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價格粘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價格粘性是個文化術語。

漢字,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1]。千百年間,它經歷了「甲金篆隸草楷行」的發展[2]。從記錄的工具到藝術的載體,它的身上,傾注了無數先人的心血。

名詞解釋

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包括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貨幣供給作用於總需求,第二個環節是總需求作用於產出。在第二個環節,需求的變化能否引起產出的調整取決於名義粘性的存在性及其強弱。名義粘性包括工資粘性和價格粘性。所謂價格粘性是指價格調整的過程長而緩慢,難以適應市場供求形勢的變化。

價格粘性的分類

價格粘性又有名義價格粘性和實際價格粘性之分

1、名義價格粘性指名義價格不能按照名義需求的變動而相應地變化;

2、實際價格粘性是指各類產品之間的相對價格比有粘性。

價格粘性的現實合理性

1、價格粘性符合拇指法則

拇指法則(rile of thumb)是一種在判斷或決策時走捷徑的經驗法則,指人們在做出判斷或決策時忽略一些相對不太重要的因素。由於被忽略的是非主要因素,依據拇指法則做出的決策仍然是近似理性的,也就是說,拇指法則僅導致了對於完全理性的微小偏離。阿克洛夫與耶倫在1985年構造了一個粘性價格行為模型,通過模擬表明粘性價格行為僅導致單個決策者輕微的損失,從而證明粘性價格符合近似理性的拇指法則。

2、用損失規避解釋價格粘性

行為經濟學中具有奠基性意義的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表明:人們強烈厭惡相對損失,一定金額的收益所引起的效用增加低於相同數量的損失所引起的效用減少。阿克洛夫用這一損失規避(lossaverse)規律來解釋工資的向下粘性:工人反感相對損失而強烈抵制工資的減少,從而可以間接地解釋向下的價格粘性(壟斷競爭環境下名義工資的粘性導致名義價格的粘性)。這實際上是對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相同觀點的現代詮釋:行為經濟學對凱恩斯的粘性工資假說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進一步地,夏佛等人在最近十年來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研究者調查了美國、加拿大、瑞典的歷史數據、並對不同行業進行問卷調查、訪談等,結果表明現實中普遍存在着工資/價格的粘性行為。 按照新凱恩斯主義者的分析,工資具有粘性有以下幾方面原因:合同的長期性:過於短暫的合同會增加勞資雙方的談判成本和調整成本,工資調整總是緩慢的;交錯工資調整:使工資並沒有伴隨價格水平的上升而作相同比例的上升,這種工資調滯後和不到位就使工資具有一定程度的粘性。合同簽訂的批數越多,平均工資調整的速度就越慢,從而粘性就越大。

價格粘性和工資粘性的區別

新凱恩斯主義的價格粘性論也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名義價格粘性論;而是實際價格粘性論。名義價格粘性論包括菜單成本論,代表性理論為:菜單成本和經濟周期論;近似理性經濟周期模型;實際剛性和貨幣非中性論等。另外還有交錯調整價格論。認為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廠商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通常採用交錯而不是同步方式調整價格。而實際價格粘性論包括廠商信譽論、需求非對稱性論、投入產出表理論、寡頭市場和價格粘性論。

工資粘性論分為名義工資粘性論和實際工資粘性論。名義工資粘性論的代表性理論有交錯調整工資論和長期勞動合同論等。實際工資粘性論典型理論有:隱含合同論、效率工資論和局內—局外人理論。隱含合同論包括公開信息隱含合同論和非對稱信息隱含合同論。效率工資論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方面:效率工資和勞動市場;效率工資的微觀基礎;效率工資和失業。失業滯後論也包括三方面:純局內人的工資調整;有局外人壓力的工資調整;失業的持久性和工資調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