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京韻大鼓的歷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京韻大鼓的歷史

來自網絡的圖片

京韻大鼓的歷史京韻大鼓,中國曲藝曲種之一。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發展而來,形成於京津兩地。河北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製新腔,專唱短篇曲目,稱京韻大鼓,屬於鼓詞類曲藝音樂。下面一起了解一下京韻大鼓的歷史。[1]

京韻大鼓是在清末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經藝人改革後發展而來。

木板大鼓即「怯大鼓」,在改革、發展過程中,叫過很多名稱:在北京曾稱「京調大鼓」、「小口大鼓」、「音韻大鼓」、「文明大鼓」、「平韻大鼓」,在天津曾稱「衛調」、「衛調大鼓」、「文武大鼓」、「京音大鼓」。

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製新腔,專唱短篇曲目。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北京成立曲藝公會後,遂正式統一名稱為「京韻大鼓」。

清代咸豐年間(1851-1861),旗籍出身的藝人金德貴,在長期演唱中將有板沒眼的木板大鼓,發展成一板一眼的板式,稱為雙板,字音也改成接近北京的語音。他曾命名為「京氣大鼓」,但沒有流傳開,人們仍然稱他演唱的為怯大鼓。

同治、光緒年間(1862-1908),住在北京石頭胡同的藝人胡金堂(胡十),為提高怯大鼓鼓詞的質量,適應城市聽眾的需要,開始移植子弟書詞《長坂坡》等入怯大鼓演唱。他的演唱嗓音脆亮,一氣呵成,被譽為「一條線」,聲名漸起,代表曲目有《樊金定罵城》、《高懷德別女》等。

與胡同時享名的還有擅唱《三國》短段故事的霍明亮,他原是做生意的,下海賣藝以後,也移植一些子弟書詞如《單刀會》、《戰長沙》等入怯大鼓演唱。他的演唱底氣足,嗓子又沖又亮,最擅長唱武段子。後來,他們去天津行藝,和當地的瞽目藝人宋玉昆(宋五)一起,被譽為胡、宋、霍三家,統稱怯大鼓。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是京韻大鼓發展的鼎盛時期,形成了以劉寶全、白雲鵬、張小軒為代表的三大流派。其中劉寶全的造詣最高,有「鼓王」之稱。以後有女藝人小彩舞(駱玉笙)崛起於鼓壇,她兼容劉、白等人之長,結合自身特點,創出自己的藝術風格,特別是在低音方面吐字真切,聲腔清楚,為一般女藝人所不及。她因此成為曲壇女鼓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表現新生活,塑造新人物,表達新的思想感情,天津的京韻大鼓演員、樂師以及新音樂工作者投入了改革工作,如駱玉笙的《珠峰紅旗》、《光榮的航行》、《和氏璧》,小嵐雲的《逼上梁山》,閻秋霞的《愚公移山》等等,均在保持曲種原有特色及流派風格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建國後京韻大鼓得到了長足發展並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年輕演員,這些中、青年演員繼承傳統,大膽革新,使京韻大鼓藝術不斷向前發展。[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