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什麼是最好的父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物質豐富的時代,養育孩子的煩惱似乎更多了,大家對孩子有了更高的要求,又時刻擔心孩子養不好,父母每日每夜面對着諸多養育困惑,由此而產生了大量的焦慮、擔憂、恐慌、煩躁,而這些都只是浮於表面的感受,問題的根源在於不知道究竟什麼樣的父母才是真正的好父母。

●日本頂級心理大師、村上春樹一生推崇的心靈導師河合隼雄,用樸實的語言輕巧地破解父母的48個養育困惑,從孩子出生到成年,娓娓道破養育本質。拋開高深的心理學術語,用智者般的人生禪語,談天說地間讓萬千父母豁然開朗。

●本書匯集河合先生畢生心理諮詢經歷中,深深困擾父母的疑惑。囊括從孩子出生到學齡期到青春期再到成年的完整成長曆程,幫你看清養育與人生的關係,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以及養育的本質。在這本書里,你能找到讓孩子和自己都獲得幸福的玄機。

●日本頂級心理學大師經典養育著作,暢銷20年,影響兩代日本人。

河合隼雄是日本心理學界重量級人物、榮格學派精神分析大師,是日本心理治療領域無可爭議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也是村上春樹一生推崇的心靈導師。這本書在日本暢銷20年,影響了兩代日本人的育兒觀。

●48個直擊心靈的問題,化解父母內心深處的煩惱和焦慮

本書匯集河合先生畢生心理諮詢經歷中,深深困擾父母的48個疑惑,以談心般的話語娓娓道破,幫你看透養育的本質,以及養育與人生的關係,化解內心焦慮和困惑。

●河合先生親傳學生、北師大心理學部教授張日昇傾情翻譯作序,細膩還原河合先生語風,溫情再現河合先生的養育智慧。

●日本超人氣作家村上春樹、日本天后作家吉本芭娜娜、繪本大師幾米一致推崇。

●童書作家、三五鋤教育創始人粲然盛讚推薦。

●湛廬文化出品。

作者簡介

河合隼雄

●臨床心理學家、心理治療家,日本心理學界重量級人物、箱庭療法之父。他是獲得榮格學派分析家資格的di一位日本人,是日本心理治療領域無可爭議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歷任京都大學教授、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長、日本文化廳長官。2007年,河合隼雄去世後,日本民眾曾感慨:「日本再無心理大師。」

●他是日本超人氣作家村上春樹的良師益友,日本天后作家吉本芭娜娜的心靈導師,繪本大師幾米的靈感來源。

●河合隼雄一生著作多達300餘種,涉及學術專著、心理學普及讀物、心理治療方法、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問題和社會問題、心靈成長、與名人的對談等。著書有《神話與日本人的心靈》《心的處方箋》《心靈晴雨圖》《心的棲止木》《大人的友情》《共鳴的靈魂》《愛哭鬼小隼》等。

原文摘錄

這些深奧的問題從很久以前就存在着,只不過主要由那些天才代替我們去思考罷了。可到了現代,我們普通大眾也不得不面對這些曾經只有天才們才需要面對的生死問題、哲學問題。 當今社會變化得太快了,以至於父母的人生經驗幾乎派不上什麼用場,可父母卻很容易忘記這一點。剛才那位父親年輕時候的「苦讀」跟現在的「苦讀」,其中的含義完全不一樣。即便他想着不要讓孩子經歷跟自己一樣的辛苦,但如果不能從本質上來考慮的話,也是難以做到的。這就好比說,無論父母的算盤打得多好,也沒法教孩子怎麼用電腦。從這個意義上說,個人經驗是不值得誇耀的。

書評

這樣的內容怕是很難跟育兒書聯繫起來吧。可是,這本書恰是一本育兒問答集:無論是中文書名《什麼是最好的父母》,還是日文書名『Q&A こころの子育て―誕生から思春期までの48章』(google機翻「育兒之道問答:從出生到青春期48章」),都單刀直入,宣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按理說類似的育兒問答書之前也讀過一些,比如《鄭玉巧育兒經》、尹建莉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自由的孩子最自覺》、多爾多的《孩子出生以後》,但終是沒有這本這麼觸動人。究其原因,大概就是它與其說是在教家長如何養孩子,不如說是在告訴家長怎樣認識自己吧。

初讀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覺得很特別,而且問題似乎也很「大路貨」,比如,「明明現在條件更好了,為什麼孩子的問題反而更多了?」「孩子的養育不盡如人意,是母子關係導致的嗎?」「我能順利地把孩子養好嗎?」有點老生常談的味道。但是,讀不過幾頁,作者的神奇之處就開始顯現出來:

「光靠說『是你不好』『你給我好好反省』這樣的話就可以了結的問題,根本稱不上是問題。」(P007)

「母親自己拚命地不想只做『母親』這個角色,努力作為『個體』而活着,但卻一再試圖把自己的孩子放進『好孩子』這個毫無個性的框架里。」(P018)

「若是不去尋找孩子大哭的原因,而是一味地想止住哭聲,就走錯了方向。」(P033)

「『普通就挺好』這種話是很簡單粗暴的。一般來說,這樣想的父母根本不關心孩子怎麼想,只是因為認定普通即幸福,所以就硬要孩子變得普通。這只不過是父母自作主張又敷衍了事地把脆弱的幸福觀強加在孩子身上了。」(P035)

……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當我讀完整本書,再返回去看《前言》的時候,才注意到,其實作者早早就給這本書定下了調子:

「養育孩子根本不能按照指南來。有很多家長,就是照着指南書去養育孩子,結果事情反而越來越糟。」(PⅨ)

「大人們認為自己是出於對孩子的『愛』而拚命地做了很多事,結果卻把大人和孩子的歡樂全都扼殺。……如果父母自己慌亂着急,卻對孩子說什麼『自由成長』,那可就真是滑稽之談了。」(PⅪ)

如果說有哪本書是越讀越精彩,全都讀完才能體會到它的妙處,這本一定就是其中之一。作為一個有倆娃的父親,在讀這本書過程中,我一直在檢討自己對孩子的養育;有沒有過自認為育兒真理在手的時候呢?有沒有過把孩子的成長作為一種炫耀的時候呢?有沒有強擰着孩子做自己心目中的「好孩子」甚至是「牛娃」的時候呢?有沒有過把自己的不良情緒傾瀉在孩子身上的時候呢?或者更進一步講,自己與孩子之間逐漸增多的矛盾,到底是單純的親子矛盾還是自己的社交障礙在孩子身上的體現呢?純然的孩子大概根本就不會像成人之間一樣世故地把隔閡掩蓋起來吧?

這本書是在一個共讀群里讀完的,每天打卡的時候,看到很多自己有共鳴的內容跟共讀群友有重疊,就明白了,作者的確是向父母發出了靈魂拷問。而這種拷問恰是本書中文版書名:什麼是最好的父母?

一本極為精彩的書,還是多引一點它自己的話吧:

「人是什麼?我們好像在一定程度上知道答案,可認真思考的話,會發現其實我們也沒有那麼懂吧?而個性正是存在於我們不知道的部分里。如果只做絕對確定的事的話,那就等於只在熟悉的圈子裡活着,個性也就無從談起。……認同孩子的個性其實非常不容易的。一到孩子的事上,家長們總會容易太過心急。明明知道要用長遠的眼光看問題,但眼前卻總想把孩子塞進確定的形狀里。養育孩子其實也是一樣的。有的家長想着為了孩子好,只讓孩子去做那些早已經知道答案的、確確實實的事,這樣的家長只會把孩子的人生塞到所有人的最大公約數裡面而已,孩子的個性也會一直被壓制下去。」(P102—103)

「父母可不能總是忍不住過去跟孩子說點兒什麼,因為人是在感受傷痛的過程中成長的。如果一直沒受過傷的話,無論多麼注意,總有一天還是會摔倒的。……人是不可能不受傷就獲得成長的,而且不管自己和別人多麼親密,人的本質終歸是一個人存在。這種體驗是非常重要的。」(P128)

「有人能在犯錯之後沉迷於責怪自己,然後輕易地認為這樣一切就都過去了。『他已經在反省啦』,寥寥數語就可以順理成章地逃避他人的責備。正因如此,所有人們全都熟諳此道。但這只是在反省而已,沒有做出任何實際的行動。……『我認為這也是我們做父母的錯』,『我覺得是我們教育方式有問題』。面對說着這些話的人,就算問他一句:『那你是怎樣反省的呢?』他們也只能說出『我在反省』這種話。這時,我就會說:『那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吧,這種無用的反省您以後還是別做了。』」(P143)

「這種無用的反省您以後還是別做了」,一句扎心的話,想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