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縣先鋒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儀隴縣先鋒鎮是儀隴縣轄鎮。原名觀音場,1942年置觀音鄉,1966年更名先鋒鄉,1992年改鎮。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城17公里。面積20.77平方千米,海拔418米,人口9360人(2017)。轄洛陽、翻身、石嶺、二郎、燕河、富山、江長、大眾、鐵佛、龍門、爭光11個村委會和先鋒街1個居委會。鎮辦企業有農機廠、農副產品加工廠和建築業。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兼產棉花、油菜籽。養殖豬、蠶、家禽等。[1]
中文名稱: 先鋒鎮
外文名稱: Xianfeng Zhen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
下轄地區:轄有富山、洛陽 、龍門等11個村民委員會和洛陽社區
政府駐地: 人民政府駐洛陽村4組
電話區號: 0817
郵政區碼: 637619
地理位置:儀隴縣西北部
面 積: 20.77平方千米
人 口: 9360人(2017)
氣候條件: 亞熱帶濕潤氣候
車牌代碼: 川R
目錄
政區概況
名稱來歷 原名觀音鄉,因場內觀音廟而得名。1966年改名先鋒公社,後改為先鋒鎮。
地理位置位於東經106°14'35"~106°19'31",北緯31°35'43"~31°38'24"。地處儀隴縣西北部,東依老木鄉,東南與觀紫鎮為鄰,南鄰大儀鎮,西靠閬中市涼水鎮,北接閬中市金子鄉。人民政府駐洛陽村4組, 距縣城85公里、南充市區170公里。
政區沿革
1933年,設觀音區蘇維埃政府。民國31年(1942)設觀音鄉。1950年1月,建觀音鄉。1958年9月,建立觀音鄉人民公社。1966年更名先鋒公社。1983年改為先鋒鄉。1992年9月,改為先鋒鎮。
政區劃分 2011年末轄有富山、洛陽、大眾、鐵佛、爭光、龍門等11個村民委員會和洛陽社區。
人口面積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13864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860人,城鎮化率20.6%。另有流動人口1500人。總人口中,男性7232人,占52.16%;女性6632人,占47.84%;14歲以下2251人,占16%;15~64歲10033人,占73%;65歲以1580人,占11%;總人口中全部是漢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6.11‰,死亡率5.5‰,人口自然增長率2.8 ‰。
總人口9360人(2017)。
轄區東西最大距離6.1千米,南北最大距離3.9千米,總面積20.77平方千米。其中陸地19.4平方千米,水域1.37平方千米。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67.50人。
自然條件
地形地貌
境內大部為深丘,地勢略為東低西北高,海拔一般在400~550米,最高點是富山樑山頂海拔725米,最低點富山村三岔河出口處海拔402米。
水文
屬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燕子河由石嶺村入境,由南而西,從寒山村出境,境內河道長6千米。
礦藏及其他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主要為磚用頁岩。
自然災害
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旱澇、風災、暴雨、低溫、雷擊等。暴雨雷電災害年年均可發生,年均可達3次以上。乾旱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006年7月,受災農作物3020畝,糧食減產56萬公斤。直接經濟損失130萬元。
行政區劃
2011年末轄有富山、洛陽、大眾、鐵佛、爭光、龍門等11個村民委員會和洛陽社區。
經濟概況
農業
耕地面積0.86萬畝,人均0.66畝,以種植水稻、小麥、玉米、蔬菜為主。2011年農業總收入3215萬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6.1%。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水稻、紅薯為主,經濟作物以油菜、蔬菜為主,養殖業以豬、羊、家禽、蠶為主。
工業
以釀造、建築建材為主。2011年工業生產總值1680萬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 24.5%。擁有工業企業6家,職工48人。實現工業增加值20萬元,比上年增長4.8%。
商業外貿
2011年末有商業網點185個,職工363人。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75萬元,集貿市場3個,年成交額500萬元。
財政金融
2011年財政總收入930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0萬元,人均財政收入670元。2011年末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0.82億元,比上年增長18.5%,各項貸款餘額3539萬元。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基地建設。在翻身村、鐵佛村、龍門村建成「生豬良繁基地」,年出欄7100餘頭;在大眾村建成100畝「食用菌基地」,年收入12萬元;在鐵佛村、燕河村投資50萬元,建成「兔業養殖繁育基地」,年收入28萬元;2008年糧經比例調整為5.8:4.2。2、畜牧業。全鎮飼養生豬70頭以上的大戶6戶,30頭以上的23戶,飼養能繁母豬836頭,保持人平出欄生豬1.2頭以上,小家禽人均出欄20隻以上。3、蠶桑業。培養養蠶大戶49戶,春芽接220餘畝,全鎮發蠶種952張,超額完成了縣級下達的訂種任務。同時,投入資金補助蠶農建室外蠶台80餘處,推廣方格紙板簇5700餘張,建立蠶業合作社6個,小蠶工育室4處,確保了蠶桑產業的有序運行。4、兔業。購回種兔350餘只,新添兔籠2700餘孔,其中預製兔籠1500餘孔,種兔引進及兔籠建設均超額完成上級下達的目標任務。培訓養殖戶5次,成立了燕河、鐵佛兩村養兔協會2個,全年共計出欄商品兔34162隻。
基礎設施建設
鎮政府出台了《先鋒鎮人民政府關於加強村道公路建設的規定》,至年底共建成3條村道公路幹線,總里程146公里,76個村民小組受益。在新農村建設中,鐵佛、龍門、二郎、燕河4村分別建成泥結碎石路2.8公里、5公里、5公里、2.1公里;先後共投勞32000個,投資52萬元,新建提灌站1個,配套農渠3000米,新修山平塘11口,石河堰7處,整治維修各類水利工程27處,新建飲用水井150個,基本解決了全鎮人畜飲水和工農業生產用水的需求。交通運輸境內有1條縣道公路。村村通公路,通村公路56千米。郵政通訊2011年末有郵政局1個,電信服務網點14個。信息通訊網絡全覆蓋,通訊便捷。水利建設2011年末有水庫3座,水渠3千米,灌溉面積1.1萬畝。
鎮區市政建設
公共交通:日發周邊場鎮和過境客運汽車25班次,日均客量320餘人次。
給排水: 1986年建成先鋒自來水廠,年供水3萬立方米。
供電: 有供電所1個,通電率100%,年用電量40萬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9.98%,供電可靠率99.92%。
天然氣: 2006年接通天然氣管道,2011年末天然氣用戶345戶。
園林綠化: 2011年鎮駐地綠化面積1200平方米。
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發展新黨員38名,培養入黨積極分子89人,分期、分批對全鎮376名黨員、116名村、組幹部和89名入黨積極分子進行培訓,提高了全體黨員幹部的政治思想 素質和理論水平。走訪全鎮貧困黨員200餘戶,收集意見和建議127條,並全面進行了整改。
災後重建
因「5·12」汶川特大地震,全鎮受重災39戶,重災人口300多人,800多戶農房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受災人口達4325人。災情發生後,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一是迅速成立抗震救災領導小組,以黨委書記為組長,鎮長、副書記、副鎮長為副組長,積極開展災後自救。二是積極組織廣大黨員幹部捐款捐物,先後兩次募捐共計人民幣24156元,繳納特殊黨費13210元。三是解決重災戶災後重建資金74.8萬元,已恢復重建房屋39戶,安排農房維護加固資金47萬元,對265戶農房進行了維護加固,2008年底全面完成恢復重建任務。
社會事業
人口計生率為98.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5‰,人口出生率為7.1‰,計劃生育「三結合」幫扶工作落到實處,兌現獎勵資金15萬元;全鎮共有1540名學生享受「兩免一補」政策,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5%,教育軟硬件設施己通過縣教育部門評審。全鎮有11742人參加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100%,場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35%;2008年全鎮新實施農村低保人員130人;村道公路入戶率90%,有線電視入戶率75%,共安裝程控電話1291部,入戶率37%,無線電話入戶率92%;社會福利事業進一步發展,解決下崗企業超齡人員養老保險38人;場鎮建有文化站1個,有線廣播電視站1個,鎮衛生院1所,村村建有衛生醫療站。 文化藝術 2011年末有鎮文化站1處,村級文化活動中心12處,各類圖書室8個,藏書0.75萬冊,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教育2011年末有幼兒園6所、小學5所,初中1所,在校學生共2019人,專任教師124人。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100%。醫療衛生2011年末有鄉鎮衛生院1個、門診部(所)4個,村衛生站11個,床位25張,每萬人擁有病床18.1張。執業醫師4人,執業助理醫師1人,藥劑人員3人。2011年完成診療0.65萬人次。11個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22萬人,參保率94.2%廣播電視 有鎮廣播電視網絡公司1個,現有有線電視用戶2350戶,入戶率85%。
社會保障
2011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3戶,人數48人,支出10.5萬元,月人均165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30戶,人數552人,支出45.04萬元,月人均68元;醫療救助188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71人次,共支出7.8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96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2.72萬元。社會事業費28萬元。敬老院1家,床位2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10人。社區服務機構1個。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合計280萬元;基金支出260萬元。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2萬人,參保率94.2%。
惠民政策
實施森林管護1.2萬畝,鞏固退耕還林成果700畝,栽植柏樹2000株,榿木樹苗5000株,隨後制定了嚴格管護責任制度,兌現退耕還林補助資金14萬元;糧食補貼85萬元;家電下鄉補助7萬元;農民住院補貼57萬元;有龍門、二郎2個村使用國家新農村建設資金80餘萬元;486人享受國家不安全飲用水補助。
視頻
市領導調研儀隴縣文化旅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