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親近佛法,用心領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親近佛法,用心領悟
圖片來自六圖網

親近佛法,用心領悟,輪船逐漸駛離了普陀,我的心還在觀音像前徜徉着。垂頭一看,正見一道道輪船駛過期劃出的波濤、浮泡。腦海里倏的一下就浮現出《金剛經》的尾偈:「全部有為法,如夢境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原文

有一次在成都中心花園,一行人在花園的草坪上靜靜體會附近靜寂、吉祥的氛圍時,兩個年青的姑娘繞過噴泉來到咱們面前。一見面她倆就要皈依、出家、取法名。具體了解今後得知,兩個姑娘一個來自山東,一個來自東北。來自山東的女孩其時穿着一身藍套裝,黑黑的長髮披散在肩上,亮堂的雙眸讓人一眼就能看出那裡邊蘊含着的樸素、誠懇。出家的事當然得另當別論,但皈依取法名的事我立刻就容許了。其時我手上正拿着一本書,一垂頭就瞅見了「觀音」二字,所以兩個法名天然就有了着落:一個叫圓觀,一個叫圓音,那個來自山東的女孩即是圓觀。

  後來沒過多久她們就來到了學院,幾個月後圓觀就出家了。兩年多來圓觀的聞思一向很精進,人也挺謙和。每日悄然無聲地跟着群眾一同聽聞經論、修身修心,你底子看不出她是一個結業於山東曲阜師範大學英語系的本科生。對她而言,舍俗出家並非易事,通常人中又有多少能切斷凡情羈絆呢?但就像我常常說的那樣,佛法的巨大就在於,當它真的走入一個人的心地中後,全部在外人看來難以想象的作業,便都有或許在一個以佛法調伏了自心相續的人身上發作。

  不信的話,就讓咱們一同來看看圓觀的閱歷吧。

  我自幼隨姥姥日子,直到上小學後才離開。姥姥僅僅一個一般的勞作婦人,也不明白太多的佛法理論,但她質樸仁慈、樂善好施,終身行善積德。在咱們家園,佛法並不昌盛,只能聽聞佛名,難以見到法僧二寶,但姥姥的言行卻天可是然地在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學佛的種子。並且在姥姥年青時,她就曾動過出家的想法,只因慈善幼子而未能如願。現在終身吃齋拜佛的她已年逾九十,但仍精力矍鑠地每日念佛不已。

  韶光飛逝,轉眼間我已到了十七歲。那年我被本省的曲阜師範大學英語系錄取了,從此變成了一名兒時就夢寐以求的大學生。記住上大學時,外系的同學都十分仰慕咱們。想想也是,數學、物理系的同學天天有做不完的習題;生物、化學系的同學天天有做不完的試驗。而咱們——英國語言文學系的同學,成天都可捧着一本外國小說看。剛開端時,我也曾半自豪半鄙夷地對一臉仰慕之色的外系同學說:「知道嗎?這即是咱們的專業!你認為看小說不頭疼啊?那得用全身心去體會,多累人啊!」可是時刻久了,便開端有些覺得小說所寫的如何越看越沒味、越看越無聊。由於我發現這紙上的情感畢竟難以力透紙背,它們滿是千人一面的情感做作,滿是作家或天才或平凡的以假亂真。我卻是很佩服那些作家們,終身都在抱着一些迥然不同的愛情故事輾轉反側地變幻給咱們看。一起,我逐漸意識到,人的情感本來很蒼白,越是引許多作家競折腰地去描畫它,越是讓許多才子佳人墮淚紛繁地感念它,就越證明了它的蒼白,所以大家才會添枝加葉、塗脂抹粉一番,為的即是掩飾。

  不再為小說的情節哭天抹淚後,我又把目光轉向社會科學及宗教方面的書本。泛泛地閱讀了一個大約後,我俄然有了一個感受:大約姥姥成天掛在嘴邊的啥「緣分」呀、「因果」呀,或許的確是不虛吧。由於全部的書中,我唯一對《六祖壇經》形象極深,並且沒來由地就想:「會不會有一天我也會出家專門精研佛法呢?」

  大學結業後,我被分配到山東德州市的某家銀行從事世界結算部分的作業。這時或許是福報現前吧,銀行豐盛的薪酬、獎金、福利待遇使我變成他人眼裡的「白領麗人」。說「麗人」或許有點過分吧,不過周圍的搭檔卻是對我一片恭維,啥「儀態正經」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呀等等。這麼,我的身邊便很快集合起一大群追求者。

  但我想我必定會讓他們失望的。由於自從看《六祖壇經》而萌發出塵之志後,雖然自個對佛法粗心一無所知,但冥冥傍邊好像總有一種聲響在提示我,姥姥最初即是由於舍不下兒女才拋棄出家想法的。我並不知道自個的將來會如何,但至少暫時仍是不要自我連累吧。何況在我心中,婚姻並沒有啥含義、趣味。女性除了成婚生子、保護家庭外莫非就沒有其他啥立身的當地了嗎?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倒也不圖啥經天緯地之舉,但我總感受自個的終身,特別是自個生命的潛能,應該不會在生兒育女方面來個大迸發吧?

  可是一個單身女性在中國一個小城市的獨身日子,肯定是不會讓好事者們善罷甘休的,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強壯的塵俗壓力,家庭和社會都不答應我不成婚。看來要想不逆來順受就只能遠走他鄉了。所以我挑選了考研,到另一個城市去備考以躲開這閒言之海。

  來到一個生疏的當地,開端了邊作業邊學習的日子。每日在賣力作業、點燈苦讀以後,夜對靜空皓月,老是不期然想到家園,想到姥姥。一想到姥姥,便想起她天天朗讀的「阿彌陀佛」聖號,所以,一種久已淡忘但又一直躲藏心間的佛教情結便悄然浮出了……

  再把佛經拿出來看,一種從未體系觸摸過的簇新人生態度、世界觀、宇宙觀,便以令人目不暇接之勢向我湧來。有些措手不及,但苦空無常之理頭一次算是深深地在我心中紮下了根。

  九七年香港回歸祖國之日,在我也像是自個回歸佛陀教化下的大家庭之始。這該是如何的一個難以想象的緣起啊!一位居士告訴我,一個從四川色達喇榮佛學院回來的出家人在她家,問我要不要去看看。我不光去看了,並且還正式皈依了三寶!個中緣由我也說不清楚,橫豎總的感受是:一看到他那一身我從未見過的赤色藏傳佛教的僧袍,我就忍不住在心裡感嘆道:太了解、太親熱了……

  從此我開端真實聞思起來。

  記住在看了福建莆田廣化寺印行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後,我生起了很大的決心。為將法雨遍布,我將此經咒廣傳親朋好友。成果有兩人原先患有很重的疾病,在依法修持後竟都取得了十分顯着的驗相。原想與他們結個善緣,沒料到獲益最大的終究仍是自個,因我的決心從此愈加增上了,便天天按經中規則的儀軌持誦起大悲神咒來。

  有一段時刻,我還常常把《金剛經》中的「曩昔心不可得,將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等提醒般若甚深空性義理的話放在心上、掛在嘴邊,當作提醒人生無常、夢境空花的一個座右銘。薰習得久了,有時真的是對名利位置、人間享樂視若浮雲了。端起一碗飯我就在想,「是誰在吃它呢?假設是我在吃,一口氣上不來,我又跑到哪裡去了呢?假設不是我在吃,又是誰在吃呢?」不僅如此,每逢撕下一頁日曆,我就會問自個:「假設無常此時就來臨,我做好預備了嗎?」

  越是照佛法的義理思想,越是感到人生太可貴、佛法太難聞了。我真的是越來越搞不明白人間人了:莫非你們的魂靈就已麻痹到底子感受不出生命天天都在無含義地流逝,咱們的壽數也因之天天都在無價值地縮短嗎?

  不為探求真理,生存於此人間又有何益?

  九八年的新年,我一人來到了觀音菩薩的道場、四大名山之一的琉璃世界普陀山。在這裡,千步沙的細緻柔軟令我心曠神怡;大海的潮音讓我徹夜難眠,在它力敵千軍的洶湧傍邊,我的心帆一次次鼓盪而起,在這海天佛國縱橫游弋。特別是在看到出家人調柔幽靜的日子後,心裡的長久癥結被再次觸動。我細心地考慮了一番這個疑問,覺得已然已感到眷戀世事凡情無義,那為何不乾脆快刀斬亂麻,一把拔去這情緣之草,再不要讓它在心頭延伸呢?或許我這終身沒遇到過啥波折,涉世也未深,當違緣到來時,或許自個出家修行會碰到很大妨礙。但我想,假設一個人真的生起了出離心的話,那他必定會在厭離五濁惡世的情感催逼下,必定精進聞思修、護持正念,不懈地對治煩惱,而不或許在散亂中度日。特別是在一位具德上師的指引下,他的這種無偽的出離心必定會被上師調化成證道成佛的菩提悲智。

  那麼我對這個人間還有啥可眷戀的呢?還有哪些塵情凡緣足以讓我為之退失無上菩提心並毫不勉強地沉溺六道輪迴呢?以前讀《楞嚴經》時就曾發心出家以求償還無始宿債。假設再蹉跎猶疑,宿債未還,新債又來,我一個小小女子在存亡面前能諒解得了嗎?

  輪船逐漸駛離了普陀,我的心還在觀音像前徜徉着。垂頭一看,正見一道道輪船駛過期劃出的波濤、浮泡。腦海里倏的一下就浮現出《金剛經》的尾偈:「全部有為法,如夢境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腦子裡正想着這首偈時,天上俄然降下萬道陽光,抬眼一看,原先霧蒙蒙的天空此時蔚為大觀,放眼一望,只見雲開霧散日正來……

  九九年藏曆正月,我總算按照自個的心靈之約,按期奔赴了色達喇榮的佛學院。

  在這聞思了一段時刻的經論後,我下定決心在這裡出家修道了。現在我在學院天天都暢遊在佛法這深廣眾多的慧海中,只恨自個不能一下盡飲其間之甘露妙味。一起也愈加祈願更多之有緣人,特別是有必定品格基礎、必定分辯才幹、必定常識堆集的常識分子朋友們,也能跟我一道投身到佛教慈濟眾生的作業上來。

  由於我總感受,只要佛法才幹讓咱們「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佛法才幹讓咱們終究對得起自個的終身。

  圓觀在雪花紛飛的酷寒時節來到聖地肄業,並從此過上一種清淨聞思的日子。對做出這種挑選的人,我只能用「智者」二字來評議,並且我深信他們也堪當這一稱謂。這些年來,圓觀一向在以精進心不懈修行,假設能鍥而不捨的話,我想她必定能成辦自個此生來世的最大願望——脫離輪迴存亡苦海。

  佛陀在《寶積經》中說:「智者隨積德行善,以此成諸事。」假設咱們能隨順全部真實積德行善的話,那咱們則可無事不辦。咱們所見到的許多城市裡的年青人,雖然也說修行、修心、聞思之類的話,但一到實踐境況傍邊,碰到關乎豪情、家庭、作業、金錢之類的糾葛,他們的「修行」便立刻轉入口頭學佛之列,心便一發而不可收拾地投入人間八法中。說真實話,城市裡濁浪滔天的紅塵景象真實很難造就一個修行人,所以我才在心裡對圓觀的切斷塵俗情緣之舉數數生起歡欣之心。

  有一首表達我自個喜歡幽靜日子心態的偈子,老是情不自禁地就從心間流露而出:

  忙忙碌碌人群中,無有修善之良機;前往幽靜山林中,精進勤觀自明心![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