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什麼都想做,什麼都不想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在崇尚工作、譴責怠惰的大環境下,拚命工作的人卻並不健康快樂,在追求優質生活品質的同時,失去了生活。

——我們可以停下來嗎?我們文化中「非做不可」的精神被根植於大部分人體內,以至於我們不能讓自己聽到,甚至很難去想象一個叫停的聲音。

——我們要停下來了。在度過漫長的一天,經歷過工作的高壓熔爐,我們都聽到了一個低沉的聲音:「我太累了,能歇歇嗎?」

倫敦大學教授、精神分析學家喬希·科恩在本書中和我們探討了「什麼都不做」的矛盾與樂趣,他發現當生活陷入僵局,「無所事事」竟成了一種自我成就的有效方式。而這樣的方式,也貫穿了安迪·沃霍爾、奧遜·威爾斯、艾米莉·狄金森、大衛·華萊士等文學藝術家們「不工作」的一生。

作者將惰性分為四個類型:疲憊、懶惰、白日做夢、遊手好閒。通過個人經歷和他諮詢室里的故事,帶我們一探看似不合常理的處世法則下,蘊含的無限可能。

編輯推薦:

☆「不要浪費時間」的教導帶來了「絕不能停下」的惡性循環

不知道今天午飯吃什麼,不知道下班後可以做些什麼,甚至不知道周末要如何度過......即使疲倦地躺在床上,也要機械地滑動屏幕,漫無目的地遊蕩在社交媒體上,讓洗腦的bgm灌滿自己。

☆「你真的不介意被人打擾嗎?難道你不想待在床上嗎?」

我們夢想着去拼搏,成就一番事業,然而這種雄心壯志下又藏着另一種渴望——回到床上去,什麼都不做。給愛睡懶覺/社交恐懼/過度勞累/找不到生活意義的你,翻開這本書,讓我們暫時停下來,摸一會魚。

☆在心理諮詢室的真實案例中,窺見同樣的自己

「在下班後或照顧孩子的間隙中擠出一個小時來到心理診室的人們,被工作生活所困擾,早已精疲力竭,但當手機嗡嗡聲響起(「抱歉,可能是工作上的事」),他們還是會忘掉自己正是由於工作的壓力才來到這裡。」

☆文學藝術家們和你一樣社交恐懼/暴飲暴食/懶散懈怠……

安迪·沃霍爾把自己鍛造成不會出錯的工作機器;電影以外的奧遜·威爾斯,吃喝妄為,肆意消耗;艾米莉·狄金森不僅把詩歌深鎖在盒子裡,她生前也絕少出門、亦不見客;作家大衛·華萊士則極度抑鬱,瘋狂看電視是他自我消解的方式。

☆沒有說教,沒有雞湯,這本書只想和你一同放鬆漫步,尋找更多可能

「這不是激情的宣言或尖刻的社會評論」,「在一個被信息淹沒、被逼得心煩意亂、生活被壓力、無力和疲勞所困擾的世界裡,這本書有一些話要對那些猶豫不敢選擇停下的人說。」——亞馬遜讀者真實評價

☆這不是逃避,而是更好地審視。那些「停下來」的人從他們的選擇和決心中找到了救贖——他們的負擔減輕了,並對生活大聲說:「我寧願不這樣做」。

作者簡介

喬希·科恩 Josh Cohen

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現代文學理論教授、精神分析學家。出版多本現代文學、文化理論和精神分析方面的書籍,代表作有《私人生活:為什麼我們還在黑暗中》《如何解讀弗洛伊德》《中止奧斯維辛: 藝術、宗教、哲學》《宏偉的預言:後現代美國寫作與觀看的政治》等,常年為《衛報》《新政治家》《泰晤士報文學增刊》撰稿。

譯者

劉晗

書評譯人。曾獲北京大學生影評獎、香港青年文學獎。著有文化隨筆《21世紀的精神孤島——我們和我們的精神世界》,譯有《歷史學是什麼?》《詩人的思考:蒲柏、惠特曼、狄金森、葉芝》等。

校譯

蘇十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學士,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東亞研究碩士,譯有《不存在的情人》《我親愛的動物朋友》等。

原文摘錄

真正的神性不在於工作,而在於不工作。任何人都能工作,但不工作是上帝的特權。藝術家和上帝一樣,也不是「勞 動者」。建築師用石頭砌牆、架橋或建造目常生活中其他有用的東西,而雕刻家只用石頭將想象世界中的東西變成現實。無論藝術家看起來多麼努力,其作品都沒有什麼真正的用途和功能。藝術家馬丁・克里德( Martin Cree)用光線將「全世界+作品=全世界」這行文字投射到各種建築上,這個公式就完美地濃縮了上述觀點。「作品」本質上是多餘的一它既不增加也不少世界內容的總和。那些自稱納稅人,卻將藝術家視為懶蟲或廢物的人也證明了同樣的觀點。這個世界並不像需要泥瓦匠或醫生那樣「需要」藝術家。 史努比、加非貓、荷馬一一為什麼卡通片會成為孕育這些懶蟲廢物的沃土?我童年的大部分時間都揮霍在看漫畫和動畫片上,這一經歷讓我明白了懶蟲與卡通影像之間的淵源。懶蟲之所以會成為漫畫和動畫片中的常客,是因為儘管繪製卡通的過程千辛萬苦,但卡通本身卻來自我們想象力中最為懶散懈怠的部分。 這種說法聽上去與直覺相悖。特克斯・埃弗里和漢納巴伯拉( Hanna- Barbera)的作品充滿了狂躁的能量,每一幀畫面都充斥着喧囂、暴力和歡樂,但這正解釋了為什麼人們可以安安靜靜地坐着看動畫。兔八哥、達菲鴨、湯姆和傑瑞所處的世界可以隨時無視現實生活中令人厭倦的束縛,例如自然法則、道德戒律,甚至是死亡。 莫里斯・布朗肖指出,我們擺脫現實困境最直接的途徑就 是沉浸於藝術世界之中。他寫道藝術家「處在一種不行動的狀態里,表面上看是因為他在主宰想象力的世界……但實際上,藝術家毀滅了「行動,不是因為他搞的都是些不現實的東西,而是他可以讓所有的現實都呈現在我們眼前」。布朗觀點在於,在想象力的疆域中,一個人可以隨意做出或撤銷行動,沒有任何一種藝術形式比卡通片更生動地向我們呈現這一點。 現實生活怎一個「難」字了得?太多的事情阻礙了我們的隨心所欲。卡通片裡的生活消除了現實中的障礙一一包括我們身心的局限性,以及物質和精神世界的種種規則,邀請我們進入一個能毫不費力創造或推毀任何東西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讓拉摩「餓死、煩死、悔恨死」的東西已經煙消雲散。貓、和人都可以被輕而易舉地切片、充氣、拉伸、炸碎、焚燒和毆打,然後馬上滿血復活,完全不會受到良知或不的人指責。

書評

這本書看封面和標題誰能想得到裡面還挺嚴肅的,很適合節後第一周去讀。作者是從學界轉職到業界的,從一名精神治療師的角度來寫的本書。拋去社會因素,單論我們作為勞動者的本身和作為人的本身,「不為」不失是一種選擇呢,我們一邊面對着「功績社會」的統一價值觀,一邊學着「無為而治」「有所為有所不為」這種古訓教育,在這種不同的思想學說中受到拉扯,大部分人都是沒活明白的,這本書就提供了進一步的思考。

這本書還提供了四個名人作為案例「安迪沃霍爾、奧遜威爾斯、艾米麗迪金森、大衛華萊士」,分別對應着四類人:「倦怠症」「懶蟲」「白日夢想家」「遊手好閒者」,同時也引用了大量的佛洛依德、狄德羅和王爾德的觀點和宗教神話上一些觀點。大概可以總結為:神性在於不工作,無用之美尤為可貴。

倦怠者,是四種類型中反應最為明顯的。他一生都被盲目的衝動驅使,去行動,去取得成就,一種猝不及防且無法抗拒的「停下來」的需求終於使他脫軌,他只能聽天由命。倦怠症有點像輪子上的小白鼠,並沒有想過自己的鼠生何去何從,只是覺得往前跑就是對的。倦怠症是有惰性的,不是說他們不勤奮的面對日復一日的生產生活,而是說他們從來沒有想過是否這樣就是對的。

懶蟲( 狄德羅筆下的拉摩、荷馬·辛普森),他們心甘情願地接受了同樣的需求,將懶散疲倦、暴飲暴食以及領取政府津貼度日變成了一種可以選擇的生活方式,選擇不求上進、道德上的鬆懈放縱和享樂主義。這兩種都是屈從於社會「行動」的重力,任由自身重力下墜。

白日夢想家和遊手好閒者則尋求與此相反的冒險,試圖逃脫或反抗世界的慣性力量。

白日夢想家( 堂吉訶德、史努比、道林格雷)通過放飛想象來逃避日常生活的負擔。 他們的所謂的放飛自我,可以引用王爾德的思想」行動,「就是那些無事可做之人的避難所「「 行動是「有限且相對的」。行動只關心此時此地,扼殺了我們的想象力。相較之下,「一個安坐靜觀的人,他的視野是無限和絕對的」。在我看來,白日夢想家是最容易成為反社會主義者的一類人。

遊手好閒者( 奧勃洛莫夫),找到了一種途徑,將對現實生活及其需求的反感,通過「拒絕行動和拒絕目標」轉化為具體的氣質精神和生活方式。專門查了一下奧勃羅莫夫者本書,「奧勃洛摩夫性格」這是以主人公命名的一種性格:奧勃洛摩夫是俄國作家岡察洛夫代表作《奧勃洛摩夫》中的主人公。他受過良好的教育,稟賦聰慧,也有上進的要求,但貴族子弟那種長期的寄生生活方式,已使他喪失了實際生活能力,逐漸精神萎靡,思想麻木,整日睡在床上,成了一具活屍。這是俄國「多餘人」形象的一種,人稱「奧勃洛摩夫性格」。」

老實說,在現實生活中,這四類人必定會以一個具體的人出現在我們的面前的,這四種人物性格可能集合於一個人身上,甚至還會是我們日常稱讚的「自律」「有上進心」的人的另一面,也可能就是讀者我們自己都說不定。這本書更多的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思考,至于思考的結果,至於生活方式是否需要轉變,我覺得也並不重要。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