感極強,可謂嘔心瀝血,無私奉獻地貢獻給中醫藥學術與事業。年近八旬仍每日 手不釋卷,精心鑽研,每年均有新的學術創見發表。現仍帶2名博士,培養三屆高徒,指導省教育廳主講教授及省科技廳傑出青年人才計劃,五次承擔全國名老中醫高級講習班主講,一直堅持每周二次門診,一次查房。每年至少三次為全院師生進行專題學術講座,熱心指導中青年人的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由其指導的學生現已成為中醫藥學術的骨幹。 南征、 黃永生、 隋殿軍、 楊世忠等中年人成為博士導,國家新藥評審委員,學科帶頭人, 蓋國忠、 石志超、 宮曉燕、王中男等青年人有的被為中國百名傑出兩年中醫銀銅獎,吉林兩年科技獎,長春首屆兩年科技創新傑出獎,有的主持國家科技部863項目,有的主持省科技廳重大攻關課題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大示範項目,有的列入吉林省重大人才培養計劃,均是中醫藥事業的棟樑之才!之所以如此,與任老的言傳身教、耐心指導 分不開的。

10用藥特點

藥味少、劑量大,功專力宏   中藥的臨證配伍,靈活多變,方劑中藥物搭配的恰當與否,直接影響着治療效果,而藥物的用量,對療效亦有很大的影響。因此,任氏臨床用藥時,一貫主張辨證要准,用藥要精,藥味要少,搭配得當,必要時加大劑量,目的在於功效專一,集中優勢,直搗病所。 任氏認為,臨證時凡是辨證準確,但又久治不愈者,一般而言,多屬病重藥輕,杯水車薪,是謂不及。或因用藥繁雜功不專而力不宏,故而難以取效。因此,任氏認為,必須大膽施用重劑,方能力挽沉疴。

  1989年,任氏曾治一例31歲的女性腎炎患者,患病6年,歷更數醫,久治不愈。病人浮腫、腰痛、尿少、畏寒肢冷、噁心納呆。查體: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任氏診為慢性腎炎重證。投用土茯苓200克、白茅根50克、坤草50克、肉桂3克、附子10克、乾薑5克、澤瀉50克、砂仁10克、爵床50克,以溫陽利水。病人服用上藥三劑後,水腫開始消退,肢體由寒轉溫,並根據「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的原則,又用「千金鯉魚湯」加減治療一個半月,病人痊癒,出院後再服「復腎散」以鞏固療效,至今未犯。

師經方、重土法,擇善而從   任氏對 經方的研究,造詣頗深,每於臨證時,師其法而不泥其方, 小柴胡湯,原為 和解少陽之劑,但任氏加減化裁後,用 治多種病證,效果俱佳。任氏認為:小柴胡湯中有五味藥可以變換,惟柴胡、甘草不可更。並一再告誡我們, 方中只要有柴胡、甘草,就具小柴胡湯的原義。 張仲景「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具」的深義,即在於此。例如治咳嗽: 虛火者,去人參加 五味子、 寸冬、 元參;有 實火者,去人參、 半夏,加黃連、黃芩、黃柏;燥咳第二卷148者,去人參、半夏,加天冬、寸冬、 生地、元參、 阿膠; 遣蟲藥、用毒劑,膽大心細   任氏認為,凡頑症、 痼疾,欲起沉疴,拯危候,必用毒劇之品,方能功效獨到,他常說:「人之性命,非同草木,豈有不慎、不明、不辨之理乎!」所以,臨證時凡久病不愈者,必用蟲類藥或毒劇藥搜剔病邪,通經活絡,氣血流暢,其病自愈。 中風一證,是我們臨床上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不論是 缺血性中風,還是 出血性中風,而其 病機是氣血逆亂,上犯於腦。氣逆於上,為風為火;血逆於上,為痰為水;為此,中風病人首選 水蛭,任氏說:「水蛭最善逐 瘀血。」另佐 土鱉、 虻蟲、 川芎、蘇木。我們臨證觀察,用水蛭清除血腫,化瘀活絡,療效可靠,對於一身盡腫的病人,則重用 螻蛄、 蟋蟀之類,他說:「螻蛄治水甚效,但其性寒,較為峻烈,虛者慎用。」一般劑量5~10克, 散劑每服1~2克,日服三次。而蟋蟀則性微溫,用於慢性 腎風之水腫,常有良效。對於頑固性 痹證,善用土鱉、 蜂房、蜈蚣、地龍、烏蛇等,每每收效。 精內治、巧外療,唯效以求   任氏善用外治法,認為,外治可補內治之不足,使藥力直搗病所,提高療效。吳師機曰:「外治藥中多奇方,學識未到,斷不能悟。」他運用外治法,對急證、痛證用之最多,並常收立竿見影之效。

  1990年冬季,任氏接診一結核性腦炎患者,西藥抗癆治療半月,不效而來我院。當時病人噁心、嘔吐、劇烈頭痛,舌質微青,苔薄白,脈弦緊,診為虛勞症,屬真頭痛,用貓爪草50克、守宮1條、百部15克、山慈菇15克、太子參15克、黨參15克、熟地20克、全蟲5克、黃精25克、蒲黃15克、白蔻15克、桃仁15克,水煎服。並用呂祖一枝梅(其中有紅礬)外敷印堂穴、太陽穴,約三小時後,局部發泡,病人自訴頭痛明顯減輕。繼用紅礬少許,紗布包之塞入耳內,病人頭痛又有好轉,後又經一月余的辨證調治,病人痊癒出院。

11心痛論治

歷代論述   心痛包括厥心痛、真心痛,源於《內經》。 厥:同絕,是指阻絕心脈和毛脈不通,血絡瘀滯,清氣不入,而生心痛。厥心痛是指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輕者僅感胸悶如窒,呼吸欠暢,重者突然疼痛如刺、如灼、如絞,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四肢不溫,甚則昏倒,其重症稱為真心痛。正如喻嘉言《醫門法律》所言:「厥心痛……去真心痛一間耳。」《靈樞·厥病》說:「厥心痛,與背相控,善?,如從後觸其心」,「腹脹胸滿,心尤痛甚」,「如錐針刺其心」,「色蒼蒼如死狀」,「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該篇又說:「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雜病源流犀燭·心病源流》說:「素無心病,卒然大痛,無聲,咬牙切齒,舌青氣冷,汗出不休,手足青過節,冷如冰,是為真心痛。內外邪犯心之包絡,或他髒之邪犯心之支脈,故心亦痛,此厥心痛也。」《醫學入門·心痛》說:「真心痛,因內外邪犯心君,一日即死;厥心痛,因內外邪犯心之包絡,或他髒邪犯心之支絡。」關於心痛之病名,從《內經》及後世醫家還有提出「卒心痛」、《素問·繆刺論》「久心痛」、《聖第二卷150濟總錄》「胸痹」、《金匱要略》「胸痹心痛」、《雜病廣要》「足厥陰心痛,足太陰心痛,手太陰心痛,足少陰心痛……」等等。但從臨床上看,突然昏厥,四肢逆冷者,正是因為心痛而引發的厥逆,故為厥心痛,其重症即為真心痛,較為恰當。

  現在臨床研究,在古人的基礎上又大大豐富了其治法,如活血化瘀法、芳香溫通法、宣痹通陽法、滋陰補腎法等等,都從不同的角度將辨證與辨病緊密地結合起來,既突出中醫證的研究,又將現代科學儀器緊密地應用於病的診斷上,使中醫在治療心痛這一急症方面豐富多彩,療效也十分滿意。

病因病機   寒邪犯心:素體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復因氣候突變,寒邪侵襲,以致兩虛相得,寒凝胸中,胸陽失展,心脈痹阻。如《素問·調經論》所云:「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於是發為心痛。

  七情內傷:喜為心志,過喜傷心,心氣渙散,血行遲緩,易致血凝,堵塞脈道而成心痛;怒為肝志,肝氣內痹,疏泄不利,氣滯於脈道,致心脈受損而成心痛;憂思為脾志,過思傷脾,脾氣鬱結,升降受阻,《靈樞·口問篇》謂「憂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運化呆滯,聚濕生痰,痰濁壅塞脈道而成心痛。

  飲食失節:恣食膏粱厚味,或饑飽無常,日久損傷脾胃,運化失司,飲食不能生化氣血,聚濕生痰,上犯心陽清曠之區,清陽不展,氣機不暢,心脈閉阻,遂致心痛;痰濁留惡日久,則可成痰瘀交阻之徵,病情轉頑,故明代龔信《古今醫》亦云:「心脾痛者,亦有頑痰死血,……種種不同。」氣血不足:勞倦內傷或久病之後脾胃虛弱,氣血乏生化之源,以致心臟氣血不足,即所謂心脾兩虛之證;或失血之後,血脈不充,心失所養,心氣虛可進而導致心陽不足,陽氣虧虛,鼓動無力,清陽不展,血氣行滯,發為心痛;心臟陰血虧乏,心脈失於濡養,拘急而痛。

  肝腎虧虛:年老體衰或心陰心陽不足,久而及腎。腎陽不足,不能鼓動心陽,心陽不振,血

  脈失於溫運,痹阻不暢,發為心痛,腎陰不足,則水不涵木,又不能濟於心,因而心肝火旺,更致陰血耗傷,心脈失於濡養,而致心痛。

  總之,心痛的病因病機較為複雜,歸納起來,其本虛可有陽虛、氣虛、陰虛、血虛,且又多陰損及陽,陽損及陰,而見氣陰不足,氣血兩虧,陰陽兩虛,甚或陽微陰竭,心陽外越。其標實自有痰、飲、氣滯、血瘀之不同,同時又有兼寒、兼熱的區別。而痰濁又可引起或加重氣滯、血瘀,痰瘀可以互結,陰虛與痰熱亦可互見。陽虛與寒痰、痰飲常常交織,寒痰、寒飲又易損傷陽氣等等,複雜多變,臨床必須根據證候變化,詳察細辨。

辨證論治   心痛的診斷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急症心痛協作組制定的「中醫心痛(冠心病、心絞痛)急症診療規範」標準進行。 以膻中及左胸膺疼痛,突然發作或發作有時為特點,疼痛有悶痛、刺痛、灼痛、絞痛、隱痛等不同,同時可引及胃、咽、肩背、左上肢、心窩等部位疼痛;本證每卒然發生,或發作有時,常兼有心悸、氣短等症,多於夜間加重;情緒激動,飽餐之後,勞累過度,寒冷刺激均可誘發;結合現代理化檢查協助診斷。

  心痛應與下列疾病鑑別:胃脘痛:疼痛發生多於食後或飢餓之時,部位主要在胃脘部,多有胃脘或悶或脹,嘔吐吞酸,或不食、或便難、或瀉痢,而心痛則少有此類症狀,多兼見胸悶、氣短、心悸等症。

12中風論治

概述   中風又稱「卒中」,是內科常見、多發之疾,起病暴速,病情危篤。本病《內經》稱之為「偏枯」,歷代醫家又名為「風痱」、「卒中」等等。漢代張機確立中風之名,並提出了辨證論治體系。

  《金匱要略》云:「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髒,舌即難言,口吐涎。」後世醫家在辨證論治上一直遵此而延用至今。

  任氏認為,中風當以出血和缺血而分。缺血者,多中經絡,亦有中臟腑者,為瘀塞經絡之候,即《和劑指南》「夫中風者,經道或虛或塞」之意也;出血者,多呈中臟腑,但亦有中經絡者,乃絡破血溢之候也。即古人「中髒則性命危」、「血流入腦」之意也。總由氣血逆亂,傷腦損神,使神機失卻主宰一身的功能。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生以腦髓為本,臟腑為標,經絡為委。任氏認為「心主神明」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總統一身之神魂魄意志,統領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以及氣血的生理活動,藉達陰平陽秘之機。 反此則腦與臟腑經絡失去協調而為病。

  然本病的發生,不是一因所致,而是上述多因聯合作用於機體,長期不解,造成外有所觸,內有所動,體內氣血溢亂。氣滯則郁,為火為風,血滯則瘀,為痰為水,相互為用,上犯於腦。輕者,經絡受損,血脈不利,絡脈絀急,血液壅滯,凝結為瘀,則血脈瘀塞,血瘀營津不行,外滲而為痰為飲,使腦髓血液減少,或無血,清氣不得入,神機失用而成瘀塞經絡的缺血性中風。重者,邪盛正衰,髒氣不平,髒氣不通,經絡不用,致使邪氣內痹,正邪相爭,形成邪氣外鼓,正氣內收,一鼓一收,產生攻沖之力,使血液上壅於腦髓,絡脈膨脹,脹極則絡破血溢則瘀,瘀血中津水外滲為痰為飲,腦髓浸淫腫脹,則為出血性中風。腦之神機欲息致陰維陽維失職,陰蹺陽蹺失靈,陰不斂陽,陽不化陰,陰陽離而不用,輕者為閉,重者為脫,危者則亡。此即杜銅峰氏所說「邪害空竅為本,風、火、痰、氣、血為標」之義。

診斷與鑑別診斷   本病有因 肝陽上亢而致 眩暈頭痛之 病史,若現突然跌仆昏倒,口舌歪斜, 半身不遂,舌強,言謇或失語,甚則 神志不清, 不省人事者,即可確診。 臨床表現   病作之先,病者當久患眩暈, 頭脹面赤,手足漸覺不遂,或足趾、手指麻痹不仁,言語謇澀,胸膈痞悶,性情暴躁, 吐痰相續,六脈弦滑或虛濡無力。 辨證論治   本病發病急,病情重,標本錯雜。因此,立法、處方、用藥之前,必須辨明是瘀塞 經絡證,還是絡破血溢證。繼察虛實,以別深淺,定出標本。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13名案評析

頑固性心衰案   趙某某,男,66歲,長春第一汽車廠工人,1992年3月6日就診。

  主訴:氣短心悸11年,浮腫不能平臥1年余。

  現病史:病人近年來,常覺氣短,胸悶痛,不能平臥,尿少,雙下肢輕度浮腫,發作時汗出如雨。曾在吉林省人民醫院診斷為冠心病,心衰Ⅳ°,常服「速效救心丸」,時好時作。近二周,胸悶氣短加重,不能平臥。面汗多,陣咳,咳少量白色泡沫痰,偶夾血絲,尿少、下肢浮腫,四肢涼冷,納少,噁心。

  查體:面色蒼白,口唇青紫,多汗,四肢厥冷,舌質隱青,苔薄白,雀啄脈,下肢輕度浮腫。

  中醫診斷:厥心痛(陽氣欲脫,瘀阻心脈)。

  治法:回陽固脫,化瘀利水。

  方藥:炒水蛭5克、葶藶子15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附子15克、澤瀉50克、肉桂3克、桂枝15克、枸杞子25克、乾薑10克。

  服用上藥二周後,症狀基本消失,唯覺疲乏,又守前方,隨證加減化裁,治療一月,病人基本痊癒。

  [評析]心衰一病,是內科危重症。因此,臨證必須詳審陰陽,定其病性。體用俱病,陽衰氣弱,陰傷血滯,病起危急,急則治標,當調其營衛,祛邪為務。古言氣為陽,陽為氣之體,氣是陽之用,若陽氣不振,則心氣虛,氣為力之本,功之根,心氣虛則心動無力,心力內乏,乏久必竭,血行不暢,致使機體內外、局部血虛和血瘀的病理狀態,從而心衰作矣。由此可知,心衰的發生,俱心陽不振,為主要病機。日久不復,致心體腫脹。因而任氏重用附子、肉桂意在回陽固脫,陽氣足則化氣行水,又用炒水蛭、槐花等化瘀導滯,用澤瀉、北五加皮以強心利尿等,治療頑固性心衰,取得了十分滿意的效果,為中醫治療急證開闢了新的途徑。

消渴案   楊某某,男,80歲,吉林省長春軍分區司令員,於1992年4月20日就診。 主訴:多飲、多食、多尿,消瘦20年。

  現病史:病人於20年前患糖尿病,多飲、多食、多尿,形體消瘦,服用「優降糖」等西藥,而未愈,於13年前,就診於任氏。刻診:多飲、多食、多尿,消瘦明顯,疲乏無力,理化檢查血糖360mg%(19.8mmol/L)舌質紅,苔黃厚而干,舌尖有芒刺,脈象弦滑有力。

  診斷:消渴(陰虛燥熱)。

  治法:滋陰清熱,活絡導滯。

  方藥:繅絲50克、生地50克、知母25克、肉桂3克、三棱10克、莪朮10克、仙鶴草20克、黃精20克、枸杞子20克、花粉15克、覆盆子30克。

  病人以上方為主,服藥近3個月,諸種症狀明顯好轉,血糖明顯下降200~400mg/L(11~22mmol/L),尿糖(±),患者經調治20年,帶病延年至今,未見合併證,生活自理如常人。

  [評析]任氏治消渴,有獨到之處,其立論精深、用藥獨特。

  其一,確立病位,重在散膏:一般認為,消渴的病位在肺、脾、胃、三焦。但是,任氏經過臨床觀察及現代醫學理論證實,認為本病的病位在散膏。散膏者,月卒也,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胰臟。

  任氏認為:散膏、脾腎共居中焦,為後天之本,可以散發陽氣,溫煦五臟六腑,為人體氣化升降之軸。另外,散膏、脾胃與肺肝腎,在生理上形成了有機的統一活動,從而來維繫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這一有機的活動,是指脾胃、散膏的各升降、轉輸,肺的治節、宣降,肝的疏泄,腎的封藏、開合。又由於經絡的絡屬關係,使上中下三焦相互為用,共同完成,即所謂現代醫學的內分泌、代謝系統。所以,消渴的病位,是以散膏為核心,波及了肝、脾、肺、胃、腎、三焦等。

  其二,喜用肉桂,陽中求陰。消渴病的主要機制,是以燥為主,燥為火之屬,火為熱之極,熱則傷氣。氣者,腎氣也。腎氣傷則陽虛,陽虛不能生命火,命火衰則相火微,相火不足,肝陽失助,肝腎陽虛,故而不能蒸津化液,而致津枯液涸。所以,消渴病臨證多以陰虛火燥之候為主。

  任氏對本證的治療,強調不可單純的養陰補液,治病固本,還要顧及陽虛的一面,因為只有陽旺才能生陰,即所謂善補陰者必在陽中求之。

  所以,任氏臨證喜用肉桂,一者引火歸源,二者陽中求陰,然消渴一症,燥盛必傷陰液,陰虛在本病中,同樣不可忽視。陰虛必養陰,陰生則津足,故任氏首選生地、知母相互為用。生地甘寒多汁,清熱養陰;知母苦寒涼,下滋腎陰,上清肺火,二者合用,相輔相成。

  除此之外,任氏對消渴病的治療,更有獨特之用藥,每於方中重用繅絲。繅絲者,蠶繭也,其味甘,性微溫,含有絲纖維蛋白、絲膠蛋白。其煎湯能生津止渴,是治療消渴病之要藥。

  其三,善用三棱、莪朮,以防壞病。對消渴病的治療,任氏強調,要調整機體之陰陽、水火平衡,臟腑、經絡、氣血互相協調,消渴之症,以燥為主,纏綿難愈,病久勢必陰液乾涸,血脈失榮,脈絡剛而不柔,血脈不暢,氣血循行受阻,血液壅滯,轉化為瘀,瘀塞經脈,營津不行,滲於脈外,為痰為飲。反之,瘀血痰飲又作為病因而犯於機體,或犯於腦脈,或犯於心脈,而成合併證,即為壞病。為了防患於未然,任氏對消渴的治療,常用三棱、莪朮,二者皆為祛瘀之藥,三棱長於破血中之氣;莪朮善於破氣中之血,二者合用,取長補短,相得益彰,破瘀散結之力更強,可用於治療一切血瘀氣結之候。而對於防治消渴病的壞病,更為有效。但本品為破血消伐之品,寧可輕劑、再劑,而不可重劑,要根據病情,中病即止,不可過用,以防傷正。

醫論醫話

論心之生理病理   祖 國醫學將心分為神明之心和血肉之心。前者是指 腦神經而言,後者指心臟而言。 心位於「肺下肝上」、「形如未開蓮花」。「心為諸經之主……而血脈,脈氣流於諸經」。「此一主者,氣血之根,生化之本,十二經之網維」。「人 心動,則血行於諸經」。所謂肺下肝上,是指心臟居胸腔,大如拳。「左右有肺」,「 心尖略向左」,「色赤而鮮」,「體外圓滑,內腔如囊,中有橫直膈膜相隔如戶如房」,心臟主持血液循環。以肝的疏泄 陽氣,腎臟的陰精上交於心,借着自然界的諸陽之氣滲透於中,轉化為心氣,在心氣的鼓動和神明的調節下,使心臟不斷地發生節奏性跳動,將血液輸入血脈,循環於機體,然後由全身各處匯集的「各經之血,無不上會於肺」,從而構成機體的大小循環,擔負着「食氣入胃,濁氣(精氣)歸心,淫經於脈,脈氣流經, 經氣歸於肺」,「肺主呼吸,司清濁之運化」的任務,保證了人的正常的生理活動。 論腦髓   腦為臟腑中的奇恆之府。奇恆者異於平常也。《素問·五臟別論》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後不瀉,合曰奇恆之腑。」腦髓的生成是隨着男女交合,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形成胚胎。故《內經》云:「精成而腦髓第二卷164生。」《聖濟經》亦說:「陽施陰化,胚胎既融,必為有形之始者焉,命門是也。」李時珍也說:「命門……上貫腦。」《聖濟經》補充之為:「命門既肇,然後生心、生肺、生肝、生脾、生腎,腎生骨髓。」孫東宿則云:「腦者,髓之海,腎竅貫通腦。」綜上可知,胚胎一成,便生腦髓,相繼生臟腑,外而皮膚肢體百骸。腦髓形成之初,腦髓左右不分,形體不辨,便是無極,故《性理精義》說:「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二氣交感,化生萬物。」所以能生萬物,內含精靈之氣,是為無極真機。

  真機者,負陰而抱陽,陽變陰和,則精變為氣,氣聚成形,形氣交感,則形化而腦髓分為左右。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上下者,陰陽之升降也;陰陽者,太極也。故《性理精義》說:「太極本無極也。」因此,腦髓分為左右半球也是一太極,進應萬事萬物之變。故《性理精義》說:「萬物統體一太極也。」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陰柔陽剛,陰舒陽縮,催化腦髓化生出「乃發細絡如細腺」(《性原廣嗣》)。此細絡細脈是神機之元。神機者,「神經」也。

  總之,腦髓為藏象組成部分之一,為奇恆、元神之府,神機之源,在生理上以督脈、經絡、脊髓為傳導、反射之路。腦神之氣與五臟之神氣,六腑、皮、肌、筋、脈、五官之神氣相互對接,進而產生了各種生理活動,使之若一,以協調陰陽氣血。陰陽平衡,氣得血以濡之,血得氣以煦之,方能完成生生化化之功,適應自然對人體的影響,進達內外環境的統一,充分發揮人類的智慧、潛能。

論腎之生理   腎為人體的重要臟器之一,體俱陰陽,水火之宅,人之五臟六腑、經絡的生理活動皆發源於腎。所以,腎是生命之根,精微之府,氣化之基。樞之轉,以行治節,布精於下;心包絡藉此樞之運,布津液內護於心;肝藉此樞之斡旋,疏泄暢達,藏血於內,調節於中。它與三陽之開、闔、樞相接,構成人體陰陽、五行及氣化、水精、津血,出入循行之樞源。

  腎為聯繫其它臟腑生理活動之鏈人體內臟的生理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內外經絡、募原相互連接而組成的一個完整的有機體。故《靈樞·海論》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五臟,外絡於肢節。」《素問·靈蘭秘典論》亦說:「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即是證明臟腑生理活動之整體觀。

詞條標籤: 人物 中醫 長春市

視頻

任繼學:三談中風病因病機與救治(一)2017年4月28日發布=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