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今晚的月亮大又亮(吳延彩)

今晚的月亮大又亮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今晚的月亮大又亮》中國當代作家吳延彩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今晚的月亮大又亮

【今晚的月亮大又亮】

「今晚的月亮又大又亮!」11月14日,農曆十月十五,這句話一時間刷爆了朋友圈,各種月亮的景片紛至沓來。有大都市的,有山間的,有湖上的,有平原的;有襯以建築物的,有襯以山川竹木的,有單純晴空高懸的,不一而足。

為什麼今晚的月亮又大又亮,不得而知,這一息卻如石擊水,波漪蕩漾,綿綿如音。我最討厭什麼科學的解釋了,無情無調,唯煞風景。人們對又大又亮的朗月的強烈反應讓我心中感到一絲寬慰——這起碼說明,在世人眼中,月亮不是那個科學意義上的冰冷的星球,在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大眾還是渴望精神慰藉,需要精神追求的。這一反應足見月亮,確切說是月亮所代表的民族情結、文化已融進了中國人的血液,豈是俗塵喧囂說消弭就消弭得了的?

記得背的最早的一首關於圓月的詩是李太白的《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詩句通俗曉暢,明白如話,意蘊深厚。詩至唐已臻鼎盛,集大成,成為文化交流、傳承的主要方式之一,詩歌不再是陽春白雪,風雅獨占,而是大雅與大俗的無間融合。又如張若虛的「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杜工部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王摩詰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月既可成景,也可寄情,一輪皓月,千萬人解讀,千萬年涵泳,一直給人以心靈上的欣喜和安慰。

今晚的月亮又大又亮。看微信里的照片,就可以欣賞、了解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月景。以南京閱江樓為背景的月亮堪稱碩大,月光卻呈桔紅色,不足稱亮,而廣寒之構,桂樹之美,吳剛酣眠卻清晰可見,歷歷可數,吸人眼球,引人遐想。以山巒為背景的月亮皎潔空明,流霜凝結,纖塵不見;山越青,月愈朗,峭峰托月,疏枝掛月,無不動人心魂,柔婉情腸。以湖泊為背景的月亮也可為碩大,如美人出浴,嫩滑凝脂,玉胴酥香,那種亮中透白,迷離倘恍,讓人疑是九天仙女涉塵,雍容華貴,風韻絕世。最樸實的要數平原上的月亮,地平線下欲出還羞,闊遠的背景襯着一枚銀章,如電影鏡頭越推越遠;唧唧的蟲鳴碰撞着這枚銀章,叮叮然金聲而玉振;突兀的犬吠撕咬着月光,嗚嗚然無奈而蒼涼。

當晚下自習回家的路上,正值月上中天,得以盡情欣賞這以晴空為背景的又大又亮的圓月。這是冬天少有的晴空,沒有霧,霾也識趣地躲起來;只有微微的朔風,沙沙的落葉,寂寂的行人。一輪圓月照朗空,不是星稀,而是看不到一顆星星的影子,只有那明亮的一輪,在沒有任何點綴的深青色幕布上隨着行人的移步獨舞。多像中國寫意畫的虛實與疏密藝術——留白啊,「知白守黑」,不對,應是「知黑守白」對立統一又相互依存。而今晚的黑白對比,也給人以極大的想象空間,「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此中妙境非有心人不能參賞。都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今晚十五,月亮卻圓的純粹,圓的徹底;亮得乾淨,亮得通透。這又大又亮的圓月,胸無城府,坦坦蕩蕩,美得單純,美得莽撞,美得令人心疼。如果不是親見,不是傾心體味,不能驟得全解,正如一位老師說的,眼睛看到的比拍的漂亮!是啊,人的眼睛是像素最高的相機,人的心靈是最敏銳的解讀器。我騎車前行,月亮也隨着前行,屢屢回首望月,那一瀑清輝瀉下來,行人好像都被透視成了一條條銀魚,在浩瀚的深海里游弋。昏黃的路燈在這瀑清輝的映襯下,更像瞌睡人的眼,伴着法桐蕭衰的落葉,漸漸疏落的枝椏,默想,構思着一個關於春天的童話。

古來誰人不識月,而今看月有幾人。不管世人如何忙忙碌碌,逐利追名,一旦明月高懸,一旦清輝盡灑,總能喚醒人們心底那塊漸趨僵化的凍土。我越發理解了古人為什麼賦予月思鄉懷人、生命永恆的象徵意義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月亮的時時相隨相伴,月亮的處處解人衷腸,月亮的代代韶華不老,讓文人墨客鍾情眷顧,欲棄不能。月是詩之媒,詩是月之魂,即使暫時沒有月吧,我們也能從詩中品味出家的暖意和生命情懷來。

可惜路短情長,不幾步路便到了樓道門口,這枚又大又亮的圓月被關到了門外,但她的清輝永遠照耀在我心之天空上,洗滌凡塵俗垢,讓我的生命和思想走得更遠…… [1]

作者簡介

吳延彩,男,山東省夏津縣人,中學高級教師,任教語文學科。曾參加過全國詩歌大獎賽獲二等獎,零星文字曾在《意林》雜誌刊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