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人生幸福三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人生幸福三訣
圖片來自搜狐網

人生幸福三訣,人人都有一面鏡子,鏡子與鏡子間雖可互相映照,卻是不能取代的。若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寄托在別人的喜怒哀樂上,就是永遠在鏡上抹痕,找不到光明落腳的地方

原文

在一本書里,看到一位88歲高齡的老太太總結人生幸福有三訣:;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自己、;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別人、;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很簡單吧!只有三條,可是真的能做到嗎?那麼,便會讓我們活得輕鬆些。

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自己,就是說不要自己同自己過不去。凡夫的我們,如果一有過錯,就會終日陷入無盡的自責、哀怨、痛悔之中。雖然說這些心理在所難免,但是對於錯誤來說,毫無用處,只能帶來更大的痛苦。錯誤的過去已經過去,應該拍拍身上的灰塵,重新走上人生的旅途。
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別人,就是說不要把自己的痛苦帶給別人。人們都會為自己的過錯而痛悔,但是受傷的虛榮心卻還要瘋狂地尋找能夠掩飾傷口的更大虛榮。很多人失戀的人說:;如果我得不到她,我也不讓別人得到她,正是陷入這種虛榮心的圈套。
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這是因為我們以別人為參照物而造成的一種錯誤心理。比如,當大家都在等綠燈時,有個大膽的傢伙看到前後沒有車輛,於是便直撞紅燈,接着人群便開始騷動,只有紅燈在閃着無奈的紅光了;別人都貪污受賄,我這一點便宜算什麼。於是,我們都犯下別人同樣的錯誤了。

在禪宗里,有一個白雲守端禪師與他師父楊岐方會禪師的故事。有一次,他們兩個對坐。楊岐問說:;聽說您的師父茶陵郁和尚大悟時說了一首偈,您還記得嗎?;記得記得,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有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白雲畢恭畢敬地回答說,難免有些得意。

楊岐聽了,大笑數聲,一言不發地走了。

白雲愣在那裡半天,心裡特別納悶:為什麼師父聽了自己的偈而大笑。整天都在思考着師父的笑,但是卻找不出任何原因。那天晚上,他輾轉反側,苦苦地參了一夜,無法成眠。

第二天,白雲實在忍不住了,大清早就去請教師父:;師父聽到郁和尚的偈為什麼大笑呢?楊岐禪師笑得更開心,對着眼眶因失眠而發黑的弟子說:;原來你還比不上一個小丑,小丑不怕人笑,你卻怕人笑!白雲聽了,豁然開悟。

參禪開悟不能將心思寄托在別人的身心上,因別人而歡樂、痛苦,哪能得大自在,哪能見性成佛。

楊岐方會禪師在追隨石霜慈明禪師時,也和白雲遭遇了同樣的問題。有一次,他在山路上遇見石霜,故意擋住去路,問說:;狹路相逢時如何?石霜說:;你且躲避,我要去那裡去!

又有一次,石霜上堂的時候,楊岐問道:;幽鳥語喃喃,辭雲入亂峰時如何?石霜回答說:;我行荒草里,汝又入深村。

人人都有一面鏡子,鏡子與鏡子間雖可互相映照,卻是不能取代的。若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寄托在別人的喜怒哀樂上,就是永遠在鏡上抹痕,找不到光明落腳的地方。

其實,沒有人能夠左右你的情緒,除了你自己。陰雨天氣本身不能夠使人抑鬱,如果你抑鬱,那是因為你自己對天氣的反應,使你感到抑鬱。我們常說:;你真傷我的心,其實更確切的表達則應該為:;我傷了我自己的心,因為我是根據你的態度看自己的。我們會說:;她很討人喜歡,確切的表達應該是:;我一見到她,就讓自己喜歡她。我們有時心想:;我一到高處就害怕,但是確切的表達卻是:;我一到高處就嚇唬自己。

一個正常的人,應該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與感情,所以有必要對所接受的信息進行自己的理性判斷。所以,有時應該排除甚至不接受一些不必要的信息,以控制自己的精神世界。千萬不要在大腦里形成這樣的觀念:;在遇到什麼事情的時候,自己應該具有怎樣的一種心情;更不應聽信別人對你的這些話:;你應該笑、;你應該哭。

別人的痛苦與快樂是由別人主宰,我的苦樂應由我自己作主。如果因別人而主宰了自己的苦樂,這就如一個陀螺,因別人的繩索而轉,轉到力盡而止,如何對生命有智慧的觀照呢。

比如說,丈夫忘記了妻子的生日,妻子本來沒有什麼。同事卻說:;他怎麼能這樣對你呢,你該多傷心呀!妻子果然十分傷心起來。其實,丈夫忘記了妻子的生日,並不能說明丈夫對妻子的感情起了什麼變化,忽視了妻子的存在。他或許真的太忙了,他或許從來不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愛。而妻子的傷心,卻是因為別人大驚小怪而引起的,從而對自己的情緒形成影響。

我記得有一次講座時,有一位年輕的小姑娘向我訴說自己的苦惱:她愛上一個小伙子,可是別人都說這位小伙子有許多缺點,所以她十分猶豫,不知道該怎麼辦呢?其實,青菜蘿蔔各有所愛,愛情是自己的感受,別人無法代替。如果反過來說,別人認為你應該喜歡某個人,你就應該去愛他嗎?

自我認同,就是對自己的生命有一種自己的思想、感情、行為等方式。每一個生命有一種生命點,每個人在這個社會都有一個位置。;自我認同,所以要尋找自己生命的支點與位置。

自我回歸,能夠透過對生命的認知,讓動盪的心回歸寧靜與平和。我們經常使生命過度勞累,同時由於應付生活中的衝突、矛盾,也使人們身心疲憊。生活會使我們有一種;不想活下去的感覺,一種強烈的厭倦感。因為生命在不斷地向外透支,沒有讓它休息,補充生命的維生素。

靜坐的功能,就是在修補我們的生命線,提煉生命的營養素。從靜靜的一呼一吸中,讓生命慢慢地安定下來,更進而達到心神的集中。當我們的心力集中時,必能掃除平日錯誤百出的無力感,而得心應手處事。只能收回那顆奔放放逸的心,讓它向內直觀,則生命力的發揮必如草木得到滋潤的泉源。

所以,台灣作家林清玄說:;小丑由於認識自我,不畏人笑,故能悲喜自在;成功者由於回歸自我,可以不怕受傷,反敗為勝;禪師由於反觀自我如空明之鏡,可以不染煙塵,直觀世界。認識、回歸、反觀自我都是通過自己做主人的方法。[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