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原圖鏈結 圖片來自cdn2.ettoday |
仙草之名稱首見於中國藥植圖鑑,在「職方典」稱之為仙人草。又稱為田草、洗草、仙草凍、仙草乾、仙草舅,泰雅人稱Supurekku,排灣族人稱ryarikan。
「仙草」名稱之由來有二個仙風道古的傳說:第一個傳說:由於少量的仙草乾莖葉加水熬煮後,其濾汁加入少量的澱粉就能變成大量的仙草凍,古時候的人認為這種草具有由少變多的特異功能,只有仙人才能享有,因此推斷這種草應是仙人特別恩賜與人們的草,所以將它稱為仙草。第二個傳說:在古代交通不便,出入均靠雙腿,天熱趕路容易重暑生病,有些善心人士將這種具有特殊香味的草類植物,曬乾熬煮成茶,施予中暑之路人飲用後,身體很快復原,這些路人認為這種具有神效的草應是仙人所賜予的,因此將這些能治病的草稱為「仙草」。[1]
仙草產品,夏季有仙草茶、仙草凍,冬天的燒仙草、仙草雞調理包,仙草麵食和美容保養品,也不斷推陳出新。不說您可能不知道,台灣一年的仙草消耗量,高達九百公噸,台灣人這麼愛吃、愛喝、愛用仙草產品,但仙草在台灣本土的種植比率,卻相當低。多數靠進口。
名稱
- 中文 :仙草
- 英文 :Mesona,Chinese Mesona
- 學名 :Mesona procumbens Hensl. Mesona chinensis Benth.
- 科名 :唇形科(Labiatae)仙草屬(Meson)
- 別名 :田草、洗草、仙草凍、仙草乾、仙草舅(臺灣),涼粉草及仙人凍(本草綱目拾遺),仙人草(職方典),涼粉草(廣州植物志),仙草(植物分類學報 8 卷 1 期),仙人草(廣東梅縣),仙人凍、仙草、仙人伴(廣東)[2]
原產地&分佈
仙草原產於台灣。分布於台灣海拔1200公尺以下之山麓。栽培地區廣及新竹縣關西鎮,苗栗縣三義、三灣鄉、獅潭及銅鑼鄉,嘉義縣水上鄉中莊、牛稠埔、番路鄉、竹崎鄉及中埔鄉,中部南投縣集集鎮與東部台東縣、花蓮縣吉安鄉及羅東等地。[3]
用途
1.食用:加水與少許鹹共同煎汁,添加少許澱粉漿可製成仙草凍,是夏天常吃的清涼飲品。2.藥用:主治中暑,急性風濕性關節炎,高血壓,中暑,感冒,黃疸,急性腎炎,糖尿病,泄瀉,痢疾,燒燙傷,丹毒,梅毒,漆過敏。
莖
乾燥仙草莖葉組成份有粗蛋白質(葉10.23%、莖2.57%)、粗脂肪(葉7.89%,莖2.24%)、租纖維(16.2%、莖44.79%)、灰份(葉16.79%、莖9.02%、)、可溶性無氮物(葉48.88%莖41.37%)及果膠質等,一般成分分析中所得到的無氮物抽出物包含單醣、多醣體、果膠值、植物膠、色素、酸類等,其中最主要為單醣與多醣體等碳水化合物。【摘自鄉間小路-藥草篇】
葉
葉對生;葉柄長 0.2~1.5 公分,被柔毛;葉片狹卵形或寬卵圓形,長 2~5 公分,寬 0.8~2.8 公分,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寬楔形或圓,邊緣具鋸齒,兩面被細剛毛或柔毛。
花
輪傘花序多花,組成總狀花序,頂生或生於側枝,花序長 2~10 公分;苞片圓形或菱狀卵圓形,具尾狀突尖;花萼鐘形,長 0.2~0.25 公分,密被疏柔毛,上唇 3 裂,中裂片特大,先端尖,下唇全緣,偶有微缺;花冠白色或淡紅色,長約 0.3 公分,外被微柔毛,上唇寬大,具 4 齒,2 側齒較高,中央 2 齒不明顯,下唇全緣,舟狀;雄蕊 4,前對較長,後對花絲基部具齒狀附屬器,其上被硬毛,花藥匯合成一室;子房 4 裂,花柱較長,柱頭 2 淺裂。花期 7-10 月。
果實
小堅果長圓形,黑色。果期 8~11 月。
特性
一年生草本,高 15~100 公分。莖上部直立,下部伏地,四稜形,被脫落的長柔毛或細剛毛,植株型態有直立型、半直立型及匍匐型等三種,莖方型呈綠色、淡紫紅色與深紫紅色等,全株被無色絨毛,莖蔓長最長可達 2 公尺左右。葉型為橢圓形,葉緣缺刻深,葉色綠塞、茸毛疏、葉子較大,其葉長 6.30 公分、葉寬 3.44 公分。花穗呈白色或淡紫紅色,四強雄蕊。小堅果長圓形,黑色。花期 7~10 月,果期 8~11月。染色體 2n=32,每年 9 月至翌年 2 月間開花。夏季收割地上部分,曬乾。或曬至半乾,堆疊燜之使發酵變黑,再曬至足乾,即可貯存備用。
更多資料
Flora of Taiwan Vol.4-P 486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台灣野生植物資料庫 仙草
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2)168仙草 P190 台北南天書局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下冊 2766仙草舅 p1383 國立編譯館主編
中國植物誌 第 66 卷 547 頁 PDF 涼粉草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仙草 92年10月3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