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以「七絕」聞名詩壇 - (唐)杜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以「七絕」聞名詩壇 - (唐)杜牧

杜牧以「七絕」聞名詩壇,他的詩,言語簡潔、詩風質樸。

世人評價:牧於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矯時弊。

不讀杜牧的詩,怎麼能說了解唐朝的七絕?

杜牧的一生都與揚州結緣,難怪姜夔在《琵琶仙》寫到:

十里揚州,三生杜牧

杜牧的一生都與揚州結緣,難怪姜夔在《琵琶仙》寫到:十里揚州,三生杜牧。

據《新唐書》載,杜牧臨死之時,心知大限將至,自撰墓誌銘。

但這篇短文寫得卻是平實無奇,絲毫不顯文豪手筆,墓誌銘寫就,杜牧閉門在家,搜羅生前文章,對火焚之,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1]

杜牧簡介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府萬年縣(今陝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著名詩人和古文家。擅長長篇五言古詩和七律。曾任中書舍人(中書省別名紫微省),人稱杜紫微

其詩英發俊爽,為文尤縱橫奧衍,多切經世之務,在晚唐成就頗高,時人稱其為「小杜」,以別於杜甫;又與李商隱齊名,人稱「小李杜」

外出詩作


詠寫清明時節的景物。首兩句描寫環境,直接點出題目「清明」。「雨紛紛」是清明時節的氣候特徵;「路上行人」擁擠,帶著哀傷的心情掃墓,是清明時節的人物動態;「欲斷魂」三字,既刻劃行人的心理狀況,又與「雨紛紛」的背景互相配合,營造出清明節的節日氣氛。

末兩句承接「欲斷魂」而來,詩人想尋找酒家歇息,抒緩情緒,故用「借問」二字承轉,接下來詩人與牧童的一問一答,構成一段生活的小插曲,為詩歌增添情趣,一個「遙」字,狀寫牧童信手指點的動作。村莊名為「杏花」,給人美麗的聯想,最終在溫馨的期待氣氛中化解清明的愁懷。這首詩沒有難字和典故,語言通俗,千百年來廣泛流傳,成為描寫清明節最著名的佳作。 [2]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諷刺詩作

本詩是杜牧經過驪山華清宮時有感而作。當年唐玄宗和楊貴妃曾在華清宮尋歡作樂。後代有許多詩人寫過以華清宮爲題的詠史詩,而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是其中的名作。[3]

過華清宮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懷古詩作

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傷懷詩作

這詩寫一個失宮女的孤獨生活和淒涼心情。描繪出一幅深宮生活的圖景。在一個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屏風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這時,一個孤單的宮女正用小扇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4]

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bai 輕羅du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調笑詩作

這是寫給好友韓綽的,最後兩句:揚州的月色如此美妙,你在哪聽嫵媚女子吹簫呢?[5]

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別離詩作

這是贈別一位歌姬的詩,歌姬之美更襯離別之情。「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頗有幾分「曾經滄海難為水」 的味道。

贈別二首之一

娉娉裊裊十三餘,荳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贈別二首之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