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從信佛到貞觀之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唐太宗李世民—從信佛到貞觀之治,晨鐘暮鼓之聲,能夠變炎火於青蓮,易苦海為甘露。 正如《大乘無量壽經》所述:「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 所。」

原文

深刻的烙印,特殊的關係 唐太宗的少年時代,佛教的影響已經廣泛地滲入到各階層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李氏這個大貴族家庭也不例外。公元六0六年,九歲的李世民患目疾,他的父親李淵曾親自到長安草堂寺拜佛,以求保佑。李世民疾愈後,李淵即造石佛一尊,送入寺內供奉。這些在李世民的心靈里留下深刻的烙印,後來他始終念念不忘兒時的這段經歷,曾親自撰詩讚頌草堂寺祖師鳩摩羅什,表達對前代高僧的崇敬和追念。

共法鼓而同宣,與梵音而俱遠 唐太宗俱足「信、願、行」,他繼位後,立即宣布廢止限制佛教發展的詔令,開始「度僧立寺,廣事弘持」,為佛教振興頗費心血。貞觀三年,為報母恩,舍舊宅通義宮為尼寺,以後又陸續修建了不少佛寺。同年下令恢復隋朝設在大興善寺的譯場,命印度和尚波頗主持譯經。中國沙門十九人助譯,命大臣房玄齡、杜正倫、蕭累等監護勘定,此外,太宗又在宮廷內外大興佛事,或為超度祖先和陳亡將士孤魂,或因風雨失時,命僧尼誦經行道。事後都要大量布施。並先後為皇后六宮授戒。貞觀六年。太宗詔請華嚴宗初杜順進宮。下殿親迎。賜號「帝心」。宮廷上下對杜順禮敬如佛。諸葛長青:弘揚佛法功德無量...... 禮敬玄奘,相見恨晚。 貞觀十九年正月初七日,玄奘大師由印度求法歸來,抵在長安。太宗與之「談敘時俗。從卯到酉(早上五時到晚七時)不覺時延」。玄奘條陳所需優給。甚至對大功臣尉遲敬德的愛子窺基。也應玄奘的請求,特賜其出家。跟隨玄奘學佛譯經。窺基由被迫出家到最終成為玄奘的得意門生。並和玄奘一起創立了唯識宗。太宗以法師德業淵博,儀表絕倫,因此想請法師還俗來當宰相,被奘師婉拒。因此太宗皇帝對學佛出家更為景仰,讚嘆道:「出家者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

太宗還延請全國高僧數人,徵集綴文、字學、證梵學者和筆受、書手以及一些大臣等。在玄奘所住弘福寺內建立了一個規模宏大的國立譯場。所譯之佛經「展轉流通,使率土之人同稟未聞之義」。又親撰佛教《大唐三藏聖教序》。稱頌佛教「微言廣被。拯含靈於三途;遺訓避宣。導群生於十地」。以後太宗對佛教愈發護持情深。應玄奘之請。一次就度僧尼一萬八千五百餘人。為長孫皇后新建慈恩寺。請高僧五十人入住。別造譯經院。玄奘移住之日。太宗及皇太子、后妃等於安德門樓親執香爐臨送。儀式非常隆重。觀者數萬人。唐太宗直到臨終仍和玄奘談論佛法。問因果報應及西域先聖遺蹟。深以「相見之晚。不得廣興佛事」為嘆。 佛教的興盛,帶來了國豐民安的「貞觀之治」 唐太宗對佛教的信仰和扶持政策。開創了中國佛教的興盛時期。貞觀年間。全國寺數已達三千七百十六所。「天下僧尼,數盈十萬。」佛經翻譯規模宏大。佛教宗派相繼創立。佛教興盛之因。結出了「貞觀之治」之果。為官的信奉佛教、深信因果而勤於政治、廉潔奉公;對民眾輕搖薄賦。休養生息。客觀上安定了社會秩序。緩和國內外階級矛盾。公元六二九年,天下豐收,斗米三錢,夜不閉戶,行旅不帶食糧,一年斷刑二十九人……全國處死刑的不過二十九人。朝野上下政治清明、民風淳樸、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八方來朝。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貞觀三年的十二月間,太宗皇帝又下詔,為指揮作戰的七處戰場遺址,建立七所佛寺,在他「行陣所立七寺詔」一書中說:「紀信捐生,丹青著於圖像,猶恐九泉之下,尚論鼎鑊,八維之間,永纏冰炭,所以樹立福田,濟其魂魄。」於是在他倡議已來,交兵作戰,死亡慘重的地方,為敵我雙方義士兇徒,隕身戎陣者,各建寺剎,延招僧侶。讓那些死難的亡魂,聞到晨鐘暮鼓之聲,能夠變炎火於青蓮,易苦海為甘露。 正如《大乘無量壽經》所述:「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 所。」[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