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亳州市基督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全景視覺網 的圖片

亳州市基督教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美國基督教傳教士白某來亳州傳教,並在渦北建立了教堂。白回國後,宣統二年(1910),美國人包治丕自山東來亳,接替白在亳州的傳教事務。當時入教者不多,包治丕勾結官府,拉攏豪紳,擴大教堂,並雇用中國人布道。民國4年,渦北教堂正式建立,擴大傳教活動。民國13年,包治丕的弟弟包萬德、妹妹包愛德亦來亳,協助他傳教。他們逐戶布道,教徒發展到2000多人。民國18年,正式成立教會。民國29年,成立北關教會。

民國時期,基督教總會堂設在渦北董家街北(現在亳州市第一中學),牧師為美籍人邵士德。下設兩分堂:一在王巷口,牧師張效曾;一在北關洪濟橋,牧師張學禮。分堂下設支堂。民國24年,設十八里支堂,有教徒36人;同年又設辛集支堂,有教徒120人。民國28年,設十河郭莊支堂,有教徒22人;同年又設趙橋支堂,有教徒21人。民國29年,設城北張集支堂,有教徒170人;同年又設雙溝支堂,有教徒28人。民國30年,設蘆廟支堂,有教徒140人;同年又設余集支堂,有教徒19人,又在十九里集設一布道所,有教徒126人。安溜支堂原屬鹿邑縣,同年轉屬亳縣。

民國31年,設魏崗芮莊支堂,有教徒18人;同年又設高樓支堂,有教徒27人。張集、蘆廟、辛集支堂隸屬渦北教堂;魏崗、余集、高樓支堂隸屬洪濟橋分堂;趙橋、十河、十八里、雙溝各支堂隸屬城裡王巷口分堂。

基督教在當地也興辦了一些福利事業。宣統二年(1910),渦北教堂辦福音小學1所;洪濟橋教堂、王巷口教堂,也各辦小學1所。民國10年,美籍傳教士柏瑞德辦婦嬰院1所。民國21年,柏瑞德在城裡教會辦女子小學1所。民國27年,日軍陷亳後,牧師邵士德和張子和等,辦一難民所,可容難民2000多人。同年,在難民中有些知識分子教徒,開辦懷恩中學1所,懷恩、崇實、懷德福音小學3所。民國31年,渦北教會開辦聖經學校1所。

建國後,當地基督教開展了以自治、自傳、自養、愛國、愛教為主要內容的「三自」革新運動,恢復了正常活動。1957年,成立「三自愛國委員會」,有委員9人。縣城成立基督教「浸信會」,由牧師張效曾、張開禮、梁貫道、陶言信4人負責。原城裡、北關分堂改為總堂。北關總堂下設高樓、黃莊、余集3個分堂;渦北總堂下設張集、蘆廟、張店、辛集4個分堂;城裡總堂下設雙溝、十八里、趙橋、郭莊、十河、安溜6個分堂。後城關教堂被學校占用(渦北教堂被一中占用,北關教堂被烈小占用,城裡教堂被第一回民小學占用)。「文化大革命」期間,全部停止活動。1982年,恢復了「三自愛國委員會」,基督教在亳縣恢復了正常活動。1985年12月25日,渦北基督教堂慶祝「聖誕節」,城鄉參加者達4000人以上。這年,經省民委宗教事務處批准,設雙溝、張集、減店、趙橋4個宗教活動點。

基督教

基督教是對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各教派統稱,亦稱基督宗教。公元1世紀,發源於羅馬的巴勒斯坦[1](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它建立的根基是耶穌基督的誕生、傳道、死亡與復活。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較小教派。

基督教信仰以耶穌基督為中心,以聖經為藍本,核心思想是福音[2],即上帝耶穌基督的救恩,充分彰顯了上帝對全人類和整個宇宙舍己無私的大愛。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耶穌基督)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