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和寒食節的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介子推和寒食節的故事,春秋戰國故事。[1]
故事內容
![](/images/thumb/4/42/%E4%BB%8B%E5%AD%90%E6%8E%A8%E4%BB%8B%E5%AD%90%E6%8E%A8.jpg/300px-%E4%BB%8B%E5%AD%90%E6%8E%A8%E4%BB%8B%E5%AD%90%E6%8E%A8.jpg)
介子推和寒食節的故事
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二日,冬至以後一百零五日,這一天要禁火,從上到下只吃瓜果點心一類冷食。民間普遍認為寒食起源於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人們為了紀念介子推,就在那個月不生明火,吃飯也吃冷的食物。後來一個月漸漸減少到清明節的前一天,即為「寒食節」。過節的當天,家家門上插柳枝、燒紙錢、在野外祭祀、吃冷飯這些都是為了紀念介子推。後來,人們也常常在寒食節紀念死去的親人。
雖然寒食節的真正起源並非來自於介子推,但將紀念介子推作為寒食節起源的說法卻更為流行,甚至後來寒食節逐漸被清明節取代,許多人又把紀念介子推作說成清明節的起源。
傳說文公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國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為火禁日,禁止煙火,僅食寒食,並從此形成了中國古代一個着名的節日「寒食節」。
晉文公率眾臣到綿山下的介廟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燒林山坡上的被燒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以為柳樹是介子推轉化,他便賜柳樹為清明柳。要求晉國百姓家家門上掛柳枝,掃墓栽柳,上綿山踏青,抒發思念之情。並令寒食前一是為「炊熟日」,人們要做許多蒸餅,稱作「子推蒸餅」;也有人家用麵粉和棗泥做成燕子狀餅(三角餡餅),然後用柳條串起掛在門據上晾曬,稱作「子推燕」。每年清明節不僅在房屋(村後)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山踏青,並要頭戴上用柳條編織的柳冠或柳環。當時有民謠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在介山,有「思煙臺」遺址。傳說文公焚林,有百鴉繞煙而噪,或圍在介子推周圍,用軀體遮擋烈焰。晉人感其功德,在此築起一高台,紀念這些義禽。
介子推廟,位於山西省晉中靈石縣境內的張蒿村,稱英毅聖王廟。介廟所建處,原有母子柏、母子碑。傳說母子柏所生之處是介子推母子相抱被焚死之地。介廟周圍原來環境清幽,濃蔭十里,風景秀麗,氣候溫涼。也由於這個原因,這裡也被人稱為「神林」。可惜1942年日本侵略者侵華時,這裡的山林廟宇均被火焚毀,現僅存寺廟的偏院一處,院內還存有原廟基的石墩和五通石碑。
參考資料
- ↑ 介子推和寒食節的故事,介子推廟在哪裡? 中國歷史故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