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峰民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五峰民歌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五峰民歌

類型;歌曲和歌謠

稱號;山歌之鄉

所屬年代;二十世紀七十年代

五峰民歌包含民間歌曲和歌謠兩大部分,二者難以絕然區分,只是詠唱者和採錄者的側重點不同:民間歌曲重在用曲調歌唱,歌謠則是用入韻的文詞敘述某一事物。[1]

簡介

五峰境內流傳的民歌浩如煙海,曾被業內人士稱為"山歌之鄉"。20世紀70年代,採花曾多次舉辦大型賽歌會,雖所唱內容多政治色彩,卻招來省內外許多著名作家,藝術家來本縣採風①。新民歌《紅日照在東山上》以清新優美的旋律唱出了土家人民對共產黨和毛主席的一片深情,上世紀60年代在省內外廣為流傳。縣文化館已搜集整理民歌資料1300餘首,其中150首被收入《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湖北卷》。五峰《民間歌謠》(24.9萬字,胡德生主編)和五峰《民間歌曲》(25.5萬字,胡浩主編)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特點

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成就了五峰民歌的獨特風格,從內容到形式都顯現出鮮明的民族地方特色。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廣闊生動的題材內容

五峰民歌內容豐富、題材廣泛,主要有時政歌、勞動歌、情歌、紅事(婚嫁)歌、白事(喪葬)歌、歷史傳說歌、長篇敘事歌、生活風情歌、兒歌童謠等。他們"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不僅作為人們交流思想,抒發情懷的工具,記錄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心聲,還以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為人們描繪了一幅幅絢麗的生活圖景和壯烈的歷史畫卷:

有歌頌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和她領導下的中國工農紅軍的,如上世紀50年代我縣搜集的土地革命時流行在湘鄂西蘇區的《五峰革命歌謠》(118首),不僅向人們展現出五峰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投身革命鬥爭的史實,還呈獻出當時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後的一派觀樂景象;

有記錄重大歷史事件的,如長篇敘事的《向虛廷造反歌》,記錄了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五峰、巴東等七縣人民的反洋教運動,五句子山歌《孫文十二月》記錄了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和北閥戰爭;

有表現勞動生產的,如《薅草鑼鼓歌》、《高山頂上一蔸茶》、《洋芋歌》、《趕仗歌》、《打豬草》、《裁縫歌》和《山中牧羊歌》等;

有反映舊時婦女悲慘遭遇的,如長篇敘事歌《苦媳婦》、《雷公報》、《吳幺姑》和《煙花女子告狀》等。

有反映男女真摯愛情、追求美好生活的,在民歌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如《不學楊柳半年春》、《幺姑娘長成人》、《五夏》、《十愛》、《十想》、《六月葛藤在轉青》等。

有反映民間傳統與風俗的,如各種《燈調》、"紅事歌"中的《陪十字姊妹歌》、《哭嫁歌》、以及各種"白事歌"等。

總之,其內容涉及山區人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多姿多彩的體裁樣式

各種人們的生活經歷和感情願望產生了豐富的民歌內容。而五峰的自然和人文環境決定了人們的生活習俗與生產方式,從而產生了相應的民歌形式。

五峰民歌的體裁樣式:主要有《號子》、《山歌》、《田歌》、《小調》、《燈調》、《風俗歌》、《兒歌》、《搖兒歌》等。

山歌 常為青年男女在山谷野坡從事採摘、砍閥等個體活動時自我抒發和與對面山上的戀人交流情感時所唱。風格粗獷豪放、音調高亢激越,謂之"喊山歌",意在讓遠處的人聽見。其節奏自由,多顫音和滑音。以採花羽調式山歌最具特色。

田歌 是農民在水田、旱地上群體勞動時為振作精神、協調勞作而唱的歌。它是一種大型的民歌套曲。其特點是:由歌(鼓師)領唱、眾合幫腔、曲曲相扣,程序嚴謹,從早晨下田開始,直到傍晚收工為止。流行有五峰中西部地區的"薅草鑼鼓"為其代表。

小調 產生於人們日常生活與民俗活動中。是人們從事輕鬆活路或空閒時所唱的短歌。有的優美抒情、感染力強。有的哀怨悲切、動人心弦。其曲式結構方整,音域跨度不大,一曲多段,易唱易記,常伴以絲竹。以灣潭微調式小調最具特色。

燈調 是人們逢新春、節慶挨門逐戶、劃地為台,表演彩船、龍燈、載歌載舞時所唱。輕鬆活潑、熱烈歡快,群眾喜聞樂見。尤以盛行於五峰西部的"地花鼓"最具特色。

風俗歌 在此類民歌中,主要有"紅事歌"、"白事歌"(人們習慣上把婚嫁和喪葬統稱為"紅白喜事"),《巫教神歌》、《佛教歌》、《道教歌》等,是土家族在傳統民俗活動中所唱的歌。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對於了解土家族的文化傳統和民俗風情,具有極其可貴的學術價值,所創造出來的各種藝術形式和地方特色,對於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無疑會成為創作的源泉。

新民歌 在土地革命時期,五峰屬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普遍建立蘇維埃政權,產生大量歷史民歌,記錄了這一時期革命鬥爭的史實,反映了廣大群眾對紅軍的擁護和愛戴。

古樸優雅的徴羽樂風

五峰民歌曲體玲瓏,有單曲體,也有聯曲體。

單曲體民歌,有一句式,上下句式,三句式,四句式,五句式和聯八句等,大部分《山歌》、《小調》、《燈調》、《兒歌》及《搖兒歌》均屬此類,其曲式結構多為一段體。

聯曲體民歌就是將以上各種單曲體民歌有選擇地、巧妙地聯綴起來進行歌唱。《田歌》中的"薅草鑼鼓"和《風俗歌》中的"打喪鼓"多屬此類。在聯曲體民歌中,藝術性最高者當推流行於採花鄉一帶的山歌一"穿號子"。它以一個七言五句的主歌段(俗稱"葉子")同另一個五言四句的襯歌段(俗稱"梗子")交替穿唱,千姿百態,十分獨特。演唱形式為甲乙二人對唱(對穿)和一領眾合(穿)。領者甲先以五言四句的"號子"引歌,叫做"丟梗子",乙或眾穿者按甲的"號子"之意以七言五句的主歌對唱,叫做"配葉子"。當你走進一場春雨後的茶山,微風中不時飄來陣陣山花和綠茶的清香,如能有幸聽到遠處傳來採茶姑娘和小伙子們的穿號子,猶如天籟之音,你會以為自己進入了人間仙境。

五峰民歌調式俱全。宮、商、角、徴、羽皆有,而以徴、羽兩個調式為主要,體現了古老的"徴羽樂風"。早在兩千多年前,西漢《淮南子說山訓》一書中曾提到"欲學歌謳者,必先徴羽樂風"。所謂"徴羽樂風",即以"徴"、"羽"二音為典型色彩特徵的樂曲風格,它反映了五峰與周邊地區"民族家庭"共有一種"血緣"關係,體現了巴楚文化的融合性。而民間所謂"隔山不同音,十唱九不同",因地理和歷史的原因以及過去的半封閉狀態,又決定了五峰民歌的"音樂方言"與其他地區的民歌,風格迥異。五峰部分民歌調式存在着"非商非羽"現象,具有調式的不確定性。總之,五峰民歌以其所具備的獨特性,豐富了世界藝術的寶庫。

主要歌手簡介

萬戌姐

萬戌姐,又名萬祖玉,女,土家族,1922年10月1日生。未上過學堂。灣潭鎮紅旗坪紅烈村2組農民。五峰著名歌手,名列聞名全縣的民間歌唱家"灣潭三姐①"之首。

萬戌姐年輕時嗓音好,音色純正甜美,可連唱幾晝夜不疲嗓門。早在建國前就以唱民歌小調成名。據傳曾被當時縣政府用轎子接到縣城唱過堂會。建國後,多次參加各級匯、調演,均獲優秀成績。20世紀50年代開始,萬戌姐漸為省、地、縣文藝工作者關注,紛紛上門搜集採風。幾十年間,萬戌姐留下了大量文字音響資料,是五峰在民歌資料傳承方面作出很大貢獻的優秀民間藝人。上世紀80年代,在五峰首批優秀民間藝人的名單上因夫家富農成份而被刪除。2003年被當選為宜昌市優秀民間藝人。

相關視頻

湖北五峰土家民歌:茶園古寨我的家

參考資料