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河民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五河民歌

五河民歌主要流行於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游下段,它種類繁多,曲目豐富,主要由小調、勞動號子、秧歌(田歌)三大類組成。五河民歌的表演以演唱和白口為主,兼有獨唱對唱說唱小演唱等表演方式,有《摘石榴》、《打菜苔》等久唱不衰的代表作。

2008年,五河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費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五河民歌

申報地區:安徽省五河縣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地區:安徽省

遺產編號:Ⅱ-76

批准時間:2008年

五河民歌

五河民歌種類繁多,曲目豐富,主要藝術表現形式為表演唱和白口,兼有獨唱、對唱、說唱、小演唱等多種表演方式,曲調委婉,歡快流暢。

五河,河湖縱橫,素有「澤國」之稱。3萬年以前先民們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傳承文明,創造燦爛的歷史文化。有着深厚文化積澱的土地,是五河民歌蘊孕的土壤。五河民歌在明代洪武3年(1370年)就已形成,經過明清、民國時期的發展,至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五河、蚌埠為核心,播布皖蘇兩省十幾個縣市的廣大地區。出現了《摘石榴》、《打菜苔》、《四季頌淮北》等一批優秀曲目,產生了馬流柱、曹新雲、張紅曼、薛勝友等一批著名民歌手。

五河民歌有勞動號子、秧歌(田歌)、小調等類型,初步普查統計有70餘首,其中以小調類的民歌較多,也最具五河特色。

在廣西南寧市舉辦的2001年國際民歌藝術節上,來自安徽省五河縣的兩名選手分別以當地民歌《摘石榴》、《打菜薹》雙獲金獎。這次國際民歌藝術節,他們演唱的《摘石榴》、《打菜薹》在藝術節上引起了轟動。優美的旋律,大方的表演,贏得了專家和觀眾的好評,其中,《摘石榴》還作為每場演出的結束曲播放,連藝術節頒獎儀式的伴奏也鎖定了這首歡快的樂曲。

五河民歌近年來在我們家尤其盛行,尤以民間小調最為流行,內容都是反映當地老百姓的真實生活,讓人看了十分的親切,但市場面也出現了很多內容粗俗的作品,諸如表兄妹、叔嫂情、姐夫與小姨等。東北二人轉也東北當地也有很多粗俗的作品,但由於趙本山的努力,二人轉已經被中國廣大的群眾所熟知,希望五河的民間小調也有人來帶個頭,讓它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發展

收集整理求新生

保護五河民歌,記譜整理刻不容緩。 11月28日,五河縣文化館開始第五次民歌資源普查活動。1984年就開始從事五河民歌整理工作的陳傳林,再次深入田間地頭,走街串戶,「現在農村人口流動性大,只有多跑跑,才能搜集到更多的民歌。」在張榮陽、姜蘭雲、陳傳林、張紅曼等文藝工作者的努力下,五河民歌記錄在冊的由過去的70多首,增加到今天的180多首。根據這些記錄整理,十多首歌曲收錄進《中國民歌集成·安徽卷》,出版了《五河民歌選》,製作了《五河民歌MTV10首》。 五河縣為確保非遺工作開展順利,專門下發《五河縣關於實施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的意見》,並制定五年保護計劃,成立五河縣民族民間文化領導小組負責監督管理。 近年來,五河縣多次組織民歌手參加中國南北民歌擂台賽、中國原生民歌大賽、安徽省首屆農民歌會以及周邊省市的邀請演出。五河縣民歌專家還做客央視接受專訪《摘石榴》當場收錄進《中國民歌博物館》。五河民歌兩次應邀走進央視,民歌歌手和全國知名歌手分別現場演唱《摘石榴》、《打菜苔》、《五隻小船》、《八段錦》、《大米好吃要把秧栽》等曲目。此外,央視音樂頻道《民歌·中國》欄目三次來五河縣採風,製作的五個專題片二十多次播放,五河民歌的影響力不斷提升。由於大多以口頭傳唱來完成,五河民歌的語言藝術、旋律結構均來自大自然和藝人的創作,每首歌因人而異,韻味風格也各有不同之處,對傳承人的保護顯得尤為突出。為完善傳承體系,五河縣撥出專門經費對五河民歌老藝人保護、傳承人培養,實施五河民歌「一十百千工程」,即有一個全國知名歌手,十個優秀民歌傳承人,100個五河民歌業餘演出隊伍,1000個業餘民歌手。目前,五河縣縣級傳承人名單即將出爐,原生態保護村的命名工作也在籌備中。民歌還走進小學生課堂,目前,該縣實驗小學、五河三小成為民歌小歌手培育基地,2004年開始,連續多年參加全省少兒文藝調演。每年一屆的五河民歌歌會、五河春節聯歡晚會、廣場文化藝術節、清明傳統廟會等,為縣內的民歌藝人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各方觀點

崔琳(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隨着時代變遷,一部分民歌慢慢消失,但新的民歌也會誕生。為了把一些經典民歌保留下來,積極保護傳承非常重要。除了行政手段外,讓青少年唱民歌是傳承的最好手段。如在中小學用鄉土教材的辦法,教學生唱民歌。 謝林義(省音樂家協會秘書長):文化主管部門可積極組織當地優秀民歌手或民歌傳承人傳授技藝,培養年青的民歌手,並組織他們不斷參加當地及省內外文化活動。同時,兄弟省份的一些成功做法也值得我們借鑑,如廣西、雲南在音樂院校中開辦民歌傳習班、民歌手班,新疆在藝術學院設立「木卡姆表演藝術班」。 晨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保護五河民歌,要加強組織具有專業水平的文藝工作者深入農村,廣泛挖掘、收集、整理原生態五河民歌的有關資料,並提高那些有代表性的五河民歌傳承人的生活待遇。同時,建立「五河民歌博物館」,鼓勵改編不同版本的五河新民歌,以五河民歌為素材創作各類器樂曲、舞蹈、說唱、「五河民歌劇」等藝術作品。 趙新盟(國家一級編導): 保護五河民歌,必須做到「根深葉茂」,「根深」就是要發展原生態的五河民歌,始終保持着五河民歌的特色;「葉茂」則要推廣民歌,擴大影響力,以新形式、新角度來演唱五河民歌。五河民歌與花鼓燈發展同為淮河流域富有特色的藝術瑰寶,兩者可以結合發展,近年來,在諸多大型演出中,五河民歌逐漸作為燈歌成為花鼓燈表演的一部分,歌舞並重,視覺與聽覺得到了完美結合。

代表作品

小調:《摘石榴》、《打菜苔》、《四季頌淮北》、《五河五條河》、《五隻小船》、《姐在塘崖洗白衣》、《花贊》、《虞美人》、《探妹妹》   號子:《淮河大堤長又長》、《金山銀山收到家》、《起秧號子》、《牛號子》   秧歌:《大米好吃要把秧栽》、《豐收年唱豐收歌》、《如今農村新事多》[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