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仁化縣周田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仁化縣周田鎮位於韶關市東北部,距市區30公里,地處仁化南大門,距世界地質公園丹霞山僅12公里。轄區面積289平方公里。下轄平甫、周田、較坑龍坑、上道、雞龍、台灘、譚屋、新莊、麻洋、雷坑、上坪、靈溪、下洞、瑤溪共15個村委會和周田社區1個居委會。耕地面積1723.5公頃,糧食播種面積12634公頃,糧食產量5907噸,林地面積22331.4公頃,森林覆蓋率72%。國道106線和323線貫穿全鎮並在此交匯。西距京珠高速公路1小時車程,韶贛鐵路和韶贛高速公路途徑該鎮,並在境內各設一站。湞江河從鎮中穿過。景點有韶石古文化旅遊風景區。[1]

中文名稱: 周田鎮

外文名稱: Zhoutian Town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

政府駐地: 月嶺街

電話區號: 0751

郵政區碼: 512000

地理位置: 韶關市東北部30公里處

面 積: 289平方公里

人 口: 20730人(2017年)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著名景點:丹霞山、雲龍寺塔、雙峰寨

機 場:韶關國際機場

火車站:丹霞山站

車牌代碼: 粵F

歷史沿革

明末清初已有周田村之名,清末已有周田墟。民國設周田鄉,先後隸屬曲江縣十四區、二區、三區管轄。建國後,成立第三區,區址設在周田街,管轄黃坑、大橋、靈溪等8個鄉。解放後建曲江縣第三區,1957年置周田鄉,1958年改周田公社,1977年析周田建靈溪公社。1983年改周田區、靈溪區,1986年改周田鎮、靈溪鄉,1993年靈溪撤鄉建鎮。1996年,周田鎮面積195平方千米,人口2.1萬人,轄較坑、周田、和平、龍坑、月嶺、平甫、上道、雞龍、台灘、八村、上坪、雷坑、新莊林場、譚屋、麻洋等16個管理區(行政村)和周田1個居委會;靈溪鎮面積75平方千米,人口0.4萬人,轄大圍、上聯、下洞、瑤溪4個管理區(行政村)和靈溪1個居委會。2001年12月曲江縣實行機構改革,靈溪鎮重新併入周田鎮。2004年,將原曲江縣的周田鎮劃歸仁化縣管轄。2008年末,面積270平方千米,戶籍總人口2685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156人。轄1個居委會、15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周田鎮,別稱月嶺,位於韶關市東北部,距市區30公里,地處仁化南大門,距世界地質公園丹霞山僅12公里,屬丹霞地貌。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交通相當便利,國道106線和323線貫穿全鎮並在此交匯,湞江河自南向北流徑我鎮14個村委會,與黃坑河、靈溪河一起匯入北江,形成了水陸交通網絡。周田鎮屬亞熱帶氣候,雨量充足,年降雨量達1500毫米左右;光溫豐富,全年平均氣溫22℃左右,無霜日330天以上。

人口民族

2018年末,全鎮戶藉人口8349戶28660人。

自然資源

總耕地面積2.67萬畝,山地面積42萬畝,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鎮。

水利資源

水利資源豐富,湞江河、黃坑河和靈溪河,集雨面積廣,落差大,建立水力發電站,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我鎮已建成電站9座,總裝機容量5600千瓦,尚未開發的水力資源,裝機容量可達21000千瓦。

林業

與礦產資源也比較豐富,森林綠化及覆蓋率高,有6萬畝的速生豐產林基地,是木材深加工的理想投資場所;地質礦產蘊藏量大,含有鋅、鉛等多種有色金屬和水晶礦。已引資舉辦了1個選礦廠,日處原礦500多噸。

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旅遊景點眾多,有丹霞地貌景區韶石山旅遊風景區,有獨具客家特色和瑤族風情的韶關靈溪河森林旅遊度假公園,有如詩如畫的好彩花海攝影基地,各種充滿愛意的場景和布置吸引了情侶們的眼球,翡翠般的湖水更是讓大家作為拍攝取景的對象。劍峰灘跑馬場也已初具規模。鎮內有農莊,有燒烤和釣魚等供遊客娛樂,風光秀麗,是旅遊、休閒和度假的好去處。

經濟發展

2013年,全鎮生產總值43053.94萬元,同比增長13%;全鎮固定資產投資55904萬元(其中鎮區25683萬元,工業園區30221萬元);鎮本級財政收入468.569萬元(其中國稅131.569萬元,地稅337萬元),同比增長了58.01%;農民人均純收入10827.34元,同比增長16.3%。2014年,2014年,全鎮生產總值48706.3萬元,同比增長8.6%;全鎮固定資產投資134634萬元;本級兩稅收入803.43萬元,同比增長26.67%;農民人均純收入12083.31元,同比增長11.6%。2015年,全鎮生產總值73072萬元,同比增長10.2%;鎮本級「兩稅」收入1033.6萬元(其中:國稅任務256萬元,實際入庫281.9萬元;地稅任務680萬元,實際入庫751.7萬元)同比增長28.65%(不含新莊工業園區稅收),超額完成了縣政府下達任務;城鄉居民純收入13351.2元,同比增長10%。2017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94121萬元,比上年增長9.4%。全年農業總產值45353.66萬元,比上年增長4.1%。農民人均收入15032元,同比增長6.3%。 2018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991057萬元,比上年增長5.6%,其中工業產值36521萬元,增長6.3%。

農業

周田鎮農村經濟發展迅速,近年來,鎮黨委、政府狠抓「農業基地」和「一村一品」工作的發展,建立了1.5萬畝的優質谷基地,1.2萬畝的西瓜、花生基地,2.1萬畝的篙竹基地,8000畝水果基地,5000畝的蠶桑基地(擁有全省連片最大的蠶桑基地),1000畝西紅柿基地,1000畝的果蔗基地。對建立適度規模的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並認真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大力推廣良種良法,提高了農業的整體效益。周田鎮農業資源豐富,是粵北地區主要的商品糧基地和農產品集散地。近年來,周田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產品結構不斷優化,農業生產正逐小向基地化、特色化、產業化方向發展。2003年全鎮農業總產值13650萬元。近年來,周田建立一批具有較強輻射作用的特色農業示範基地,境內有5000畝的較坑蠶桑基地(全省連片最大),平甫、月嶺西瓜基地、譚屋花生基地、6萬畝的速生豐產林基地、1萬篙竹基地、4千畝的馬壩油粘米基地、5千畝的蔬菜基地和3千畝的水果基地等八大基地,淡水養殖、花卉等也初具規模。同時,該鎮正在積極探索馬壩油粘米產、加、銷一條龍服務的生產經營模式,使我鎮的糧食深加工逐漸向規模化、產業化和集約化方向發展。主要高效高質農作物產品:1、糧食作物:優質水稻(主要為馬壩油粘和美香粘)、美國甜玉米;2、經濟作物:西紅柿、紅瓜子、西瓜、香瓜、荷包豆、奈李、柑桔和蠶桑。

工業

周田鎮的工業曾一度處於十分落後的狀況,近年來,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珠三角產業的轉移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周田的工業從當初的一窮二白有了長足的發展。2003年實現工業總產值6700萬元,該鎮投資環境良好,投資政策優惠,領導開明團結,民俗風情淳樸,使廣大客商將目光紛紛投向這方神聖的熱土。

基礎建設

周田鎮城鎮建設日臻完善,主要街道均為水泥路面,月嶺街2公里長的路段都安裝了路燈,建有農產品集貿市場和影院、幼兒園(兩所)、小學(周田中心小學)、中學(周田中學),具有較完善的教育設施和較高的教學質量。文化站被評為省特級文化站,敬老院被為省二級敬老院,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通電話。周田鎮有初級中學1所、小學1所(其中中心小學1所、完全小學1所、教學點4個)、幼兒園3所(其中公辦1所、私立2所),在校學生(其中初中642名、小學1718名、幼兒園762人);有文化站1個,廣播站1個。全鎮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人數22183人,覆蓋面100%。工業以有色金屬循環經濟產業和水力發電為主,境內的仁化產業轉移工業園。2018年共有企業26家,已建成投產(試產)企業23家,規模以上企業14家(含高新技術企業5家),就業人口1564人,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11.4億元,同比增長21%。周田鎮地理位置、交通條件十分優越,106國道、323國道新增537國道貫穿並在此交匯,湞江河自南向北流徑我鎮14個村委會,與黃坑河、靈溪河一起匯入北江,形成了水陸交通網絡。鎮內鄉道星羅棋布,95%以上的自然村通了機動車,周田鎮距韶關市區32公里,半小時可直達韶關火車站;贛韶鐵路於2014年9月30日正式投入運營,在周田鎮內設有丹霞山站,結束了周田鎮無鐵路的歷史,極大的方便了當地的交通。距京珠高速公路1小時車程,韶贛高速於2011年1月1日建成通車,可連接京珠高速公路,並在平甫設有出口,即建成通車的贛韶鐵路在周田設有丹霞火車站,距世界地質公園丹霞山僅12公里。周田鎮南連廣東,東接江西,北臨湖南,是途經湖南、江西等省的交通樞紐。

旅遊景點

周田鎮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鲶魚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唐朝名相張九齡祖父張子胄之墓。旅遊景點主要有靈溪河森林渡假公園、周田風度村、靈溪客家大圍屋、韶石山景區。丹霞山座落於仁化縣城南約9公里處,距韶關市區56公里。丹霞山與南海西樵山、博羅羅浮山、肇慶鼎湖山並列為廣東四大名山,1988年被國務院定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山均為紅色砂礫岩,遠眺全山,「色如渥丹,燦若明霞」,因而又有人稱之為「紅石花園」。它的地質岩層是由碎屑紅岩,礫石岩和粉狀沙岩所組成,含有鈣質,氧化鐵和少量石膏,呈丹紅色,是砂岩地勢的代表。這種地形和福建的武夷山、韶關的金雞嶺等同屬丹霞地貌。丹霞山古稱燒木佛舊地,又稱長老寨。據《廣東省通志》記載,丹霞山在殘唐五代時期已有佛教居士法雲在山上之錦石岩憩。丹霞山是廣東省四大名山之一,位於粵北仁化縣城南九公里處,以「奇,險,美」著稱,因「色如渥丹,燦若明霞」而得名。「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廣東一丹霞。」這是人們對丹霞山的讚美之語。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對青年男女為了尋找一個理想的地方安家立業,騎着一匹棗紅色的駿馬,乘風駕雲。一天,他們來到洞庭湖上,忽見五嶺之南,湞水之畔,樹綠天碧,奇花似錦,百鳥翔集,彩蝶飛舞,景色甚為美麗,於是策馬南行,在一株高若蒼天的丹桂樹下停了下來。他們被這兒的奇山異水迷住了,於是便在這裡安居下來。這匹神馬也很留戀這兒,終日暢飲着這兒的澄澈悠悠的江水,年長月久,便化為一座峻秀壯麗的山巒,這山巒便是丹霞山。丹霞山在地質學上稱為「丹霞地形」。據地質學家的考證,早在二千多萬年前,丹霞山一帶原是一個巨大的湖泊,後來由於地殼上升,湖身露出地面,岩層受風雨侵蝕,水流沖刷,才變成這樣的峰林奇觀。丹霞山上有三個高峰,遠看三峰高聳對峙,如出天表,蜿蜒變化。寶峰峙其北,海螺峰居其中,長老峰倚其南,三峰之中又以海螺峰最為雄峻。丹霞山名勝古蹟甚多,除了別傳寺,錦石岩,海天門,一線天等景外,還有歷代文人騷客留下的詩文題刻。那些奇峰妙景,神形仙態,實在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