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倉前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倉前鎮坐落在杭州城西古運河畔,是一個具有800餘年歷史的古鎮。全鎮現有人口3.3萬,總面積48.9平方公里。倉前鎮地處杭州城郊,交通便利,杭宣鐵路、京杭大運河穿越本鎮,火車站、碼頭均已設立;104國道、杭徽公路(02省道)貼境而過。良好的地理環境和倉前百姓的世代耕耘,使得倉前不僅僅贏得了"江南糧倉、絲綢之府、魚米之鄉"的美譽,也養育出淳樸的民風、傑出的人才。[1]

區域概況

倉前鎮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轄鎮。坐落在杭州城西古運河畔,是一個具有800餘年歷史的古鎮。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2000年底全鎮有人口32233人,總面積48.9平方公里。倉前鎮地處杭州城郊,交通便利,杭宣鐵路、京杭大運河穿越該鎮,火車站、碼頭均已設立;104國道、杭徽公路(02省道),東西大道貼境而過。

倉前鎮位於餘杭中部偏南,南苕溪東岸,餘杭塘河穿鎮而過。西鄰餘杭鎮,南接閒林鎮,東臨五常鄉,北與良渚鎮、瓶窯鎮毗鄰。倉前為平原水網地區,地勢西高東低,境內河流縱橫,灌溉便利,是餘杭市的重要產糧區。

良好的地理環境和倉前百姓的世代耕耘,使得倉前不僅僅贏得了"江南糧倉、絲綢之府、魚米之鄉"的美譽,也養育出淳樸的民風、傑出的人才。無論是這裡的"清水絲棉",還是"白切羊肉",幾百年來為人稱讚;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著名社會學家陳達、生物學家蔡堡是倉前人的傑出代表,浙江省重點文物--章太炎先生故居完好地坐落在倉前鎮上。

古鎮倉前流傳着許多傳說,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故事就發生在倉前鎮,該案中涉及的"愛仁堂"藥鋪舊樓仍保存完好;一年一度的端午龍舟盛會是倉前的習俗;古老的傳說和倉前人民對生活的熱愛,使得倉前這個江南古鎮格外引人注目,每年都吸引了眾多的八方來客。

改革開放以來,倉前的經濟得到長足的發展,一批標準規範的農業基礎設施已經建成,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現代農業發展規劃正在實施之中,使得倉前這座古鎮蘊藏着歷史,也洋溢着欣欣向榮的現代氣息。"掏羊鍋"作為倉前一個極富傳統風味的特色美食項目,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從2006年開始,已經連續兩年舉辦了"羊鍋節",使得倉前的羊鍋產業得到了空前發展。在去年舉辦的第二屆羊鍋節期間,僅一周時間,來賓竟達30多萬人次,每天平均有4.5萬人次左右,連一些外商、國際友人也慕名前來,被我們的"掏羊鍋"所吸引,一周時間的羊鍋經營額達到1500萬元。省、市乃至國家級新聞媒體也趕至倉前,對我們倉前的"羊鍋節"作了全方位的報道宣傳,還上了中央電視台的新聞節目,在全國打響了倉前"掏羊鍋"這塊百年美食品牌。這個章太炎故里的小鎮,頓時來訪者絡繹不絕,極大地提升了倉前知名度,"羊鍋節"成了我們鄉村旅遊名副其實的金字招牌,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有"鄉村味"和"休閒味",更有豐富的文化內涵。[2]

歷史文化

倉前古鎮原名靈源,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官方在街北建臨安便民倉,古以南為前,遂稱倉前街,距今已有874年歷史,雖隸屬關係和建置幾經變遷,但倉前之名一直沿用。全鎮行政區域面積52平方公里,轄10個建制村,1個社區,人口3.512萬人。境內餘杭塘河橫穿全境,東苕溪緊貼其西。西南邊緣有宋家山、萬金山丘陵,東北角寡山、吳山孤峙,與平原隔水相望,形成山水相嵌的優美景色。倉前鎮歷史悠久,文化積澱豐厚,是著名國學大師章太炎的故鄉。清水絲綿明清時期就聞名遐邇,早竹筍以肉厚質嫩味鮮馳名省內外,龍泉寺小白蠶豆因特具的美味列為貢品;鎮南面有白虎山有新石器時代的遺存,鎮中心有歷史上著名的南宋臨安倉遺址,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故居,老街上曾因清末楊乃武一案的錢愛仁堂藥店。

建置沿革

倉前鎮位於餘杭市中部偏南,南苕溪東岸,餘杭塘河穿鎮而過。西鄰餘杭鎮,南接閒林鎮,東臨五常鄉,北與良渚鎮、瓶窯鎮毗鄰。倉前為平原水網地區,地勢西高東低,境內河流縱橫,灌溉便利,是餘杭市的重要產糧區。清時在倉前設便民倉,故得名倉前,解放初為倉前鎮、文治鄉靈東鄉,1950年分建萬和、倉前、靈東、永樂、永勝5個鄉,1956年又合併為倉前鄉,1961年建立倉前公社,1986年改建為倉前鎮。?

大事記

1981年5月21日,聯合國糧農組織代表10人到倉前鄉考察綠萍生產。1986年6月14日倉前鎮章太炎故居修復開放,1997年10月被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倉前鄉改為建制鎮。

1988年5月5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糧農組織和中國商業部聯合舉辦的"糧食散裝搬運儲藏討論會"的亞太代表和糧農組織網絡成員國代表46人考察倉前糧庫。

1991年12月,倉前糧管所被商業部授予"全國糧食保管工業先進單位"。

1995年,倉前鎮文化站被命名為省特級文化站。[3]

經濟狀況

到2005年,倉前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7.45億元,與2000年相比,增長360.99%;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799元,比2000年增加4336元,同比增長197.15%。通過五年努力,全鎮經濟綜合實力已明顯增強。

農業基礎地位更加鞏固。五年中,全鎮投入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資金累計達到1498萬元,先後完成了北片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網具凌村營圩區整治等項目,完成新建、改建排灌機埠126座、水閘12座,三面光排灌渠澆築3440米,整治河道2180米,加固加高圩堤6200米。在農業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的同時,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也逐步加快,本着"穩糧、擴經、調優"的原則,倉前狠抓產業結構調整,到2005年,全鎮"調優"面積達到了11020畝,"石華農業園區"、"杭州創意園林綠化"、"特種水產養殖"等15個基地項目建設,總面積已達到3000畝。村級經濟在這五年間也得到了長足發展,2005年,全鎮村級經濟總收入達到936萬元,村級經濟收入50萬元以下的村從2000年的10個減少到目前的2個。

"工業強鎮"戰略加快實施。一走進倉前、高橋兩個工業功能區塊,現代化工業小區的氣息就撲面而來,區內59家企業的生產、建設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倉前共投入資金4201萬元用於功能區塊內道路、水電、通訊、污水處理、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倉前工業功能區已經成為杭州市級特色工業功能區塊和生態工業功能區塊。原來"小打小鬧"的倉前工業,在五年間從量到質都有了新的提升,2005年,全鎮規模企業達到57家,比2000年增加了40 家,其中產值億元企業1家,5000萬元以上企業4家。受倉前良好的環境吸引,五年來,共有72家外來企業落戶,引進資金7.7億元。同時,外向型經濟有了新的拓展,全鎮形成了以鏈條、輕紡、鞋業、服裝為主的出口創匯產業。通過加快實施品牌戰略,到2005年,倉前鎮共有20餘家企業註冊商標25個,獲得專利3項。有2家企業步入"省高新技術企業"行列,杭州順豪橡膠有限公司的一隻產品還被列為國家級技術創新項目,科技型企業正在不斷湧現……

倉前鎮自2002年提出"工業立鎮、三產興鎮、經濟強鎮"的發展戰略以來,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第三產業,已提前三年實現翻番。第三產業已經成為倉前鎮新的經濟增長點。

隨着倉前鎮交通道路狀況的逐步改善,優越的區位優勢和巨大的發展潛力進一步凸現。該鎮完成了文一路延伸工程的征地拆遷和路基工程。文一路延伸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以房地產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步入了黃金時期。倉前鎮以"三產興鎮"為依託,房地產業迅猛發展,已有瑞成、福田、錢神、外經、華源等6家企業在倉前落戶,總開發面積1200多畝,其中已開發商品房5萬平方米。由瑞成房產開發的占地600畝,總投資4億元的格林·蘭登度假莊園項目已經動工建設;一期占地面積560畝、總投資達2.5億元的嘉泰學院已基本完工,將在秋季招收首批學子。全鎮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7000萬元,提前三年實現翻番。

2005年,依託東西大道和文一路的開通,倉前鎮第三產業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倉前鎮將進一步凸顯三產亮點。一是推進房地產項目的開發建設。建立項目領導聯繫制度,促進現有項目的建設進度。同時,積極配合做好宋家山、文一路兩側土地拍賣的前期準備工作;二是加快旅遊業發展。結合倉前歷史古鎮、人文景觀、山水特色等旅遊資源,大力開展以太炎故里為核心的倉前古鎮,以寡山石窟和千年黃楊為重點的自然風景,以楊乃武與小白菜冤案為主的民間文化,以國家網球培訓基地為依託的運動、休閒、觀光等旅遊業;三是繼續加大如冷板羊肉、"淘羊鍋"等特色農產品的推廣力度;四是加速高教園建設。在做好嘉泰學院560畝一期工程建設、招收好新生的基礎上,加快二期開發進度。同時做好杭州倉前高教園建設各項前期工作,儘快引進國內外著名大學落戶倉前,真正使倉前成為知名的新大學城,打響"學在倉前"的品牌。[4]

科學發展

城鎮環境

城鎮環境越來越美。全鎮共投入資金4.65億元(含區里在倉前的投資)用於基礎設施建設。以東西大道、文一路為主線,祥倉線、瓶倉線、余倉線、上倉線為輔線的交通網絡逐漸形成,37.5公里的村莊道路得到硬化,43座危橋完成改造,改水工程基本完成,村村都已通上自來水。嘉泰學院已經在倉前展現了迷人風姿,格林·蘭登體育休閒中心正式落戶倉前,省委黨校"一校兩院"新校區已經開工建設,太炎路二期人行道及配套工程建設完成;集鎮新建商品住宅37000平方米,新增綠化面積2500平方米……倉前,正由原先的水鄉農村,變成一個新興的城鎮。2004年,倉前通過了省級衛生城鎮的考核驗收,正朝着生態鎮的目標邁進。

文教事業

文教衛事業進一步發展。"百年大計",教育第一,倉前鎮共投入資金近千萬元,先後完成了吳山教學點、鎮中學學生公寓樓建設、鎮中學遷建土地預征和更新現代教學設備裝備等工作;農村基礎衛生設施建設得到了加強,已有7個村完成了衛生村創建,新型農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7.51%。群眾性文化活動蓬勃開展,繼2004年成功舉辦了太炎故里·倉前鎮第一屆文化藝術節後,首屆人民運動會暨第二屆文化藝術節拉開序幕;而區"三藝節"的戲曲大賽、"八運會"舞龍大賽以及省市區專業文藝團體帶來的文藝晚會,更是讓倉前人民享受了一道道文化大餐。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工作逐步完善。倉前鎮共為936位失地農民辦理了養老保險,其中215人開始按月領取養老金。為了推進就業和再就業工程,倉前先後舉辦了2期大規模的勞動力交流會,安排了7期農民轉崗就業崗前培訓,有3000多位失地農民走上就業崗位。為了讓全鎮五保老人晚年生活更舒適,倉前投資350萬元建成了全鎮最漂亮的建築--倉前老年公寓;對全鎮的433名低保戶及殘疾人家庭學生,政府發放助學金30.97萬元;全鎮累計1294戶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

生活環境

生活環境更平安。平安是最大的財富,倉前鎮加強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全鎮的綜治工作和平安建設取得了較大的成績。成立了綜合治理工作中心,受理各類信訪案件339件,辦結率100%;受理矛盾糾紛504起,調解成功479起,調解成功率達到95%,各種不安定因素均得到穩妥有效化解,無發生群體性及械鬥事件、無因糾紛引起非正常死亡、無民轉刑案件、無歸正(矯正)人員重新犯罪。社會治安狀況明顯改善,刑事案件高發勢頭得到遏制。

招商引資

倉前鎮政府與新能基杭州發展有限公司簽下協議,3年後,一個總投資1.1億美元、占地4.73公頃、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的五星級大酒店--"杭州鳳凰花園"將在倉前鎮拔地而起。倉前鎮大力抓好招商引資工作,僅2007年就引進工業、科技、三產等項目15個,其中外資企業4個,區外企業11個,正在洽談並達成初步意向的項目9個,已經簽定合約的5個,總投資額度達到31.674億元,這些企業投產後,年銷售收入可達163.678億元。倉前鎮專門成立招商引資工作組,研究制定具體的招商引資考核標準,並實行領導幹部聯繫企業制度,推行以企招商、以商招商、以存量資源招商的做法,鼓勵外來投資者購買閒置資產,營造全民招商氛圍。並堅持"無引不快"的理念,以特色工業區塊、高新產業區塊、永樂區塊為平台,積極採取各項措施,在原有園區招商、產業招商、以企引企等招商途徑和方法的基礎上,突出集群招商,引進高新產業,核心企業和關鍵項目入駐倉前,加快特色工業區塊、高新產業區塊的經濟發展。

同時,實行規模擴張與"零土地"招商並重戰略,鼓勵引導企業增加投入,引進項目,實行產品嫁接和增資擴容,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檔次,走創新發展和差異化、低成本發展之路。依託倉前鎮地理、行業優勢,實行產業擴張,沿文一西路、綠汀路設立工業功能區塊、高新技術產業區塊;優化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為企業服務的軟環境,提升服務績效。樹立"零距離指導、零關係辦事、零利益服務"的理念,把服務做細、做深、做優,變被動服務為主動上門服務。同時大力改善發展硬環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注重環境保護,鞏固創衛成果,營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環境。

倉前鎮已形成了新型建材、紡織服裝、塑膠化工、電子機械四大支柱產業,四大產業占工業經濟比重達42%。隨着高新區塊的發展,高新企業的引進,倉前鎮的產業結構將更加優化。

一方名村

金星村位於餘杭市塘河西端,餘杭鎮東側,隸屬於倉前鎮。1998年全村共有658戶,2218人,有耕地167?13公頃,山林、果園等7707公頃。是一個農、工和三產全面發展的小康村。以糧食高產和向國家交售商品糧居全市第一而聞名。曾被省人民政府評為農業先進集體。國家糧食部、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多次來村考察和指導工作。先後有日本、越南、斯里蘭卡、喀麥隆等13個國家的農業專家來村觀光考察。1973年南方13省機械化試點收割機現場會在村舉行。1998年又建立了千畝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園區。工業已初具規模,1998年工業產值5447萬元;銷售收入983?68萬元,利潤28?1萬元。以運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是該村的又一特色。1986年起,被縣(市)委、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村。

千年古樹

在三營村委院牆內的兩株黃楊樹,一株高55米,冠幅75米×6米;另一株高5米,冠幅65米×5經林業部門專家鑑定,樹齡已在千年以上,被餘杭市人民政府列為古樹名木,分別編為"浙AA0013"、"浙AA0014"號。12月建好鐵柵欄,掛好牌,得到保護。[5]

歷史名人

國學大師章太炎

國學大師章太炎故居章太炎(1869~1936),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國學大師。其故居位於倉前鎮,臨街面河,坐北朝南,屬晚清磚木結構瓦房。寬三間、深四進。第一進為臨街3間店屋,第二進為正廳,第三進為二層樓廳,章太炎即誕生於此,其中一間書齋是太炎青少年讀書處;第四進為二層樓房。整座故居占地688平方米,章太炎在此度過了22個春秋。1986年3月,餘杭縣政府撥專款整修第三進扶雅堂,基本恢復整個故居原貌。1997年,章太炎故居被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方志學家魏橋

方志學家--魏橋魏橋,原名魏雲生,1930年4月生。中共黨員。長期從事編輯、理論教學與社會科學研究工作。1983年晉升編審職稱。歷任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浙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中國地方志協會副會長、浙江省地方志學會會長、浙江省雜文學會會長、浙江省收藏學會會長等職。著有《浙江方志源流》(合著)、《志苑十二年》、《怕為人序及其他》,主編《浙江省名鎮志》、《浙江省名村志》、《浙江鄉村社會研究叢書》、《浙江省市縣區輝煌二十年》、《浙江文化叢書》、《浙江人物叢書》等,有雜文集《風雨四十年》等。1992年,魏橋以中國方志專家的身份被列入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所編的《國際知識界名人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