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從「審美」到「審智」的散文藝術轉折 劉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頁面
前往: 導覽搜尋
從「審美」到「審智」的散文藝術轉折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從「審美」到「審智」的散文藝術轉折》中國當代作家劉莉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從「審美」到「審智」的散文藝術轉折

初冬的寒風撲到玻璃窗上,被室內的溫暖融化成一團團潮濕的霧氣。這樣的夜晚,適合讀書。淡淡的水墨隨意塗抹,氤氳出滿山新雨後的清新。這樣的文字,適合這樣的夜晚細細品讀。

說到讀書,自然閱讀令人舒悅的文字,柏峰先生的《空山新雨後》便是這樣的文字。有人說,散文是最能表現作者心靈質地的文體。這樣的文章,確實能直見性命。透過一個個靈動詩意的文字,能清晰地感受到文字背後那睿智澄澈的心靈。

從模山范水或者敘寫生活的「審美」,到思考人生與社會的「審智」,這不僅僅是藝術追求的轉折,也是標誌着一個散文作家走向藝術上乘境界的標誌。看起來似乎很簡單的表述語言,實際上這是非常的艱辛的散文藝術「蛻變」的過程。柏峰先生在《關於散文的自述》里,這樣強調:

散文寫作是一個非常艱辛的過程,不但要有洞察世界的認識能力,還要有清晰的哲學理念,更不能缺少豐厚的學識。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寫小說要具備對生活素材的積累以及敘述生活故事的能力,而散文則是需要很高的思想與精神境界——這種思想與精神境界,如果沒有大量地閱讀古典和現代哲學、文學歷史,甚至社會學、人類學和經濟學等專門的著作,那麼,就不可能對整個世界和整個社會做出較為準確的價值判斷,也就不能把自己的散文作品提升到更高的藝術層次。

事實上也是這樣。從「審美」到「審智」,沒有「洞察世界的認識能力」,沒有「清晰的哲學理念」和「豐厚的學識」是絕不會產生這樣一個思想與精神巨變的過程。而《空山新雨後》就是柏峰先生思想與精神巨變後的散文藝術作品。

這些年,柏峰先生的閱讀興趣由文學轉向哲學、歷史與美學甚至經濟學。《空山新雨後》紀錄了柏峰先生近期的思想軌跡。尤為難得的是,柏峰先生不僅能把枯燥的專業大部頭讀得津津有味,還能把讀書的過程寫得搖曳生姿。

《資本論》作為我賴以謀生的飯碗,被迫咬着牙讀過,讀得痛苦不堪,從未發現其文字的美感。翻開《空山新雨後》,開篇即是《山路陡峭——閱讀〈資本論〉記事》,從麥克里蘭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到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路呼嘯前行,直奔馬克思的煌煌巨著。「好像雨後竹林,悠然清新,引人入勝,欲罷不能」。在閱讀中,柏峰先生獲得了極大的心靈愉悅,他又用詩一般的語言把這種感受與大家分享:「繞過了山,繞過了水,只覺得內心一片光明——有人說,人生識字糊塗始。真的,不想讓自己糊塗。於是,選擇了大量讀書,讀文學、讀哲學、讀歷史、讀藝術,而現在又開始了讀經濟,讀《資本論》。在讀書的過程中,才能慢慢冷卻騷動的靈魂,才能把不平與屈辱掩埋在心底,才能讓生命的亮色塗抹在餘光依然燦爛的天空——呵,讀書是適應這個社會的自我放逐,是尋找到的一塊永遠不會幹涸的生命綠洲。」

就是這樣廣泛的閱讀,使柏峰先生有能力拆除各學科之間森嚴的壁壘,形成一個巨大的知識空間,把哲學、美學、歷史、經濟學兼收並蓄,形成嶄新的散文風格。他的作品,融藝術的高度與思想的深度於一體,讓讀者在閱讀中有所思,更有所得。

在《人生的三部大書》中,柏峰先生認為「天下有三部書,無論如何是要細讀的:一部是《易》,一部是《論語》,另一部是《老子》」。「這三部書揭開了這個世界上一切文明的本質,只不過選取了各自不同的闡釋對象和闡釋角度而已——這三部書實質上是一部書,一部分了三個章節的書,這三個章節的書能夠經天緯地。」中國傳統文人歷來身兼儒釋道三家,但是,柏峰先生能從其中掙脫出來,從高空俯瞰三者之間的關係,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重新解讀,令人耳目一新。

或許,這世間最難得的是「懂得」。所謂「懂得」 ,應該是思想的共振,心靈的共鳴。人與人之間,「懂得」的佳話有高山流水——伯牙和子期;人與動物之間,有伯樂與千里馬;而與山水之間,則是相看兩不厭,欲辨已忘言。世間知音難得,也許正是因為如此,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寄情山水,柏峰先生也不例外。自然的山水,於他而言,是師,是友,不僅能悅心怡情,還能洗滌心靈的塵垢。柏峰先生近來研讀佛經,他眼中的山水,便也多了些禪意。「山地里的午間十分短暫,好像晨霧還未散盡,光線便慢慢黯淡下來,遠處的鳥鳴,此時更加婉轉動聽,靜靜地獨自坐在草棚前的石塊上,閉目,緩緩地調整呼吸,覺得一股清爽的氣息從頭頂逐漸貫通而下,又慢慢瀰漫於全身,天地合於一體,頓覺神清氣爽——這是一種更新,自我的更新」。柏峰先生的散文,完全突破了對自然風景單純的描摹複述,他善於把眼中之景,轉化為心中之景,流注筆端,這景便有了思想,有了靈魂,有了活潑潑的生命

柏峰先生的文章雖然內容艱深,讀來卻並不晦澀。他的文章,語言端麗凝練,清新秀雅。無論是高屋建瓴的散文批評,還是深刻雋永的歷史散文,讀來都詩意盎然,余香滿口:「事實上,馬克思的鵝毛筆不是蘸着工業化流水線生產出來的形制大小一律的瓶瓶里的墨水來書寫,而是用的鋒利的筆尖戳出自己體裡的鮮紅鮮紅的血,如石匠一般,硬是在人類思維未曾達到的地方,一字一句,刻畫出自己偉大的著作——《資本論》,其精神、其意志,太偉大,太壯烈了」。寥寥數語,把馬克思嘔心瀝血著作《資本論》的艱辛與成就,描摹得形象具體,令人震撼。

柏峰先生在散文寫作的道路上,一直在不斷探索,尋求突破。精神高蹈,下筆嚴謹。正如柏峰先生在《空山新雨後》自序中說:應該具有這樣的情懷:既有穿越雲天的高遠的理想,又有足踏實地的行走現實的精神——也就是說,行走於現實的土地,記錄沿途獨異的風景,以及深深感觸心懷的熾熱之情,尋找靈魂的出路,點燃希望的燈火……

還是引用他在《關於散文的自述》里的話:「透過這些生活的表象和外在的東西,開掘出隱含在這裡面的本質——這才是決定散文品質的關鍵——也就是說,不能將生活和社會之中零散在塵埃里的「金子」凝練成「金薔薇」——這個「金薔薇」就是散文作品裡的思想結晶」,「散文文體向前推進與藝術品位的提升,說到底是思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柏峰先生的《空山新雨後》印證了他的關於散文藝術的主張。

三秦大地,特別是關中平原,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澱,也是中華文化的中軸線,培育出眾多的優秀作家與學者。期待柏峰先生在不斷的自我突破中,再隆起一座陡峭而風景秀麗的山,盪起一路八千里雲煙,方不辜負從「審美」到「審智」世界的美好。[1]

作者簡介

劉莉,喜歡讀書,喜歡旅行,希望用細密的文字,記錄漫漫的流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