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梨棗
![]() |
交城梨棗是中國希有名貴鮮食優良品種,主要分布在平川地區,被譽為棗中之王。梨棗果形近圓形、果實特大,平均單果重30克,最大果達80克。梨棗果皮薄、果肉厚,色澤艷麗、口感極好、甜脆微酸、倍感沁香。
節日飲食作為媒介承載了人們美好的願望,表達了人們對社會生產生活順利、身體健康、家人團聚等的嚮往。農曆二月二南方食撐腰糕,北方食龍鬚麵以祈求五穀豐登、風調雨順,表達了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追求。重陽節人們飲菊花酒、端午節[1]飲雄黃酒表達了人們祈求遠離災禍、疾病、邪祟,期望身體健康的美好祝願[2]。
特產簡介
交城犁棗分布於交城縣中南部,呂梁山東側,晉中盆地西部邊緣,介於東經111°17′-111°24′和北緯37°28′-37°54′之間。分布面積1822.11平方公里,海拔高度800-1200米;分布於交城縣天寧鎮、夏家營鎮、西營鎮、洪相鄉、嶺底鄉、西社鎮等地。總生產面積3.5萬畝,年生產總量1000萬公斤。
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歷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況:交城梨棗分布範圍內土壤表層有機質平均為1.37%,最低的有0.7%,全氮平均為0.074%,最低的有0.042%,速效磷平均為11.00ppm,最低2.5ppm,速效鉀平均為119ppm,最低23ppm,平川土壤肥力高有機質含量在1.4%-2.0%之間。全氮含量平均0.094%,速效磷平均17.8ppm,速效鉀平均為112ppm。主要土體性狀有耕種洪積淺色草甸土,耕種洪積褐土性土和淡褐土,質地為輕壤到中壤類型,土層深厚。
(2)水文情況:梨棗樹有抗旱、耐澇的特點。交城梨棗分布範圍屬文峪河流域,水質清潔無污染,灌溉條件良好,一般年份降水400mm以上;土壤持水量60%~80%。適宜梨棗栽培。
(3)氣候特點:交城梨棗分布範圍屬黃土高原大陸性氣候,多旱少雨,年降雨量400-680mm,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全年日照時數2741.8小時,
年生理幅射量達66.7千卡/厘米,年均日照百分率62%。熱量資源由東南向西北遞降,山區溫差較大,晝夜氣溫變化明顯,平川氣候較溫和,冬季氣溫變化幅度相對較小,平川及邊山區年均溫度略高於10℃,無霜期165天,≥10℃積溫3700,山區平均溫度在4-10℃之間,無霜其120-150天。
(4)人文歷史情況:交城梨棗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盛譽。1987年上過國宴,1990年又被指定為十一屆亞運會特供果品。交城梨棗在首屆國際醫藥、營養、保健產品博覽會上被評為「國際最高金獎」,並在「97」「99」「2001」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上連續三屆被認定為「名牌產品」。
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省委、省政府特別重視交城梨棗的良種開發,黨和國家領導人1、陳俊生、1、宋健、鄧南等領導同志親臨交城視察,都為開發梨棗作過批示,並把交城梨棗命名為「國棗」,1題詞「開發國棗,大有可為」。先後列入國家級、省級星火項目予以支持。由於種植梨棗已經給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所以棗樹「早密豐」栽培技術已經在全國各地棗區廣泛推廣應用並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目前,梨棗產業已成為交城縣振興農村經濟,實現小康目標的支柱產業。
生產技術規程
(1)產地選擇:土層深厚、通透性好、較肥沃砂壤土,土壤含鹽量在0.3%以下;土壤有機質含量1%以上;pH值6.5-8.2;地下水位3m以下;海拔高度1200m以下的地區為宜。要求全年日照時數2300h以上,建園時要採用寬行密株方式。年平均溫8℃以上。全年無霜期160d以上的地區均能栽培。棗樹有抗旱、耐澇的特點。一般年份降水400mm以上;土壤持水量60%-80%。微風、小風可改變棗園溫濕度,有利於結果和果實發育。風級過大時,會造成風害。建園時必須進行防風林帶的營造。邊山丘陵區建園,作業區以2hm2-3hm2為好,平地棗園以3hm2-6hm2為宜。作業區形狀宜採用2:1或5:2的長方形。棗園防護林帶建設,採用喬木和灌木結合的方式進行。林帶內株距1m-1.5m,行距1.5m-2m。防護林樹種,喬木用楊、柳等,灌木用紫穗槐、荊
條等。防護林帶栽植應距離棗樹10m以上,大風地區兩行喬木中間加栽一行灌木,喬灌比1:1。
(2)品種選擇及栽培要求:選用一級苗或二級苗。嫁接苗品種純度達98%以上,歸圃苗品種純度達90%以上。首先要根據栽植密度,測定栽植點,並作標記,栽植坑要求長、寬、深各80cm,挖坑時將表土與心土分放兩旁。每坑施有機肥50kg、過磷酸鈣或複合肥1kg,和表土拌勻後施入坑中下部,邊埋邊踩實,呈饅頭形。然後將苗木埋至原出土部位以上3cm左右。栽苗時應做到三埋、兩踩、一提苗,苗正、根展、行對齊。苗木大小不整齊時,應進行分級栽植。
栽前苗木處理進行短剪二次枝、修根、浸水、生根粉、泥漿等處理。栽後當順樹行的兩旁整修兩條節埝,形成1m寬營養保護帶。栽後及時澆足水分,水滲後,待地面稍干時淺鋤一次,並進行地膜覆蓋。以後每次澆水或大雨後及時進行中耕鋤草。
定干標準60cm左右。從栽植後到發芽前進行。春季定干後及時採取苗干套塑料袋,袋寬10cm,長70cm-80cm的塑料袋,上端高出樹幹5cm-7cm,下端埋入土中。棗樹發芽時,在袋中部打兩個1cm的小孔放風,隔1d將孔撕大些,5d左右袋內溫度與外界溫度相近時於傍晚或陰天去掉塑料袋。
(3)生產過程管理:春季和秋季均可栽植。春栽在土壤解凍後至萌芽前進行,以適當晚栽為宜。秋栽在落葉後至土壤封凍前進行,以早栽為好。平川水地,株行距以2m×3m為宜,旱坡地以2m-3m×4m-5m為宜。棗糧間作以
2m-3m×6m-10m為宜。平地宜採用南北向長方形、品字形栽植,坡地採用等高栽植,梯田採用回字形栽植。
(4)產品收穫及處理:鮮棗成熟期一般分為白熟期、半紅期、脆熟期三個時期。果實的大小和形態基本形成,果皮顏色由綠轉為綠白色。此時果實的糖分積累最快,維生素C的含量也不斷增加。作為蜜棗加工原料時,該期為適宜採收期。果皮着色面積達到50%以上,即進入半紅期,此時糖分積累逐漸緩慢,風味和口感基本體現出該品種應有的特性。作為鮮棗貯藏,該期為適宜採收期。果面全部着色,並逐漸由淺紅色變為深紅色,糖分積累基本完成,維生素C的含量基本達到最大值,且果皮光滑、硬度、風味品質達到最佳狀態,此時為鮮食和加工酒棗適宜採收期。
由於棗的花期長,座果遲早和成熟期不一致,所以在生產上應按照用途要求分期採摘。採摘方法:必須用人工採摘,采前剪短指甲,輕摘輕放,以保證鮮棗的質量,貯藏保鮮的棗果要採用逆采方法帶上果柄。採摘盛棗容器,選用潔淨衛生布袋、布包或柳籃、竹籃內鋪軟綿布料。
(5)生產記錄要求:在梨棗生產過程中,嚴格記錄生產的各環節,各項農事操作,農業投入品使用時期用量、次數,建立梨棗生產可追溯制度。
產品典型品質特徵和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1)鮮棗品質特徵:各等級梨棗都應果實完全良好,新鮮潔淨,無異常氣味,不帶不正常的外來水份,細心採摘,充分發育,具有適於市場和貯藏要求的成熟度;無霉爛、無蟲果、無病果、無裂果、無傷棗、果面乾淨衛生,着色程度半紅至全紅。
(2)產品質量安全規定: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食品衛生標準GB2762-81《食品中汞允許量標準》、GB5127《食品中敵敵畏、樂果、馬拉硫磷、對硫磷允許殘留量標準》、GB-4788-84《食品中甲拌磷、殺螟硫磷、倍硫磷殘留量衛生標準》、GB4810-84《食品中總砷允許量標準》、GB4809-84《食品中氟允許限量標準》有關規定執行。
包裝標識等相關規定
(1)棗果採收後,果實貯藏或銷售前要嚴格按照標準分級。
(2)包裝鮮棗的容器要求大小一致,整潔、衛生、乾燥、牢固、透氣、美觀、無污染、無異味、無蟲蛀、無腐朽變質現象。瓦楞紙箱按GB6543的規定執行;塑料袋按GB4456和GBn588-89的規定執行;塑料箱按GB8868-88《蔬菜塑料周轉箱》執行。包裝時按品種,等級分別包裝,其包裝規格,單位重量須一致。包裝上應標明品名、等級、重量、產地、企業名稱、貯藏條件、生產日期、包裝日期、包裝標誌應符合GB7718的要求。
參考文獻
- 移至 ↑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 ,搜狐,2023-06-22
- 移至 ↑ 品鑑中華飲食文化之美,搜狐,202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