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大學)實驗室於1991年經國家計劃委員會撥款開始建設,1994年通過國家教育委員會組織驗收通過並正式對外開放。

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1]依託:北京大學

領域

開展與納米材料以及光電子學相聯繫的材料和材料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與微結構製備有關的實驗技術及物理問題;發展高空間分辨率探測技術(掃描隧道顯微術,近場光學和原子力顯微術)和高時間分辨率光學探測技術(飛秒和相關技術);開展量子輸運過程的實驗和理論研究,包括氧化物[2]高溫超導電性問題的研究;推動上述這些方向與化學和生命科學的可能聯繫以及應用的可能性。

團隊

實驗室主任為龔旗煌教授,副主任為張酣教授和王福仁教授。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為甘子釗院士,副主任為楊國楨院士和戴遠東教授。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54人,流動人員12人,其中教授 20名,副教授/高工21名。研究隊伍擁有院士4人,國家傑出青年4人,教育部跨世紀和新世紀人7人。已建成老中青有機結合的研究隊伍。形成了中科院院士等老一輩科學家仍在一線指導和發揮重要作用,傑出青年基金和教育部跨(新)世紀人才等中青年學者已成為研究的中堅力量,青年副教授已迅速成長的良好局面。研究隊伍團隊協作和集體攻關能力不斷加強。

方向

實驗室努力建設有明顯介觀物理研究特色、光學與凝聚態緊密結合的研究基地,深入開展介觀物理中的重大基礎科學問題、應用前沿問題的研究;同時加強與交叉學科的聯繫,使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的研究手段和觀念在能源、生命科學等領域得到開拓發展和應用延伸。實驗室研究以介觀尺度下凝聚態物理和光學為主要研究內容,並開展與能源、材料、生命科學和化學等多學科的融合和交叉研究。圍繞介觀體系凝聚態物理與器件、介觀光學與飛秒光物理,介觀物理交叉與重大應用三個重要研究方向做出原創性成果。建設一個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的一個既有利於學科發展、又便於為人才培養服務的綜合研究基地。

視頻

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相關視頻

北京大學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北京大學霸氣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