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亞設支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全景網 的圖片

亞設支派,外文名:Asher,Tribe of,《舊約》時代以色列12支派之一。雅各與使女悉帕所生之子亞設的後裔。

基督教的《聖經》又名《新舊約全書》,由《舊約[1]》《新約》組成。《舊約》一共有三十九卷,以古希伯來文(含亞蘭文)寫成,由猶太教教士依據猶太教的教義編纂而成,囊括了猶太及鄰近民族從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的人文歷史資料。《新約[2]》一共27卷。

簡介

以色列十二支派之一,各支派於應許地分占地業時,亞設支派的地業據巴勒斯坦北部沿海一帶的肥沃海岸;南起迦密山,北越西頓城,東以加利利山西坡為界(書19:24-31、34);東鄰為西布倫和拿弗他利兩支派,南則有迦密山脈為屏障,與瑪拿西支派隔山相望。亞設土地肥美,適於農耕,其橄欖林是很負盛名的。亞設人也善經商,與推羅城的腓尼基人,時有海上貿易往來。

亞設支派的人口時有不同,族長雅各率族眾入埃及時,亞設家僅數人而已,至西乃立約時,已是擁有男丁41,500人的大支派(民1:40-41);及至在曠野作第二次人口核查時,亞設壯丁已增至53,400人(民26:47);大衛時代,亞設能上陣作戰的人數約在26,000至40,000之間(代上7:40,12:36)。在以色列各支派的人口中,亞設人口之眾從不會超過第五位。

亞設支派曾與其他支派一起,反對迦勒和約書亞進占迦南的建議(民13:30至14:10),至使以色列民蒙受40年曠野漂泊之苦(民14:22-25)。

於應許之地北方戰役將近結束之際,約書亞給未得地業的7支派分配了地業(書18:2),亞設支派按序捻第五鬮。先前神即從亞設支派中,揀選了亞希忽輔助約書亞分地(民34:16-27)。按規定,亞設支派從所分地業中,需撥出若干城邑給利未人的革順族裔為業(書21:6、30;代上6:26、74)。

亞設支派也與支派支派一樣,未能將領土內的異族清除一盡。其領土內的亞柯、西頓、亞黑拉、亞革悉、黑巴、亞弗革,利合等邑仍由異族占據,亞設人更因而轉奉異教文化(士1:31)。西頓人和腓尼基人盤踞的土地沿海綿延200哩,按聖經所載:「……亞設因為趕出那地的迦南人,就住在他們中間。」(士1:32)亞設很可能因與善於經商航海的腓尼基人結成了貿易夥伴,於是不再有驅逐腓尼基人之心。

以色列士師以笏死後,以色列民一度落在迦南王耶賓的控制之下;待底波拉任士師,用巴拉為帥,與迦南人交戰,蒙神賜福而大獲全勝。使以色列民擺脫了異族的蹂躪而重享太平(士四)。戰後,底波拉作歌說:「亞設人在海口靜坐,在港口安居」(士5:17),這是諷刺其苟且偷安,既無奉神守制之心,更無廓土自強之志。亞設支派終因與異族長期混處雜居而又自守不嚴,遂屈從於腓尼基宗教和文化的影響,結果在外族及異教衝擊之下而一敗塗地。

聖經很少提及亞設支派的首領。我們僅知在出埃及時代,以色列民整編於西乃時,俄蘭之子帕結是那時亞設支派的首領(民1:13,2:27,7:72,10:26)。此後各時代的亞設首領均無復見載於經文中。以色列諸士師無出自亞設支派者;大衛時代編列各支派的首領時,也僅以迦得和亞設兩支派付闕(代上27:16-22)。

不過,亞設支派史上也不是完全沒有光輝事跡可載。其一是亞設支派毅然響應基甸的號召,奮力驅逐了米甸人(士6:1-8、35,7:23);其二是與其他支派一起,擁戴掃羅為王(撒上11:7);其三是40,000亞設官兵與其他支派軍一起,擁戴大衛稱王,「照着耶和華的話,將掃羅的國位歸與大衛」(代上12:23、26);其四是主前722年,撒瑪利亞淪陷後,在希西家王(主前715-686)號召之下,為數不多的以色列國遺民趨往耶路撒冷守逾越節,其中便有亞設人(代下30:5)。聖經記述如下:「驛卒就由這城跑到那城,傳遍了以法蓮、瑪拿西,直到西布倫。那裡的人卻戲笑他們,譏誚他們。然而亞設、瑪拿西、西布倫中也有人自卑,來到耶路撒冷。」(代下30:10-11)

新約記載了一位亞設後裔之事:84歲的女先知亞拿入耶路撒冷聖殿向神稱謝時,將耶穌的事對一切盼望耶路撒冷得救贖的人講說(路2:36-38)。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