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今鳥亞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今鳥亞綱(Neornithes)為鳥綱的一個亞綱,包括白堊紀的古鳥類和現存的全部鳥類,分布範圍遍及全球。今鳥亞綱分為4個總目,其中現生鳥類有9000餘種,包括了該亞綱的3個總目(平胸總目、楔翼總目和突胸總目)。[1]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今鳥亞綱

拉丁學名 Neornithes

界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綱 鳥綱 Aves

亞綱 今鳥亞綱 Neornithes

簡介

今鳥亞綱,包括白堊紀的化石鳥類和現存的全部鳥類。三塊掌骨癒合成一塊,且近端與腕骨癒合成腕掌骨;尾推骨不超過13塊,通常具尾綜骨;胸骨較發達,少數為平胸,多數為突胸(具龍骨突起)。

今鳥亞綱可分為四個總目,即齒頜總目、平胸總目、楔翼總目和突胸總目,其中除齒頜總目為化石鳥類外,其餘三個總目皆為現代鳥類。

齒頜總目

為白堊紀的化石鳥類,口內尚有牙齒。例如:

【黃昏鳥】 黃昏鳥是一種游泳和潛水的特化鳥類,和現代的大雁相似,足適於游泳,翼退化,現已滅絕。

平胸總目

平胸總目又稱古頜總目,為適於在地面上行走的走禽,除無翼目外,全為大型的鳥類。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徵:翼退化,無飛翔能力,胸骨扁平不具龍骨突起,鎖骨退化或完全消失。羽毛均勻分布,無羽區及裸區之分,羽毛不發達,缺少分化,羽枝上無小鈎,因而不形成羽片。顯然,這樣的羽毛不適于飛翔,主要是保溫。後肢甚為強大,大多數種類趾數減少(2~4趾),適於快速奔走。雄性具交配器。骨盆大多為封閉型,左右恥骨在中線形成連合。現有種類僅分布在南半球,但在古代卻分布很廣。

平胸總目包括四個目。

鴕形目 本目現存的只有一種,即著名的非洲鴕鳥。它是現代最大型的鳥,體高2.5米,體重大者達135公斤。後肢甚極大,只有2趾,是鳥類中趾數最少者。翼相當大,但不能飛翔,在迅速奔跑時兩翼張開,用以平衡身體。鴕鳥適應於沙漠荒原中生活,奔跑速度達每小時60公里,一步可達7米。頭小、眼大、頸長。羽毛蓬鬆,不具副羽。食植物,也吃小動物,屬於雜食性。平時三、五成群,多達20餘只棲息在一起。在繁殖期內為一雄多雌,雌鳥在沙地掘穴,每穴產卵多達二、三十枚。卵大,顏色似鴨蛋,重達1400克,是鳥蛋中最大者,卵殼甚堅硬,可承受住一個人的重量。孵化期為6周,雄鳥夜間孵卵,白天則由雌鳥擔任。雛鳥為早成鳥,三年達性成熟,壽命約30年。

在新生代第三紀時,鴕鳥曾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在我國著名"北京人"的產地周口店不僅發現過鴕鳥卵的化石,還發現過鴕鳥的腿骨化石。現代僅分布於非洲和阿拉伯半島。

美洲鴕鳥目 本目代表為美洲鴕鳥。體型較非洲舵鳥小,體高達1.2米。後肢有3趾均向前。翼雖然也呈退化狀態,但較非洲鴕鳥發達,副羽不發達。常20~30隻一群,一雄多雌,一般是一隻雄鳥和5~7隻雌鳥在一起,但孵卵僅由雄鳥擔任。分布於南美洲草原地帶。

大洋洲鴕鳥目 本目包括食火雞及鴯鶓兩屬,體型較大,後肢有三趾均向前。翼退化,羽毛的特點是副羽特別發達,和正羽等長。內趾具一銳爪,用作為強而有力的進攻武器,可將狗,甚至人致於死命。骨盆為開放型。分布於大洋洲、新幾內亞和其附近的島嶼上。

鴯鶓

在現代鳥類中,鴯鶓的體型僅次於非洲鴕鳥。喙寬扁,頭項無隆起,頭及頸部被短羽。體調呈灰褐色。為植物食性,以樹葉、果實等為食。鴯鶓不同於其他平胸鳥類,為一雄一雌制,由雄鳥擔任挖穴營巢、孵卵和育雛任務。

鶴鴕

喙寬扁,背面有隆起,頭頂有高的角質冠,頭頂和頸的大部分棵出,體羽長且分叉。棲於熱帶雨林中,以果實為食。

無翼鳥目

本目包括較小的平胸鳥類,體型大小和大型雞相近。為不能飛翔的地棲鳥類,翼完全退化,無鎖骨,肱骨僅留痕跡,僅有一指,無飛羽。羽毛蓬鬆呈毛狀,無副羽。喙細長,在上喙末端具鼻孔(是鳥類中唯一的情況)。頸較短,眼小。骨盆為開放型。後肢短,足具四趾(三趾向前一趾向後)。僅產於新西蘭。例如:

【幾維又名無翼鳥】 體長約在60厘米以下,雄鳥小,雌烏較大。夜行性,依靠發達的嗅覺,以長喙挖取泥土中的蠕蟲和昆蟲為食,白天隱匿在洞穴中。棲居於森林地帶。雌鳥產卵在樹根下的洞穴中,一般產卵1~2枚,卵白色。卵很大,卵大小約為8×13厘米,卵重將近半公斤,為成鳥體重的四分之一,卵的相對大小居鳥類的首位。由雄鳥擔任孵卵,孵化期為75~77天。

楔翼總目

楔翼總目又叫企鵝總目

企鵝總目包括一些善於游泳和潛水的海鳥,身體具有一系列適於潛水的特徵。前肢變為鰭足,後肢短,靠近軀體後方,趾間具蹼,不能飛翔而適於游泳。企鵝在水下潛水游泳的速度達每小時35公里。骨骼內不充氣(不是氣質骨),內含有多脂肪的骨髓。羽毛呈鱗片狀均勻覆蓋全身,羽軸寬而短,無裸區。皮下脂肪甚發達,有利於在水中保持體溫。上陸後身體直立,行動緩遲慢。跗跖骨原始,跖骨僅上部癒合在一起。四趾(第一趾小)全向前向外。胸骨具發達的龍骨突,這和以前肢划水,胸肌發達是相關的。分布局限於南半球,主要是在南極大陸沿岸。

企鵝總目僅有一目一科,即企鵝目,企鵝科。

突胸總目

突胸總目又名今頜總目,包括現代絕大部分鳥類,大多善于飛翔,翼發達,胸骨有發達的龍骨突,為氣質骨(只有少數種類次生性地失去龍骨突,骨骼成為非氣質骨)。鎖骨呈"V"字形,肋骨上有鈎狀突起。正羽發達,羽小枝上具小鈎,構成羽片,有翼羽及尾羽的分化,體表有羽區及裸區之分。有尾綜骨。雄鳥不具交配器(僅少數例外)。

我國的突胸總目鳥類計有26目81科。

本目包括善於游泳和潛水的種類。喙強直而尖。腿短,着生的位置靠後,趾間具蹼,後趾幾與其他趾在一個水平面-上。尾短,尾羽硬。為早成鳥。

國內僅一科,即潛鳥科。

鸊鷉目

包括善於游泳和潛水的中小型種類,不能在陸地上行走。喙形細直而尖,腿短,着生在身體的後部,跗跖都側目,趾間具辨狀蹼,後趾小,位置較高。尾短小,由一簇絨羽所構成。為早成鳥。

我國只有一科,即鸊鷉科。

管鼻目

本目包括大洋性善于飛翔的大型或中型海鳥。鼻孔呈管狀。具發達的鹽腺(或稱鼻腺),分泌出來的5%濃度的氯化鈉溶液隨時由管狀鼻孔噴出(不象其他海鳥由喙端滴下)。外形似海鷗,但較大。喙由多個角質片構成,先端鈎曲。翼尖長,適於在空中盤旋。前三趾間有蹼,後一趾退化或消失。純系海鳥,棲居于海洋中,僅在生殖時期才到陸地上來產卵。為晚成鳥。

摺疊鵜形目 本目包括大型和中型的食魚游禽。四趾全向前,趾間皆具蹼,為全蹼型。喙大而長,有的種類前端具鈎,頜下有發達的喉囊,適於捕魚。善於游泳和潛水。為晚成鳥。

⑴ 鵜鶘科:體型大,嘴扁平互大,上嘴先端鈎曲,下頜有極大的喉囊。外鼻孔明顯。

⑵ 鸕鶿科,喙略呈圓錐形,上喙先端銳而鈎曲,喙緣平滑。成鳥鼻孔完全隱閉。顏面及喉部皮膚多裸出,頸較長,善於潛水捕魚。

鸛形目

本目全為大中型涉禽。特徵是:頸長、喙長、腿長,適於涉水取食。喙側扁而直,眼先通常棵出。腿長而壯,脛的一部裸出,趾長,基部有蹼相連,三趾向前一趾向後,後趾與其他趾在一個平面上。為晚成鳥。以魚類和其他水生動物為食。營巢於樹上,以樹枝等為材料,巢作的較簡單。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繁殖區可北伸至華北和東北地區。

鷺科

中趾爪的內側具狀突。在身體一定部位有呈絲狀的裝飾羽,稱為蓑羽。有些種類在頭項部後綠還有長形冠羽。飛行時,翼的揮動較饅,頸收縮於兩周之間,頸部呈"S"形彎曲,腳向後面伸,和鸛類及鶴類頸部伸直的飛翔姿態很易於區別。分布於國內各地,尤以東部沿海各省為多。

鸛科

中趾爪的內側不具相狀突。為大型涉禽。喙長因而賂側扇,翼發達,飛翔力很強,飛時頸與腳皆伸直,遠望為一直線,和鷺科鳥類很易區別。 其代表為丹項鶴。

鴇科

體型大,足僅具前三趾,後趾缺。棲息在開曠的草原或沙地。其代表為大鴇。

秧雞科

為中型的涉禽。喙短而強。四趾皆存在,後趾與前趾同在一平面上,趾間無蹼或具瓣蹼。其代表為骨頂雞。

摺疊雁形目 本目包括大中型游禽。喙大都扁平,先端具加厚的嘴甲,喙緣有鉅齒形缺刻,有濾食功能。腿短,腳位於身體的後方,前三趾間有蹼,後趾形小而不着地。皮下脂肪層厚,尾脂腺發達,這些特點都是和水棲生活相聯繫的。雄鳥較雄鳥羽色美麗,翼常具暗綠色或紫色帶有金屬光澤的翼鏡。雄鳥具交配器。為早成鳥。

本目大多為經濟鳥類,多數鳥成為各季的狩獵對象。在我國只有一科,即鴨科。主要有豆雁(俗名大雁)、鴻雁、天鵝(別名大鵠)、綠頭鴨(俗名野鴨、大麻鴨)、鴛鴦等。

隼形目

本目為肉食性的猛禽。上喙尖銳鈎曲,下喙較短,喙的基部被蠟膜,鼻孔開口於蠟膜上。翼發達,飛翔力強。腳強健有力,具銳利的鈎爪,適於抓捕獵物。腺胃發達,而肌胃不發達。視覺敏銳,能在高空期翔中看到地面上的獵物。性兇猛,嗜肉食,以鼠、鳥或其他小型動物為食,有些種類嗜食動物屍體。本目大多是益鳥,在消滅害鼠上有很大作用。雛鳥屬於晚成鳥。

⑴ 鷹科:上嘴先端無齒狀突,翼強大,善于飛翔。主要有蒼鷹、鳶(俗稱老鷹)、鳳頭鷹、雀鷹、紅隼、鶚(俗名魚魔)等。

⑵ 隼科:主要特徵為上嘴先端鈎曲,邊緣具銳利的齒突,翼尖。其代表為紅腳隼(俗名青燕子 )。

雞形目

本目多為地棲性的鳥類,體格結實,足、爪強健,適於在地面上行走,以爪攝爬取食。喙短而堅,上喙微曲而稍長於下喙。翼短而圓,飛翔力不強。雄鳥在跗跖部後面有發達的距,頭頂有肉冠,調色也較雌鳥美麗。一雄多雌,雄鳥喜爭鬥。幼鳥為早成鳥。本目包括很多重要的經濟鳥類。

松雞科

跗跖部完全被羽或大部分被羽,雄鳥無距,趾大都兵梯狀突。鼻孔被羽掩蓋住。本科為北方類型的鳥類,我國產七種,主要分布於東北及內蒙。其代表為雷鳥。

雉科

跗跖部裸出,雄鳥有距,鼻孔不為羽所掩蓋。本科鳥全可供食用,包括很多重要的狩獵鳥。主要有原雞、環頸雉(俗名雉雞、野雞、山雞)、褐馬雞、綠孔雀、白鷳也稱銀雞、紅腹錦雞也稱金雞、長尾雉等。

鴴形目 本目為中小型涉禽,一般具有長足、短尾、尖翼的特點。喙長短不一。四趾中以中趾為最長,具蹼或不具蹼,後趾形小或消失。棲於水邊或沼澤地區。雛鳥為早成鳥。

鴴科

喙短而直, 強有力,尤以尖端的部分為 最硬。中趾爪不具櫛緣。其代表為鳳頭麥雞(俗名團鳧)。

鷸科

喙細長, 向上或向下彎曲, 先端稍形膨大。中趾爪不具櫛緣,趾間無蹼。其代表為扇尾沙錐。

燕鴴科

喙基寬闊,小趾爪內側具櫛綠,尾形狹長,尾呈叉尾。其代表為燕鴴(俗名土燕子)。

鷗形目

主要是營海洋生活的鳥類。身體中等大小,喙形直,翼長而尖,善于飛翔。尾短因或呈叉狀。足短,前三趾間具蹼,中趾最長,後趾形小而位高。幼鳥為早成鳥。

鷗科

此科多為沿海一帶常見的鳥類。主要有海鷗(又名紅嘴鷗)、銀鷗。

摺疊鴿形目 包括樹棲和陸地生活的鳥類。喙短,基部大都柔軟,具蠟膜。翼發達,善于飛翔,尾形短圓。腿短健,無蹼,後趾和前三趾在同一平面上,或缺後趾。幼鳥為晚成鳥或早成鳥。

沙雞科

體形似鴿,但翼長而尖,尾羽長而尖中央一對羽毛特別延長。腳短,趾光裸或全被羽。幼鳥為早成鳥。棲於沙漠地區。其代表為毛腿沙雞。這一科也可能屬於鴴形目。

鳩鴿科

喙基部有蠟膜,腳短而強,不被羽,後趾存在,適於在地面上行走。在育雛期,嗉囊能分泌"鴿乳",用以育雛,幼鳥為晚成鳥。棲於多岩石的山區或多樹木的地方。主要有原鴿、岩鴿(俗稱野鴿)、珠頸斑鳩等。

鸚形目

本目為營樹棲生活的攀禽。喙堅硬,上嘴鈎曲猶如猛禽,喙基部具蠟膜。足呈對趾型,第四趾能前後反轉,趾端具利爪,善於攀緣。羽色艷麗,多為聞名的觀賞鳥。舌多肉質而柔軟,善於模擬人語,常作為籠鳥飼養。大多營巢於樹洞中。幼鳥為晚成鳥。主要以漿果為食。產於大洋洲、非洲、南美洲及亞洲南部等熱帶地區。主要有緋胸鸚鵡、虎皮鸚鵡等。鵑形目 曾樹棲生活的攀禽。喙稍向下彎曲,具適於攀緣的對趾是(二、三趾向前,一、四趾向後),大都不自營巢,而將卵產於其他鳥巢內,受義親哺育。雛鳥屬晚成鳥。

本目僅一科,即杜鵑科。

鴞形目

本目為夜行性的猛禽。頭大而闊,眼大而向前,眼周有輻射狀排列的羽毛形成面盤。喙堅強而鈞曲,嘴基具蠟膜。聽覺十分敏銳,耳孔大,共周圍具有耳羽。腳強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前後轉動,爪銳利。體羽柔軟,因而飛行無聲,晝伏夜出。多捕食鼠類,為益鳥;幼鳥為晚成性。

鴟鴞科

其代表為長耳鴞。

夜鷹目

本目為營樹棲生活的夜行性鳥類。喙短而軟,基部廣闊,嘴鬚髮達,翼尖長。具四趾,為並趾型(前趾基部癒合),中爪內側具櫛綠。眼形特大,羽柔軟,飛翔中無聲。雛鳥屬晚成鳥。其代表為夜鷹(俗名貼樹皮)。這一目有爭議,因此多歸入鴞形目。

雨燕目

為小型攀禽。喙短,基部寬闊,在飛翔中張口捕取飛蟲。翼尖長,適於疾飛。尾呈叉狀。後肢短,四趾全朝前(稱前趾型),故不能在地面上行走,也不能停息在樹枝上。平時集結成群,邊飛邊鳴。為晚成鳥。

我國常見的僅一科,即雨燕科。主要有北京雨燕(或稱樓燕)、金絲燕。

佛法僧目

為攀禽類。喙長而強度或細而曲,腿短,趾三前一後,呈並趾型,善於攀木。多營巢於空洞中。幼鳥為晚成鳥。

翠鳥科

喙形粗厚而直,冀形短圓,尾形短,第二、三趾基部相連。其代表為翠鳥(俗名小魚狗)。

戴勝科

喙細長而稍向下曲,冀短圓,頭上具顯著的羽冠。其代表為戴勝(俗名山和尚)。

犀鳥科

體型大,嘴甚大,上喙通常具大型盔突。分布於非洲、亞洲南部及南洋群島一帶,國內分布於雲南南部。其代表為雙角犀鳥。

鴷形目

為樹棲的攀禽。喙強直呈錐狀,適於啄木,舌長能伸縮自如,舌尖具倒鈎,善於鈎取樹皮下洞中的蛀蟲。腳短而強,足呈對趾型(第二、三趾向前,一、四趾向後),趾端具銳爪,善於攀登樹幹。尾呈楔形,尾羽的羽軸堅硬,有彈性,在啄木時,尾羽起着彈性支撐的作用。為晚成鳥。國內有二科:

鬃鴷科

不著名的一些鳥類。

啄木鳥科

這一科的代表為斑啄木。

雀形目

本目是鳥綱中最發達的一目,包括約5100種,占全部鳥類種數的60%。體型一般較小,外部形態極為多樣,喙、翼變化甚大,腿較細短。三趾向前、一趾向後,後趾與中趾等長。鳴肌發達,大都善於鳴叫,有鳴禽之稱。大多巧於營巢,雛鳥屬晚成鳥。國內雀形目共有 28科,630餘種。常見為:

百靈科

體型小,嘴小而呈圓錐狀,翼長而尖。並呈以橫列的盾狀鱗,這一特徵與雀形目其餘各科均有別。後爪長而稍直。雌雄體色相同,多在地面上生活,營巢在地面上,甚簡陋,善於鳴叫,常被飼為籠鳥。其代表為雲雀 (又名百靈、告天鳥)。

燕科

體型小,緣短而屆,基部寬闊,嘴須不發達,嘴裂甚大,適於在飛翔中捕食飛蟲,上嘴有一小缺刻。翼長而尖,飛行迅速,尾多少呈叉形。腿短而弱,不適於步行,趾三前一後(區別於雨燕,雨燕的四趾全向前)。大都營巢於屋檐下,巢呈杯形或曲頸壺狀,以泥土與枯草築成。其代表為家燕。

黃鸝科

體型中等,嘴與頭等長,嘴峰稍向下曲,嘴須細短。爪長而曲。本科鳥為樹棲性,絕不露地。其代表為黑枕黃鸝(俗名黃鶯)。這一科現在和鴉科合併。

鴉科

本科鳥類為雀形目中體型最大者,嘴形強壯,嘴緣光滑,沒有顯若缺到。鼻孔被羽所掩蓋。腳強大,大多數在地面上取食,多數具群棲性。主要有喜鵲、禿鼻烏鴉等。

鶲科

本科包括東半球的許多食蟲鳥類。下設四個亞科:

① 鶇亞科

體型中等,嘴形較短健,上下嘴緣平滑,或上嘴近尖端有一小缺刻,翼尖形,跗跖前緣為靴狀鱗。其代表為紅尾斑鶇。

② 鶲亞科

嘴形寬扁似燕,嘴緣平滑,上嘴先端鈎曲,嘴須強而發達,嘴峰顯著。跗跖與腳細弱,跗跖前緣被以盾狀鱗。其代表為長尾鶇(俗名一枚花 )。

③ 鶯亞科

多數體形纖小,明形細弱,嘴緣光滑,或上嘴有一缺刻。跗跖部細而短,跗跖前緣具靴狀鱗,時或具盾狀鱗。羽色大多單純,兩性羽色一般相同。主要有大葦鶯 、黃眉柳鶯(俗名樹串兒)。

④ 畫眉亞科

嘴強,嘴形或下曲或甚短厚,嘴緣平滑或上嘴有一小缺刻。鼻孔被羽或不被羽。翼短圓。跗跖前緣被以盾狀鱗,趾長。

本亞科種類眾多,世界上計有280餘種,主要分布於亞洲南部,亦見於非洲、大洋洲和歐洲南部;在我國本亞科共有130種之多,約占世界種類的47%,故我國號稱為世界上"鶥類之國"。其代表為畫眉。

山雀科

體型小,喙短呈圓錐形,鼻孔被羽,翼短而圓。跗跖部前緣具盾狀鱗。多為樹棲。食物以昆蟲為主,為農林益鳥。其代表為白臉山雀 (俗名吱吱黑、大山雀)。

文鳥科

體型小。喙呈粗短的圓錐形,嘴緣無缺到。中央尾羽常特別延長,形成凸形或楔形尾。其代表為麻雀(俗名家雀兒、老家賊)。

雀科

體小,緣均呈短而粗的圓錐形,喙緣無缺刻,中央尾羽不特別延長。本科鳥有不少種類羽色艷麗,歌聲動聽,可作為籠鳥。其代表為黃胸(俗名黃旦)。

參考文獻

  1. [https://www.iqiyi.com/v_1i7r0zpvotg.html 黃腹山鷦鶯 今鳥亞綱 今顎總目 雀形目 扇尾鶯科的鳥類,愛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