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佛寺石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仙佛寺石窟位於中國湖北省來鳳縣城東北約7千米的關口村,在酉水西岸摩崖造像,北臨宣恩縣界,東與湖南省龍山縣隔水相望。仙佛寺石窟是長江中游地區唯一的唐代摩崖造像,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仙佛寺石窟開鑿於初唐至盛唐時期,此後歷代均有修鑿。石窟前原有大佛殿、觀音堂等建築,1960年代被毀。石窟現存北龕、中龕、南龕和南側龕四個大龕,共有造像十三尊。南側龕另有十六個小龕,每龕有小佛像一尊。北龕鑿於五代,其它各龕均鑿於唐代。
簡介
在來鳳縣城東7公里的酉水河邊佛潭岩上。相傳始鑿於東晉咸康年間(335一342)。有一座赭紅色的山崖,聳立河畔,高約百 紅色的山崖,聳立河畔,高約百餘米,壁上佛三尊,依壁建閣三層。故稱河中的潭為佛潭,河岸上的石山名曰仙佛岩,寺曰仙佛寺[2]。
地理位置
仙佛寺石窟位於來鳳縣沙坨魚種場關口上村酉水西岸。 始鑿於初唐至盛唐時期,後歷代均有增鑿,清代於龕上設檐。有北龕、中龕、南龕和南側中型龕四個較大佛龕,造像13尊;中型龕南側並列16個小龕,一龕一佛。造像均採用圓雕技法。北端刻"仙佛寺"題名及"咸康元年五月"題字。窟前原建有山門、觀音堂、鐘鼓樓、大佛殿等,後與窟檐均在文革中被毀。
仙佛寺石窟不僅是長江中游、兩湖地區唯一的唐代摩崖造像,同時也是現存規模最大的摩崖造像,其中通高6米的大型倚坐式彌勒佛像,不僅在兩湖地區首屈一指,在國內也是較早、較大的實例之一。仙佛寺石窟以鮮明的民族化特色,從不同側面展示了我國石窟藝術風格及民間宗教信仰在長江中游地區的重大發展、變化,集中展現了長江中游唐至五代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石窟造型藝術,代表了兩湖地區石刻藝術的最高峰,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鑑賞價值,是長江中游地區石窟藝術的傑出例證。
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視頻
仙佛寺石窟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湘鄂攜手保護仙佛寺石窟,搜狐, 2011-5-11
- ↑ 獨具藝術風格的仙佛寺石窟文化,第一星座網,2015-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