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沒多少「選擇題」(王禮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人生沒多少「選擇題」》是中國當代作家王禮民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人生沒多少「選擇題」
近日看到一篇短文,題目是《人生不全是選擇題》,文章說,做學生時怕考試,於是每次考試都希望出的全是選擇題。因為做選擇題最大的好處就是不會可以「蒙」,運氣好了說不準還會「蒙」對。然而考試中的選擇題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於是就問老師,「出題為什麼不全出選擇題呢?」老師的回答簡直太精彩了。老師說:「因為人生不全是選擇題。」
我真的十分佩服這位老師,他也真不愧為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簡簡單單一句話,11個字,就把人生要走的道路濃縮殆盡,明了易懂,比喻之妙精確無比,具有的深深的說服力、感染力。正因如此,他的這位弟子至今牢記在心,並成為他一生為人處世的策動力。
人,這一生可做的選擇題真的不多。首先,你的出身、出生就由不得你個人選擇。你是出生到窮人家裡,還是出生在富人家裡;你是出生在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的城市,還是出生在雖然風景如畫但卻窮鄉僻壤的山村;是出生在達官貴戚的宦官之家,還是「飛入尋常百姓家」?這,由你來選擇嗎?
記得在「階級鬥爭,一抓就靈」的年代,「地富反壞右」被稱為「五類分子」,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對象。他們的兒子乃至孫子一代都會受到株連。你要參軍、招工,推薦上大學,首先,「政審」這一關就如「雄關漫道真如鐵」,夠你「而今邁步從頭越」的。為此,有多少人被誤了「我的前半生」,甚至是終身。不要說別的,有些男孩子連媳婦都不好找。一說某某,人家就嫌棄家裡的「成分太高」。我有一位親戚,爺爺是「富農分子」,儘管他個人各方麵條件都不錯,可一直到將近30歲還沒有找上對象。他有一個「富農分子」的爺爺,這是由他來選擇的嗎?這類的例子不勝枚舉。
出生由不得自己選擇,那麼在出生之後的人生道路上還有更多由不得自己的選擇,需要「吾將上下而求索」。
到了該上幼兒園了,去一個什麼樣的幼兒園呢?是上公辦的,還是私立的?是上雙語的,還是上普通的?這毫無疑問得有你的爸爸媽媽來為你做主。上小學、中學,也大都由不得你來挑選。好不容易熬到高考榜上有名,但報志願報什麼學校、什麼專業,也還要認真聽取家長和老師的「參考」意見,不是完全自己說了算。
到了該工作了,眼下就業可是個大問題。要想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理想的工作可不是那麼容易。不是你選擇人家,而是人家來選擇你。你只能期待着人家的挑選。「我的青春我做主」,這只是一句「戲」言(戲劇里的話)和「戲言」(玩笑話)。現實生活中,你能做得了什麼「主」,做得了多少「主」呢,做得了誰的主?
談婚論嫁按理說純屬於自己的「個人問題」,完全應該由本人說了算。過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不說了。新社會、新時代誰也不可包辦婚姻。但也有人並非自己的意願,而是在父母或他人的干預下促成的。於是乎,有的人就成了為結婚而結婚,要麼一生的幸福大打了折扣,要麼「幸福哪裡找」?
結了婚,如果不想做丁克家族,那就必須要生孩子。儘管你和你的那位也都提前做了周密的計劃、安排和充分的生理準備、心理準備、物質準備,但,將「誕生」的會是一個怎樣的孩子?是男?是女?身體健康狀況如何?將繼承多少爸爸和媽媽的基因?由得了你選擇嗎?不僅爸爸媽媽做不了主,肚子裡的孩子也做不了他或她自己的主。大家是否見到過這樣一種情況呢?夫妻兩個,男的瀟灑「高富帥」,女的漂亮「白富美」,可生出來的孩子卻較少地選擇了他們的優點,而是較多的選擇了他們各自的不足。「龍生龍,鳳生鳳」,基本原則不會錯,但龍鳳也不盡相同。如果生的是一條「地龍」,那還不如一條「蛇」呢;要是生的是一隻脫毛的鳳凰,那還不如「雞」呢。
人老了,供自己選擇的就更少了。到了退休的年紀,首先面臨的就是兒女給他們出的一道選擇題——要不要幫他們帶孩子。A、帶;b、不帶。二選一。作為中國的傳統和理念,基本上,大多數,不,絕大多數肯定都得選a,即使不想選a,也不得不選a。
有一個笑話特逗。說是一位青海鄉下的媽媽被在北京工作的兒子請去幫助帶孩子,期間,這位媽媽整天用青海農村的土話教孫子,「腦(我),腦們(我們)的腦」,「奶,奶子(牛奶)的奶」,「阿媽(媽媽)」、「阿大(爸爸)」「阿木留(幹什麼)」。兒媳和兒子商量說:「這樣不把孩子教壞了嗎?」於是就另想辦法找人照管孩子,打發媽媽回了老家。到家後她悄悄對老頭子說:「腦(我)要不用這個法子,再過兩年他們也包想(別想)讓腦(我)回來。」這雖然是個笑話,看了卻很是讓人覺得心酸和苦澀,所反映出的問題卻很有代表性。
有一次在老家遇到一位朋友,夫妻二人育有三個子女,並把他們都培養得很是成功。大女兒博士學歷,和女婿同是南京大學某系的教授;大兒子碩士學歷,回到本縣一中任教,兒媳也是一位老師;小兒子大學學歷,在濟寧電力部門工作,妻子是南方籍的同事。個個都很爭氣,被同鄉人傳為佳話。說來也巧,三個孩子先後又都為他們有了下一代。三家都希望媽媽去為他們照管孩子。可是,媽媽只有一個,無奈,有一家只好接受老爸的相助。可是還有一家咋辦?人家也不是後娘養的。商量來商量去,只好讓女兒她們自己去想辦法。老媽到離家近的縣城看孫女;老爸到離家比較近的濟寧看孫子;一來夫妻兩個距離百十里地不太遠,節假日、周末有時見個面還不算太難。二來離老家比較近,萬一家中有事回去也還方便。可女兒就成了「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管不了那麼多了。有一次說起話來,他說,要是為個人養老考慮,還不如有一個沒有出息,留在身邊才好。雖然說的是一句「自私」的玩笑話,但事實還真就是那麼一回事情。
做完了給兒女帶孩子的選題,下一個就該是自己如何養老的選題了。
如果子女不在身邊,你準備怎樣養老?
A、居家養老;b、去跟着子女養老;c、搭伴養老;d、去養老院養老;e、其他
答案似乎比較多,但,有哪一項可供你選擇呢?是不是覺得哪一項都不大適合自己?這時候,就只有「蒙」了。這裡說的「蒙」不僅僅是讓你胡亂選個答案,還有讓你頭腦「發蒙」,無所適從,不知如何是好的意思在裡面。即使你有既定的答案,但能否兌現還是另外一回事,有一句話怎麼說得來,好像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還是那位老師說得對:「要做好人生這道考題不是靠選擇就行的」,「更多的是要親身去運算、分析、填寫、解答。」
依我之見,即便如此,也未必就能做好人生這張答卷。[1]
作者簡介
王禮民 ,籍貫山東菏澤,新中國同齡人,省直機關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