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茶(趙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人生如茶》是中國當代作家趙成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人生如茶
五十八歲,我年近退休,自覺激情難在,內能不足,幾年前,便欣然地從語文教學崗位上退了下來,選擇了從事輔助性的書法教學工作,從此躲進小樓成一統,鮮與他人度春秋。儘管如此,我的日子依然過得有滋有味,平素里於讀書寫字之餘,仰首望白雲,俯身看落花,頗為愜意。今年九月一日開學,因一位初三語文教師請假,需從本校教師中選一位代課,於是有人勸我:「老趙,你寶刀未老,應重出江湖,風雲再起。」被我婉言拒絕了。
我知道,人生遲暮,歲至黃昏,龍鐘的老態早已驚艷不了今天的歲月,遲鈍的語言再也喚不起孩子們的共情,與其如此,不如去做一片葉,於下方默默地托起嬌艷的花朵與尊貴的果實!
人生如茶,該浮時則起,該沉時則落,浮時淡然,沉時坦然,毋在本該下沉時還沉渣泛起。因為只有這樣,你才不會影響喝茶人的心情。於拔山扛鼎時拿得起,在力不從心際放得下,做無為而為之事,這才是一個人的生活本色。然而生活中卻總有一些人想不開,始終認為最好的人生就是永遠浮在上面,於是,千方百計地上來下去,於水裡不斷地攪和,始終欲把自己做懸浮狀,自詡閱歷深,經驗足,占着位置不願意給年輕人讓路,拖着羸弱之軀腰酸背痛地與年輕人擠,嚴重影響了茶水的質量,令飲者眉頭大皺。
其實,人生沒有所謂好壞之分,只有什麼東西在哪一季是好的問題。就一個人來說,他做事應該只問是否應該做,而不計較其個人的利害,亦不必計較其事的可能成敗,不要在不該做的時候仍死死地拿捏着,直至撒手人寰之時才不得不放下,恨不得臨終之時把天下的所有名利都爭到手,死後與屍體一併帶入棺槨,象嚴監生一樣臨咽氣時因燈碗中多燃了一根燈芯而閉不上眼。我覺得這樣的人多少有點不幸,因為,他的日子和精力都消耗在戚戚於貧賤,汲汲於富貴中,他的一生除了在滾滾紅塵中做疲憊不堪的急急忙忙趕路外,沿途的風景從未關注過,欣賞過,乃至「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他活着猶如沒活着,實在悲哀。
一日有早午晚,一年有四季,元亨利貞,什麼時段做什麼事,不要亂了順序,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是不對的,該靜養的時日選擇冒進也是錯誤的,那都將是一曲旋律中不和諧的音符,一幅畫面中刺目的顏色。
這是父親在世時說起的一件事,他說在晨練時遇見一位爭強好勝年近古稀的老者,為了在眾人面前逞能踢水泥線杆,以示自己筋骨強勁,寶刀未老。突然一個不小心,腿撞到線杆,小腿粉碎性骨折,自此臥床不起,不久羽化歸西。試想,何苦來呢!本該生命靜養的年齡非得去發神經,展雄風,故意放大音符聲響使其不調和,最後弄得音樂不能再演奏下去。
人生應循着季節去活,人至晚年的最好狀態就應沉靜如水,為而不爭。生命之秋,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毋要整天瞎折騰!余秋雨說,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髮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沒有必要阻斷歷史,老就老了吧?安詳地交給世界一幅慈祥美,把機會留給年輕人,把精彩留給未來。這何嘗不是無為而為的一種成功。
1976年,汪東興堅決執行組織的決策,在關鍵時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77年開始,他擔任了副主席,並且進入常委,成為正國級幹部。不過,三年後,也就是1980年,汪東興卻突然提出辭職,大家都想挽留他,可是汪東興卻說:未來是年輕人的,自己已經過完大半生了,未來的舞台更應該是年輕人的。汪東興主動放棄高位,把未來交給年輕人,實在令人敬佩。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多,他們值得人高山仰止。牛頓的老師馬羅先生於36歲的時候就把教授的位置讓給了牛頓,為牛頓以後的研究和發展鋪平了道路,使其在科學上成為一顆耀眼的明珠。他崇高的師德成為後人的楷模。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舊的悠悠退去,新的悠悠上來,歷史才走上正軌,這是規律。不知趣,不通透,只珍惜自己的過去,而不體念別人的將來,於該走的時候不走,那就擠着你走了。《大學》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地假我以文章。人生苦短,歲月不長,面對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的人間美景連博士浮士德都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太美了!請停下吧。」何況我們普通人。人生求不得是常態,不圓滿是生活,窮極一生所求不過是眼中景,碗中飯,枕邊人。既然這樣,那麼我們就該把不必要的東西放下,從繁文縟節的追求中解放出來,輕裝簡從,用舍行藏,以有限的生命去享受大自然對我們的恩賜!
天國泥犁,終將無悔。[1]
作者簡介
趙 成,內蒙古中學語文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