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亦師亦友張成起(趙振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亦師亦友張成起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亦師亦友張成起》中國當代作家趙振聲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亦師亦友張成起

張成起同志是1992年4月由中共張家口地委副書記調任廊坊市委書記的,時年46歲,是當時河北省18個地市中最年輕的市委書記。尊奉組織安排,決定由我負責市委主要領導活動的新聞報道。於是,我便比同行中的其他人,有了更多與他近距離接觸的機會。 記得當年教師節前夕,新任市委書記張成起到廊坊一中慰問教師。車到校門口,見到熱情迎接的老校長王志平、安次區區長蔡義川等同志,便親切地說:「教師節快到了,今天到咱們一中來看看老師們。說是領導來慰問教師,實際上更應該說是學生來看望老師!」見到老校長不解,立即說到:「現在哪一位在職的領導不是從學校里走出來的呢!昨天的學生看望今天的老師,天經地義。請你們轉達我對全體老師的問候!」已是55歲的老校長王志平十分感動,雙手緊緊地和張書記握在了一起。

在學校會議室,張成起認真聽取了校長的工作匯報後深情地說:「廊坊一中作為全省24所重點中學之一,在較為艱苦條件下取得較好的教學成績,對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教書育人作出貢獻的人民教師,全社會都感謝你們。各級領導要更多地支持教育,關心教師,經常到學校走走看看。對於改善一中的辦學條件,市委市政府已經有了個初步的計劃安排,我們要共同努力。既然是'一中』,就要敢於去爭第一。希望廊坊一中要努力成為全市教育戰線的標杆!」傍晚6時30分,已過下班時間,張成起等領導同志和大家握手告別,留下了一片深情……

曾經當過教師的我感同身受。隨即以《「是學生來看望老師!」》為主標題,連夜寫出了一篇「——市委書記張成起慰問教師側記」。1992年9月9日在廊坊日報一版頭條刊發,萬眾爭讀,熱評如潮!

這使我想起曾讀過張成起的一篇散文《九月情思》。這是1990年9月,時任張家口地委副書記的張成起在教師節前夕發表的懷念小學啟蒙老師的散文佳作。他在文章中回憶了解放初期在本村小學任教的那位年屆半百的陳姓女老師。抗日戰爭中,她的丈夫被日本鬼子殺害了。解放後,孤身一人從保定城裡來到鄉下,在剛剛把一座破廟改造成的小學裡任教。當時,七八歲的孩子們不知道陳老師得了什麼病,只是看到她走進教室時,總是提着一個竹皮暖水壺,不時要吃上幾片藥。有時壺裡開水的熱氣會把軟木塞頂掉滾落桌下,孩子們就會爭先恐後地去搶木塞,幫老師把暖壺蓋好。這次,張成起,把木塞搶到了手裡。心裡想着一定要把木塞蓋牢,於是便舉拳往下重重地一砸。只聽「叭」的一聲——壞事了,瓶碎了,他哭了……

他知道自己家是賠不起的,這天放學後遲遲不敢回家。陳老師親自把他送回家,跟家長說:「一個小孩子家家的,打個碗碎個盆的,還不是常事?況且他原本是好意,可不能為這點小事難為孩子!」母親堅持要賠,陳老師笑呵呵地說:「嗯——對,是得讓他賠,但不是現在。等孩子長大了,出息了,讓他給我買兩個,加倍的賠我。」但令人想不到的是,時過不久,陳老師不幸病故。她一生無兒無女,被村裡的人孤零零地葬在了村北一個向陽的土坡前。此後好多年,每當張成起回徐水老家,總要抽時間到陳老師的墳前祭拜,默默的凝佇良久……

1995年,廊坊一中、二中、七中由區管上劃為市管。張成起又專門擇機到這3所學校調研檢查教學工作。他不僅對3所中學「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探索愉快教學」「建規範加特色學校,育合格加特長學生」等經驗充分肯定,當看到校園裡學生們的自行車排列整齊成一條直線這一細節,也高興地稱讚「學校管理有方」,給這3所中學師生以極大鼓舞…… 1997年2月18日,清晨,工作人員照例把一沓群眾來信擺上市委書記辦公桌的案頭。據我多年隨行採訪報道了解到,張書記自立的規矩是,每天無論工作多忙,只要身在廊坊,對群眾來信總要親自拆閱。一封由省屬遷廊軍工企業——東方機械廠職工王炳元寄來的信引起了他的注意,信中寫道:「劉福是本廠的一名退休職工,今年70歲。家中有一外孫女,名叫劉源,今年12歲,現在廊坊市六中初一(8)班上學。劉源從生下來就失去了母親,寄養在外公家。一年前又失去了在外地工作的父親,外公又常年有病。劉源的上學更加困難……」

信寫的不長,張成起同志閱後心情格外沉重。當即提筆批示:「請轉素珍同志閱。是否請教委了解一下該生的具體情況,若屬實,看從什麼渠道具體幫助一下為好!」很快,在主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長張素珍的協調下,市教委主任王連清隨即派局辦公室主任會同安次區教育局教育科科長趕赴廊坊市第六中學調查,完全屬實。當即決定免除劉源同學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部雜費,並把已收的初一年級兩個學期的雜費120元退還劉源。市教委又拿出300元慰問金資助小劉源的學習和生活。

3月20日,王炳元同志懷着十分激動的心情又給市委書記張成起寄來了感謝信。張書記因為工作繁忙沒有顧上親自去看望劉源小姑娘和她年邁患病的外公,心裡始終有着一種難以割捨的牽掛。4月17日,市委書記張成起又專門委託有關同志再次到廊坊六中,向校長曹瑞芳和教師了解劉源同學的學習生活情況,並拿出自己的200元稿費轉交給劉源同學。失去父母之愛的劉源小姑娘眼含淚花說:「請轉告張伯伯放心,我一定好好學習……」

張成起書記曾私下裡對我說過,他對自己有個未成文的規定——在自己主政一方期間,力爭做到平均一個月到一所學校看看老師和學生們。以我幾年的親歷感受,張成起書記這一條自我規定,他在廊坊市委任職近六年間是不聲不響地做到了,他確實是在用心做事……

身為市委書記,張成起深知主政一方的責任重大。千道理萬道理,發展才是硬道理。當年,廊坊作為全省最年輕的一個地級市,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發展水平,與其他兄弟市都存在着明顯的差距。作為主政一方的「一把手」,其承受的壓力,大概是少為人知的。 他到廊坊上任伊始,在深入縣鄉調查研究中發現,廊坊市雖然「地上無山、地下無礦、地面無水」,自然資源短缺,工業基礎薄弱,卻具有京津之廊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在全市領導幹部大會上,張書記把廊坊市的區位優勢,曾形象概括為「半個小時進京下衛,一個小時上天出海」。30年後的今天,這句不是「名言」的名言,仍不斷出現在廊坊對外形象宣傳的名片中。很快,「承改革開放之天時,借毗鄰京津之地利,聚萬眾一心之人和,加快廊坊發展步伐」,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識!一場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招商引資、加快發展大幕徐徐拉開……

1992年6月26日,在中國第一條高速公路——「京津塘高速公路」建成通車之初,剛剛到任廊坊兩個月的市委書記張成起,在高速公路進出口處南端的沙荒地上,主持了「廊坊經濟技術開發區奠基儀式」,宣告廊坊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成立。於是,這個剛剛開出第一條路基的地方,便成了廊坊開發區建設最原始的起點。由他親自命名的這條「創業路」,默默地記述着一代創業者深深地足跡,見證了30年來廊坊開發區的驕人輝煌。

當市委、市政府從市直有關部門抽調十幾名幹部,踏上這塊「春來風沙蔽日,秋去鳥獸無蹤」的荒漠之地,搭起簡易板房,掛上「管委會」招牌之時,誰能想到,當時開發區第一期「五通一平」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投入的資金數以億計,而當年廊坊全市的財政收入尚不足4.5億元。然而,資金嚴重短缺的困擾,並沒有擋住砥礪前行者堅定腳步。用張書記的話說:「儘管手中沒錢,但機不可失,時不我待。該幹的事不僅必須要干,而且干就一定要干好!」無奈之中,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個在今天看來近似有幾分「蠻不講理」的要求——「任何人都不准講困難,不允許推諉扯皮,誰的孩子誰來抱!」於是,市計委、建委、財政局、交通局、水利局、供電局、郵電局等部門各司其職,各謀其事,千方百計籌策資金。

萬眾一心,點石成金。僅用了不到100天的時間,2.2平方公里起步區的五通一平工程首戰告捷,為進區項目準時開工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不到3年時間,隨着一批項目的陸續落地和出讓土地的資金大量回籠,各部門所墊付的資金和征地款,如期予以償還。

[1]

作者簡介

趙振聲,1997年生,廣西桂林陽朔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