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月東魯行答汶上君 李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五月東魯行答汶上君
圖片來自搜狐網

五月東魯行答汶上君是一首五言古詩。詩人自比魯仲連,表示不屑於富貴,而要發揮自己的政治才能,施展宏圖大舉。

原文

李白〔唐代〕

五月梅始黃,蠶凋桑柘空。

魯人重織作,機杼鳴簾櫳。

顧余不及仕,學劍來山東。

舉鞭訪前途,獲笑汶上翁。

下愚忽壯士,未足論窮通。

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

終然不受賞,羞與時人同。

西歸去直道,落日昏陰虹。

此去爾勿言,甘心為轉蓬。

譯文

五月里梅子開始發黃,蠶事完畢,桑柘葉也被采空了。

魯地人重視紡織,家家窗里透出機抒聲。

只因為我不能走上仕途,為學劍術來到山東。

舉起馬鞭向人打聽路,卻不料受到汶上老翁的嘲諷。

下愚之輩輕視有為的壯士,怎值得以此判斷窮困與亨通?

我能像魯仲連那樣綁信在箭上,獲得攻下服城的大功。

最終不肯接受君主的封賞,只因羞與世俗之人相同。

我將要踏上大道向西奔往長安,哪怕落日被陰虹遮掩得一片昏蒙。

此去用不着你向我多說什麼,我甘心如飄轉的飛蓬!

創作背景

  根據裴斐《李白年譜簡編》,此詩當是唐玄宗開元二十四載(736年)李白初游東魯時之作。當時李白寓家兗州任城。

賞析

  此詩分前後兩節。前節八句,着重描寫了初抵東魯時的真實感受。「五月梅始黃,蠶凋桑柘空」兩句點明時間,梅子開始由青變黃,蠶桑之事已了,這就意味着進入了生產的第二道工序:「魯人重織作,機抒鳴簾櫳。」東魯的城鄉婦女,又投入新的勞動:紡織。東魯人有重織作的傳統,李白初次旅遊就獲得了良好印象。

  李白從二十五歲經三峽出蜀,歷湖北、江西、江蘇、河南、山西等地,這時還沒有機會出仕。「顧余不及仕,學劍來山東」兩句正是詩人當時思想情況的寫實。李白回顧自己南北奔走的生活歷程,決定到東魯定居。讀書、學劍是李白的兩大生活愛好。「舉鞭訪前途,獲笑汶上翁」中的「訪前途」有問路和了解今後出路的兩層意思。李白初抵東魯,訪路途卜前程時,遇到了不愉快的事,他受到了汶水上一個老翁的嘲笑。但李白沒有寫出「笑」的內容,有意留下一個懸念。

  後節十句,是李白對汶上翁嘲笑的明快答覆,是全詩的重點部分和精彩片段。「下愚忽壯士,未足論窮通。」在李白看來,「下愚」們不能理解「壯士」的胸懷,也沒有資格在「窮通」的問題上發議論。「窮通」即「窮達」,是為了押韻需要,改「達」為「通」。李白對「窮達」的理解,完全是從儒家思想出發。李白力爭在政治上獲得出路,先實現「兼濟天下」的理想,然後歸隱江湖,「獨善一身」。李白這種思想,正和戰國時期的魯仲連是一致的:「我以一箭書,能取聊城功。終然不受賞,羞與時人同。」李白用魯仲連的事跡,比喻自己的政治才能和抱負,是因為魯仲連的故事就發生在山東。

  「西歸去直道,落日昏陰虹。」李白來東魯前就曾有西遊長安的打算,後來轉而向東,不料初抵魯郡就遭到汶上老翁的嘲笑,李白這時有「西歸」之意,但他想到自己「直道」而行的人生態度如不改變,是很難得到朝廷重用的。

  「此去爾勿言,甘心為轉蓬」兩句是李白對汶上翁表示:「你的談話沒有任何意義,請不要說了,直道而行是我的一貫作風,即使像飛蓬那樣示意飄轉,我也是心甘情願的。」

  對汶上翁譏笑的回答,是李白高尚品格生動的藝術概括。他首先把譏笑者同自己作了尖銳的對比,然後明確提出自己從事政治活動在不同情況下的原則立場。詩中塑造了魯仲連這樣一個功成不受賞的高士形象,其實這也是李白自己的形象寫照。

簡析

  《五月東魯行答汶上君》是一首五言古詩。詩人自比魯仲連,表示不屑於富貴,而要發揮自己的政治才能,施展宏圖大舉。全詩分前後兩節。前節八句,着重描寫了初抵東魯時的真實感受;後節十句,是詩人對汶上翁嘲笑的明快答覆,是全詩的精彩片段。後節是主體,前節是陪襯;詩中對汶上翁譏笑的回答,是詩人高尚品格生動的藝術概括。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一說出生於西域碎葉)。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為醉時寫就,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白帝城》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