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亞歷山德魯·伯爾勒迪亞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亞歷山德魯·伯爾勒迪亞努

亞歷山德魯·伯爾勒迪亞努(1911年1月25日,科姆拉茨——1997年11月13日,布加勒斯特)前羅馬尼亞共產黨和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主要領導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羅馬尼亞科學院院士,著名的羅共「六君子」之一。曾任羅共中央執委、常委、主管經濟和貿易的第一副總理,1968年因與齊奧塞斯庫政見不合而被邊緣化。1989年羅馬尼亞劇變後曾任救國陣線領導人、國會參議長。

人物

亞歷山德魯·伯爾勒迪亞努 Alexandru Barladeanu(1911年1月25日——1997年11月13日)

前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黨務和國務活動家、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活動家、經濟學家。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常設主席團委員、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羅馬尼亞救國陣線執行局名譽主席、羅馬尼亞參議院議長。

傳記

早年生活及職業

1911年1月25日生於 俄羅斯帝國 比薩拉比亞省的 科姆拉茨(一戰後歸屬 羅馬尼亞、1940年併入 蘇聯,現為 摩爾多瓦南部城市和 加告茲自治區的首府)的一個教師家庭。1921年,他在克烏謝尼讀完小學。1921——1926年在蒂吉納讀中學。1926——1928年在 雅西讀高中。他的第一份工作是1928年在蒂吉納的學校擔任督學。1929——1931年曾就讀於 布加勒斯特大學,但沒有畢業。

1933——1937年在 雅西大學法學院學習政治經濟學,1937年擔任著名經濟學家、大學經濟系教授格奧爾基·贊恩的助理,並在商業學校當代課老師。1940年獲得 博士學位。1943年加入 羅馬尼亞共產黨(另一種說法是在1935年)。伯爾勒迪亞努早在1933年就讀雅西大學時就參加了共產主義學生團體,在1934年和1936年,他領導共產主義學生組織「團結中心」,從事左派報紙傳單的發行工作,並且是蒂吉納反法西斯委員會和「蘇聯之友」反法西斯同盟的積極成員。1936年任羅馬尼亞學生民主陣線雅西地區組織的領導人。1940年6月蘇聯占領比薩拉比亞,當時伯爾勒迪亞努正在家鄉休假,他選擇加入蘇聯國籍並成為聯共(布)黨員。

戰爭期間

1940年9月,伯爾勒迪亞努在 基希訥烏科學研究所工作,1941年6月, 納粹德國入侵蘇聯後,與德國結盟的羅馬尼亞參加了侵蘇戰爭並奪回比薩拉比亞,他被迫逃離那裡。之後的兩年,他在蘇聯 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 卡拉干達州的一個 集體農莊生活和工作,是一名教師、學校校長、礦工和黨的積極分子。

1943年,伯爾勒迪亞努被送到 莫斯科,並恢復了他的學術研究工作。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是在蘇聯流亡的羅馬尼亞共產黨人中的活躍分子,曾在莫斯科廣播電台羅馬尼亞語編輯部(1943——1945)工作;通過 塔斯社和《言論自由》在羅馬尼亞戰俘中間進行反戰宣傳;在羅馬尼亞戰俘營的反法西斯學校(1944——1946)任教師。1945年,他受聯共(布)委派,在羅馬尼亞戰俘中進行思想教育和改造。此外,1943——1946年,他還在莫斯科普列漢諾夫國立經濟學院學習政治經濟學,並獲得基希訥烏科研機構的獎學金,之後他在那裡任教和學習,但他沒有畢業,因為他在學習的最後一年奉調回國。

政治生涯

1946年6月,應羅馬尼亞共產黨的請求,伯爾勒迪亞努被送回羅馬尼亞,並經 列昂廷·拉烏圖和米哈伊爾·羅勒爾的介紹,正式加入羅馬尼亞共產黨。1946年6月——11月,任中央委員會經濟部講師、部長助理。1946年10月作為經濟專家隨羅馬尼亞政府代表團參加巴黎國際和平會議的談判。1946年12月任羅馬尼亞政府經濟部國務秘書,參與組織和制定1947年貨幣改革。1947年8月——1948年3月任羅馬尼亞政府工業和商業部副部長。1947年12月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伯爾勒迪亞努和 格奧爾基·加斯頓-馬林是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主要設計師。此後,他長期從事經濟、貿易和計劃方面的領導工作。1948年4月15日——1954年5月18日任對外貿易部部長。1954年5月18日——1955年10月4日任國家計劃委員會第一副主席。

1955年10月4日——1965年8月20日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部長會議副主席兼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1955年10月4日——1956年5月26日)。1955年12月在羅馬尼亞工人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羅共「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從此進入黨的中央領導層近十五年,是黨的主要理論家之一。1962年當選為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962年6月在 經濟互助委員會( 經互會)上反對「國際分工和專業化」的主張,為維護羅馬尼亞的民族利益和經濟主權與 赫魯曉夫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在這一時期,他代表羅馬尼亞參加了 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會議,同時,他積極推動面向西方的開放型經濟,早在1959年先後與 法國, 英國, 瑞士, 荷蘭和 比利時簽署經濟和貿易協定,後又促進同 聯邦德國和 意大利的關係正常化。

從1949年開始,伯爾勒迪亞努在布加勒斯特經濟研究院任教多年。1955年當選為羅馬尼亞科學院 院士。1946年11月第一次當選為大國民議會代表(議員),1948——1975年先後作為 普拉霍瓦、雅西和 康斯坦察的代表當選為大國民議會議員。

1965年3月22日,在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伯爾勒迪亞努被增選為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委員。 1965年7月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第九次代表大會(羅馬尼亞工人黨恢復共產黨的名稱)上當選為羅共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常設主席團委員。1965年8月21日——1967年12月8日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1967年12月9日——1969年1月28日任部長會議副主席。

在此期間,伯爾勒迪亞努反對 尼古拉·齊奧塞斯庫的高積累政策(國民收入的積累率每年都達30%以上,有的年份竟達33%。),伯爾勒迪亞努主張積累的比率應不以影響人民的生活為限,反對在經濟建設上片面追求高積累、高速度、高指標,從而與齊奧塞斯庫產生矛盾。1968年12月羅共中央全會以「健康狀況」為由解除了他的黨內外一切職務。

亞歷山德魯·伯爾勒迪亞努曾榮獲「 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羅馬尼亞工人黨(共產黨)成立四十周年」獎章。

劇變前後

「六君子」事件

由於經濟困難連續多年得不到扭轉,羅馬尼亞廣大群眾和幹部對齊奧塞斯庫推行的政策日益不滿,有些地方發生了遊行、罷工事件。面對深刻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危機,1989年3月,亞歷山德魯·伯爾勒迪亞努曾與其他五名羅共元老(康斯坦丁·珀爾伏列斯庫、格奧爾基·阿波斯托爾、科爾內留·曼內斯庫、西爾維烏·布魯坎、格雷戈里·揚·勒強努)以公開信的方式聯名上書,批評齊奧塞斯庫的現行政策,要求改變現狀,此舉引起國內外強烈反響。

齊奧塞斯庫對此採取強硬措施予以壓制,伯爾勒迪亞努隨後即被軟禁,並被指控為間諜和投機者,受到開除黨籍的處分。這六位羅共元老被譽為羅馬尼亞共產黨的「六君子」。

1989年12月事變

「六君子」的公開信通過外國電台播出後,羅國內散發倒齊的傳單越來越多,形式也從個人手抄到鉛印,措辭也越來越激烈,明確提出打倒獨裁者和打倒齊奧塞斯庫的口號。傳單還揭露齊的家族統治,並對齊的夫人的「歷史功績」提出質疑,批評齊治國無方。齊奧塞斯庫一方面向人民封鎖消息,另一方面採取措施加強戒備,對一些人如六君子進行軟禁,並加強防範措施。面對這些批評、指責和出現的不穩定因素,齊奧塞斯庫不但不總結經驗教訓,糾正一些錯誤做法,反而更加一意孤行,在緊接着召開的羅共「十四大」上,重申堅持過去的路線和政策不變。羅馬尼亞國內政局出現動盪,在國際上的處境也越來越孤立,無論是竭力要消滅共產主義的西方,還是各兄弟國家和兄弟黨,都對羅造成種種壓力。

1989年12月16日,「 蒂米什瓦拉」事件爆發,12月21日,首都爆發大規模的反齊奧塞斯庫的示威遊行,並迅速蔓延至全國。齊企圖動用軍隊武力鎮壓,結果軍隊倒戈。1989年12月22日羅馬尼亞政局發生劇變,齊奧賽斯庫政權倒台,當晚伯爾勒迪亞努在電視台露面,並當選為 羅馬尼亞救國陣線委員會及其執行局名譽主席。1990年2月任具有臨時議會性質的全國聯盟臨時委員會聯合主席,1990年5月20日當選為羅馬尼亞第一屆議會參議員,1990年6月18日——1992年10月16日任羅馬尼亞第一屆議會 參議院議長(首屆議會任期兩年),在此期間,負責主持羅馬尼亞憲法的起草和制定工作。1991年10月5日當選為摩爾多瓦共和國科學院名譽院士。

1991年,伯爾勒迪亞努與總理 彼得·羅曼及其助手阿德里安·塞韋林在推行價格自由化和私有化經濟改革的問題上公開發生衝突,兩派針對改革的方向進行了激烈的辯論和爭吵。80歲的參議長伯爾勒迪亞努與年僅45歲的總理彼得·羅曼展開交鋒,伯爾勒迪亞努在國會猛烈抨擊羅曼政府的西方式的私有化方案,反對彼得·羅曼等激進派提出的「 休克療法」。他指出,「私有化就像一桶蜂蜜,會招來更多的蒼蠅」,並說「這桶蜂蜜將誘發無法遏制的腐敗,從而創造一個滋生經濟鯊魚的溫床」。

作為資深的傳統經濟學家和政治活動家,伯爾勒迪亞努主張經濟改革應從本國實際出發,採取漸進的、保持國家調控的做法,不同意全盤西化,認為社會主義制度可以改造和不斷完善。主張由各黨派組成聯合政府。1993年,亞歷山德魯·伯爾勒迪亞努退出政治舞台,1997年11月13日病逝於布加勒斯特,享年86歲。

伯爾勒迪亞努曾結過三次婚,個人愛好讀書,特別是讀英國、法國、蘇聯的雜誌。 [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